第十一章 迎来送往 (第2/2页)
所以,他总是使出浑身解数,热情招待每一位来访者。笑容真诚,话语亲切,生怕有一丝怠慢。
他爽快答应:“好的,我这就去办。”
可是时间一长,这些亲友,却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窘境。
到烟厂工作以来,他就过起了负资产生活。工资月初发,到二十号左右,就已经花得一干二净,连饭票都买不起。无奈之下,他只能在现金出纳那儿打欠条,下个月发工资再还。如此循环往复,整整一年半,他都在借钱度日。
刚来那会儿,亲戚同学还不多,一星期来一两拨。来了,他就领到马路北边的银河饭馆吃饭。他不吃肉,点菜时,总点西红柿炒鸡蛋、大葱烧豆腐,再加京酱肉丝和宫保肉丁,这两道荤菜是特意点给客人的,怕人说他小气。
喝酒也讲究,对长辈,买瓶白酒;对同龄人,问他们想喝白酒还是啤酒。他总是细心周到,尽力照顾每个人的感受。
他热情招呼:“来,快请坐。咱么点菜上酒。”
“秋水啊,让你破费了。”客人假意推辞。
“说哪的话,您大老远来看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他真诚回应。
林秋水从小在村里长大,对钱没概念,也不懂节制。请了几回客,工资便难以为继,只能靠借钱过日子。他还曾得意地跟同事吹嘘:“人家是觉得我人品好,才来找我的。”
这话的确不假。酒桌上,亲友们总是对他赞不绝口:“你小时候,我就觉得你有出息,你看,我的眼光不错吧!”
他爱听这些恭维话,几句夸赞,就让他飘飘然找不见北,仿佛自己真是众人眼中的英雄。
可日子久了,口口相传,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同学介绍同学,亲戚推荐亲戚,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也找上门来。
“秋水啊,我是你表舅家二闺女的邻居,家里孩子结婚要用烟,你给弄几条华光烟吧?”
每天好几拨人,他实在应付不过来。对他来说,接待一个人,只是忙碌工作生活中的一件个花絮;可对来人而言,这是他们大老远跑来的正事,是天大的事,丝毫怠慢不得。
有一次,他中午要陪税务局的人吃饭,实在抽不开身,没请同学林建芳。林建芳顿时火冒三丈:“你能对别人好,就得对我好,不然就是看不起我!”
林秋水解释:“建芳,不好意思,今天陪不了你了,我得陪税务局的人吃饭。”
林建芳不依不饶:“少来这套!我大老远来的,你却推三阻四,是不是觉得我没有用?我为什么就不能和你一起去陪税务局的人吃饭?你不会给他们介绍一下我是你的同学吗?”
林秋水愣住了。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却还是没法让所有人满意。那种被误解的委屈,像一根刺,扎在心里,生疼生疼的。
结果,工资更不够花了。他不敢跟父母说,该孝敬的不能少,该招待的不能怠慢。钱不够,只能一次次借钱。时间久了,同事们都摸清他的规律:发工资后半个月,他就没钱了。
现金出纳张涛笑呵呵地问:“怎么,又要借钱啦?这月第几回了?”
“小张,我确实没钱了,下月早点还。”他笑笑。
实在没钱时,他只能带人去食堂吃饭。这与来人的期待该相差甚远啊!他们以为会下馆子、吃肉喝酒,没想到却是食堂的喧闹与简单。回去后,就有人议论了:“秋水现在可小气了,请客就带人去吃食堂,连个肉菜都舍不得点。他爹去了,他也这样吗?简直就是看人下菜碟。”
食堂卖饭票的李师傅,白白胖胖,四十多岁,早已看透他的窘境。每月月初,林秋水总是一次性买足饭票,可请客后就不够了。再买,就得单独找她。
“先给你饭票,下月再还也行,”她笑着说,“可别耽误了你招待老乡和亲戚。”
语气调侃,却藏着善意。林秋水明白,这是提醒: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小林啊,你这样下去可不行,”李师傅私下说,“一个月工资就那么多,老这么借,哪年哪月是个头啊!”
他尴尬地笑笑:“我也知道,可我得罪不起家乡的人。”
偶尔,某个月到了中旬,他没借钱,同事便好奇地问:“你怎么还不借钱?是发大财了,还是他们良心发现了?”
他只能苦笑。可是,他能说什么呢?
马上,一个天大的窟窿,就要砸在林秋水的头上,此刻,他还蒙在鼓里,一无所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