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三关暗器 (第1/2页)
陈墨白在林清瑶的安排下,将那份染着师叔血泪的笔记本和记录着“时光水”罪恶的视频证据,通过故宫博物院这条极其稳妥且权威的渠道,直接呈送了上去。
接下来的几天,他如同隐藏在暴风眼中的一片羽毛,表面平静,内心却时刻紧绷,等待着雷霆行动的降临,也防备着秦远山疯狂的反扑。
然而,预料中的全面搜查和抓捕并未立刻到来,秦远山那边似乎也陷入了某种诡异的沉寂,仿佛暴风雨前令人窒息的宁静。
倒是博古斋,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
这日晌午,阳光正好,一个穿着考究杭绸长衫、手摇折扇的中年男子,带着两个随从,踱进了博古斋。此人面皮白净,笑容可掬,一口吴侬软语说得又糯又软,自称姓钱,来自苏杭,是个经营文房雅玩的商人。
“久闻‘琉璃陈’陈老师大名,如雷贯耳啊!”钱老板拱着手,笑容满面,“您在拍卖会上力挽狂澜,眼力如炬,钱某佩服之至!这次北上,特意备了几件小玩意儿,想来请教请教陈老师,交流交流心得。”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陈墨白虽然心下警惕,但也不好直接拒人千里之外,便客气地将三人请到内室看茶。
小泉奉上茶盏,好奇地打量着这几个南方来的客人。金三钱也不知何时溜达了过来,靠在门框上,揣着袖子,眯着眼打量那钱老板,嘴角撇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诮。
寒暄片刻,钱老板话锋一转,笑道:“陈老师,实不相瞒,钱某这次带来的三件东西,有些特别,连我自己也有些拿不准。素闻您眼力独到,尤其擅长辨识高古疑难之物,今日冒昧,想请您当场掌掌眼,也好让钱某开开眼界,学习学习。”
说着,他对随从使了个眼色。一个随从立刻捧上来一个紫檀木的长条匣子,小心地放在桌上。
钱老板亲自打开匣盖,里面衬着明黄软缎,并排躺着三件东西。
只一眼,陈墨白的眉头就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旁边的金三钱更是发出了一声极轻的“哼”。
第一件,是一块巴掌大小、黑乎乎、沾满泥土的石璧,看起来像是新出土的祭祀用品,土锈斑驳,沁色深重,透着一股子原始的粗犷和神秘感。
第二件,是一枚锈迹斑斑的青铜带钩,造型古朴,纹饰模糊,通体覆盖着厚厚的、颜色深暗的绿锈,几乎看不清本来面目,只有钩首处隐约露出一点铜芯。
第三件,则是一块素面玉琮,玉质青黄,表面光素无纹,但包浆浑厚温润,透着一种内敛的光华,看似简单,却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
这三件东西,单从表象看,都带着十足的老气,甚至有些“土”得过分,符合高古器物的某些特征。但陈墨白几乎瞬间就嗅到了一股“陷阱”的味道——这三件东西的“老”,都透着一股刻意和匠气,仿佛是被人精心设计出来的考题,专门用来刁难人的。
而且,这钱老板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他连续搅动风云、名声大噪之后前来“请教”,其用意,绝非交流那么简单。打压?试探?还是替某些人来看看他这“琉璃陈”到底有多少斤两?
陈墨白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轻轻放下茶盏:“钱老板太客气了。请教不敢当,互相学习吧。这三件东西……有点意思。”
钱老板折扇轻摇,笑眯眯地道:“陈老师请上手细看。不妨说说您的看法,也让钱某学习学习北方同道的高见。”
言语之间的挤兑和挑衅意味,已然不加掩饰。
小泉紧张地攥紧了抹布。金三钱依旧靠在门框上,半眯着眼,似乎快要睡着了,但偶尔睁开一线眼缝里,却精光闪烁。
陈墨白没有推辞。他知道,这一关,必须过。而且要过得漂亮!这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名声,更关乎北方圈子的脸面。
他没有立刻动用能力,而是先凭借肉眼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仔细观察。
那石璧,石质粗松,沁色浮于表面,敲击之声沉闷呆板,缺乏古玉应有的清脆悠扬。 那带钩,锈色单一呆滞,缺乏自然形成的层次和过渡,钩首露铜处金属光泽过于“新亮”,与周围厚重的锈层极不协调。 那玉琮,包浆油腻得过分,像是被人反复盘摸出来的“贼光”,而非岁月自然形成的温润,而且玉质内部隐隐透着一丝“僵”气,不像天然古玉的通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