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第2/2页)
桑苗活了,接下来就是恢复传统缫丝技艺。古丽娜找出奶奶的缫丝车,却发现车轴锈住了,转不动。卡米拉找来工具,和阿卜杜一起把车轴拆下来,用机油浸泡,再一点点打磨;卓玛则跟着古丽娜回忆奶奶的缫丝步骤:“煮茧的水要温,不能太烫,不然丝会断;绕丝的时候要匀速,力气大了丝会细,力气小了丝会粗。”
艾力老人也想起了细节:“缫丝的时候要守着馕坑,馕坑的温度能让蚕茧保持柔软,丝更容易抽出来。我们可以在缫丝棚旁边搭个小馕坑,既能烤馕,又能调温。”
村民们很快搭好了缫丝棚,馕坑里的柴火燃起来,温暖的气息弥漫在棚里。古丽娜坐在缫丝车前,卓玛帮她把煮好的蚕茧放进温水里,她的手指在蚕茧上轻轻一捻,一根细细的蚕丝就抽了出来,绕在缫丝车的轴上。一开始,丝还会断,练了几天,她的手法越来越熟练,蚕丝像银色的线,在缫丝车上绕成了一卷——这是撒马尔罕二十年来第一卷传统“卡什凯”桑丝。
“太好了!和你奶奶织的一样亮!”艾力老人看着蚕丝,激动地说。村里的妇女们也纷纷来学,古丽娜耐心地教她们煮茧、抽丝、绕丝,缫丝棚里每天都充满了笑声。阿卜杜则突发奇想:“我们可以把‘卡什凯’的图案绣在桑丝围巾上,再加上现代的设计,说不定能卖给游客。”
卓玛很赞成这个想法,她联系艾拉,让“丝路印记”品牌的设计师远程指导。设计师结合古丝路的元素,把太阳、石榴、骆驼刺的图案和现代的几何图形结合,设计出了一系列“丝路桑丝围巾”。古丽娜和妇女们按照设计图,用当地的天然染料给桑丝染色——用石榴皮染红色,用槐树叶染绿色,用胡桃壳染棕色,染好的桑丝像彩虹一样挂在缫丝棚的绳子上。
守苗爷爷这时又有了新成果,他培育的“丝路盐生桑”不仅能在盐碱地生长,叶片的产量还很高,村民们开始养蚕。古丽娜教大家选蚕卵、喂桑叶、摘茧,村里的孩子们也来帮忙,每天放学后都去桑园里摘桑叶,看着蚕宝宝从黑色的蚁蚕长成白白胖胖的熟蚕,再结出金黄的蚕茧,脸上满是开心。
一个月后,村里的第一批量“丝路桑丝围巾”织好了。围巾的底色是米白的桑丝,上面用红色的丝线绣着石榴,绿色的丝线绣着骆驼刺,边缘用金色的丝线绣着古丝路的路线图,既保留了传统“卡什凯”的韵味,又有现代的美感。艾拉看到围巾的样品后,立刻下了订单:“这些围巾要放在‘丝路印记’的全球门店销售,还要在巴黎的时装周上展示,让全世界都知道撒马尔罕的传统桑蚕技艺。”
为了庆祝,村民们在村里举办了一场“丝路桑蚕小节”,邀请了附近村子的人来参加。大家穿着传统的中亚服饰,围着桑园跳舞,古丽娜和妇女们展示缫丝技艺,孩子们则拿着桑果分给大家吃——这些桑果是“丝路盐生桑”结的,虽然不大,但酸甜可口,村民们说这是“古丝路的甜”。
艾力老人在节日上发言时,特意感谢了支援队:“以前我以为我们的传统要断了,是你们让桑苗活了,让缫丝技艺传了下来。现在我相信,古丝路的桑蚕文化还能再火起来,我们的‘卡什凯’丝绸还能像以前一样,沿着丝路卖到全世界。”
支援队准备离开的那天,古丽娜送给每个人一条“丝路桑丝围巾”,还给“全球桑蚕共融图”绣了一块小布片——上面是撒马尔罕的土坯房、骆驼刺防护带和“丝路盐生桑”,边缘用金线绣着“古丝路重逢”四个字。“这是我连夜绣的,”古丽娜说,“把它缝在共融图上,撒马尔罕的桑蚕文化就和全球的连在一起了。”
车子驶离村子时,村民们骑着骆驼在后面送行,手里挥舞着桑丝围巾,古丽娜和阿卜杜站在村口的老桑树下,大声喊:“明年春天,我们的桑园就会更茂盛,到时候请你们来参加真正的‘丝路桑蚕文化节’!”
回到藏北后,卓玛把古丽娜绣的布片缝在了“全球桑蚕共融图”上,撒马尔罕的土坯房和骆驼刺,和藏北的雪山、非洲的草原、塔希提的雨林一起,组成了更完整的全球桑蚕图景。守苗爷爷则把“丝路盐生桑”的幼苗放进了“全球混种桑苗”展示架,旁边标注着“中亚古丝路特有品种,耐盐碱,适应干旱”。
苏尔玛在航海日记里又添了一页,上面写着:“从安第斯到撒马尔罕,从现代温室到古丝路的盐碱地,桑苗不仅是植物,更是文化的使者。它能在雪域扎根,能在沙漠结果,能让断了二十年的缫丝技艺重获新生——这就是‘丝路织星河’的力量,它让古丝路的桑韵重现,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桑丝上重逢。”
这天晚上,卓玛收到了古丽娜发来的视频:村里的桑园里,“丝路盐生桑”已经长到了一人高,村民们正在采摘桑叶,缫丝棚里的缫丝车转个不停,阿卜杜则在给太阳能淡化设备做维护,视频的最后,古丽娜手里拿着一个新织的“卡什凯”丝绸小钱包,上面绣着“丝路连全球”的字样。
卓玛把视频投影在展览馆的墙上,来参观的孩子们围着屏幕,指着视频里的桑园和缫丝棚,兴奋地问:“卓玛姐姐,撒马尔罕在哪里?我们能去那里看桑苗吗?”
卓玛笑着点头:“当然能,以后我们会带着大家去全球的桑园看看,去安第斯看高原桑,去非洲看沙棘桑,去塔希提看雨林桑,去撒马尔罕看盐生桑——因为‘丝路织星河’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的脚步,也不会停下。”
展览馆的窗外,藏北的夜空格外清澈,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和展览馆里的桑丝展品一起,闪烁着温暖的光。卓玛知道,明年春天,他们会去撒马尔罕参加“丝路桑蚕文化节”;夏天,会去南美雨林探索桑蚕与雨林生态的共存;秋天,会去澳洲沙漠培育更耐旱的桑苗——只要桑苗还在生长,桑丝还在编织,这条跨越全球的桑蚕星河,就会永远闪耀,永远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