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60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360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360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第1/2页)
  
  第十三章 中亚丝路的桑韵:盐土与古缫的重逢
  
  藏北的桑花刚落,卓玛的“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后台就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求助邮件。发件人叫古丽娜,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邮件里附了一张照片:龟裂的盐碱地上,几株瘦矮的桑苗歪歪斜斜地立着,叶片上裹着一层白霜似的盐渍,远处的土坯房墙上,还残留着半截褪色的丝绸幌子,上面模糊能看见“卡什凯”(乌兹别克传统丝绸名)的字样。
  
  “卓玛女士,我是古丽娜,”邮件里的文字带着急切,“我奶奶是撒马尔罕最后一位会传统缫丝的匠人,她临终前说,我们的‘卡什凯’丝绸是古丝路上的珍宝,不能断在我手里。可这片盐碱地种不出好桑苗,去年我试种的桑苗全枯了,蚕宝宝连桑叶都没得吃……奥莉娅老师说您能让桑苗在雪域扎根,求您救救我们的古丝路桑蚕技艺。”
  
  卓玛拿着平板找到苏尔玛时,老人正坐在安第斯工坊的织机前,给“全球桑蚕共融图”添绣塔希提的雨林纹样。听完卓玛的讲述,苏尔玛放下绣针,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中亚——撒马尔罕,古丝路的枢纽,曾经以“汗血宝马”和“撒马尔罕丝绸”闻名,如今却成了桑蚕文化的断层带。
  
  “我们必须去撒马尔罕,”苏尔玛的语气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古丝路的桑蚕火种,不能在我们这代熄灭。守苗爷爷,你准备耐盐碱桑苗的组培材料;卓玛,整理藏北改良土壤的经验;卡米拉,联系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研究所,提前测一下撒马尔罕的土壤数据。”
  
  一周后,支援队的飞机降落在撒马尔罕机场。古丽娜穿着天蓝色的中亚传统长袍,戴着绣满石榴花纹的头巾,在机场外焦急地张望。看到苏尔玛一行人,她立刻迎上来,手里捧着一块叠得整齐的旧丝绸——那是她奶奶织的“卡什凯”,底色是温润的米白,上面用金线绣着太阳和石榴,边缘虽有些磨损,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这是奶奶二十岁时织的,”古丽娜的指尖轻轻拂过丝绸,“她说‘卡什凯’的桑丝要选清晨带露的桑叶喂蚕,缫丝时要守着馕坑的温度,这样丝才够柔、够亮。可现在……”她抬头望向远处的戈壁,风卷着沙尘掠过,“连桑叶都长不好了。”
  
  车子沿着古丝路的旧道向村子驶去,路边的盐碱地越来越多,白花花的盐渍像给土地盖了层薄雪。古丽娜的村子在一片土坯房中间,村口的老桑树下围着几个老人,看到支援队的车,都纷纷围了上来——他们是村里仅存的几个见过传统缫丝的人,眼里满是期待。
  
  “这土不行啊,”守苗爷爷刚下车,就蹲下身抓了把土,手指一捻,土粒间泛着盐花,“含盐量超过3%,有机质不足0.5%,比藏北的冻土还难种桑。”他掏出土壤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字跳了几下,定格在“pH值8.9”——强碱性土壤,普通桑苗根本无法扎根。
  
  周明远这次也跟着来了,他拿出提前准备的土样报告:“撒马尔罕的地下水位浅,但水质含盐量高,浇水反而会让土壤盐碱化更严重。我们得先解决‘水’和‘土’的问题,不然桑苗种下去也是白搭。”
  
  古丽娜的爷爷艾力老人这时开口了,他拄着拐杖,指着远处的戈壁:“以前我们种棉花,会用骆驼刺的根改良土壤,骆驼刺能吸盐,还能固氮。要不我们试试在桑园周围种骆驼刺?”
  
  苏尔玛眼睛一亮:“这是个好办法!骆驼刺是盐碱地的‘先锋植物’,根系能深入地下两米,吸收土壤里的盐分,还能给土壤增加有机质。我们可以在桑园外围种一圈骆驼刺防护带,里面再用改良过的有机肥改良土壤。”
  
  卓玛想起藏北用青稞粉保水的法子:“我们还可以把当地的麦麸和蚕砂混合,撒在土壤表面,麦麸能锁住水分,减少蒸发,避免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地表;蚕砂能增加有机质,调节土壤酸碱度。”
  
  当天下午,村民们就行动起来。男人们骑着骆驼去戈壁上挖骆驼刺苗,女人们则在家里把麦麸、蚕砂和艾力老人窖藏的羊粪混合,制成有机肥;守苗爷爷和周明远则在村里的空地上搭建简易的组培棚,准备培育耐盐碱桑苗;卓玛和古丽娜则去整理奶奶留下的缫丝工具——老旧的木质缫丝车、陶制的煮茧锅、铜制的绕丝轴,上面都积了厚厚的灰尘,古丽娜一边擦一边掉眼泪:“奶奶以前就是用这些工具缫丝的,我小时候还在旁边看着她绕丝,现在都快记不清步骤了。”
  
  三天后,骆驼刺防护带种好了,一圈圈的骆驼刺苗像给桑园围了道绿色的墙。守苗爷爷也开始培育桑苗,他把“星河桑”的枝条和当地的野生桑苗嫁接,再用稀释的盐水浸泡幼苗——这是“逆境驯化”,让桑苗从小适应盐碱环境。“这种新苗叫‘丝路盐生桑’,”守苗爷爷拿着嫁接好的幼苗对大家说,“叶片边缘有锯齿,能减少水分蒸发,根系能分泌有机酸,中和土壤里的盐分,应该能在这片土地上活下来。”
  
  浇水的问题也解决了,周明远联系当地的农业研究所,调来几台太阳能淡化设备,把含盐水淡化后再用来浇桑苗,既环保又能避免土壤盐碱化加剧。古丽娜的弟弟阿卜杜是村里的年轻人,一开始觉得种桑养蚕没用,看到太阳能设备,却主动过来帮忙:“这机器能淡化水?以后我们种棉花也能用,说不定种桑真能行。”
  
  一周后,“丝路盐生桑”的幼苗移栽到了改良后的土壤里。守苗爷爷每天都去桑园查看,古丽娜也跟着学,记录桑苗的高度、叶片数量,还学着用手机把数据上传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阿卜杜则成了太阳能设备的“管理员”,每天早上都去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偶尔还会帮着给桑苗浇水。
  
  “发芽了!发芽了!”第十天的清晨,古丽娜突然在桑园里欢呼起来。大家跑过去一看,几株“丝路盐生桑”的顶端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叶片上没有盐渍,透着鲜亮的绿色——这是撒马尔罕的盐碱地上,二十年来第一次长出健康的桑苗。艾力老人激动地摸着新芽,眼泪掉在土壤里:“我以为再也看不到桑苗发芽了,没想到还能等到这一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