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天下桑香续:云间蓝韵漫重阳 (第1/2页)
第一章 荣光背后的批量难题
初秋的乌蒙山,漫山的桑叶带着金红相间的秋意,村口的老槐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从京城博览会载誉归来的车队刚驶进山路,远远就传来了村民们的欢呼声。风澈坐在马车上,手里捧着“天下桑蚕创新成果奖”的鎏金奖杯,杯身映着窗外掠过的紫纹蜜桑,心里既有荣光,也藏着一丝隐忧。
“风澈哥!可算盼着你们回来了!”阿黑带着一群村民早已在村口等候,接过马车缰绳时,目光落在装满订单的木箱上,笑得合不拢嘴,“京城来的商行、西洋的使者,还有周边州县的蚕农,都快把交易中心挤爆了,就等着你们的蓝色蚕丝和深加工产品呢!”
风澈刚跳下车,就被村民们围了起来,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蓝丝蚕宝宝”画像,老人们端着温热的岩蜜桑茶,绣娘们送上了连夜绣制的蓝丝手帕。可当阿竹打开装着蓝色蚕丝的样品箱时,原本热闹的人群突然安静了——批量生产的蓝色蚕丝里,有几捆颜色偏浅,带着淡淡的灰调,和博览会上展示的宝蓝色有明显色差。
“这……这怎么回事?”阿雅捏着一缕浅色蚕丝,眉头紧锁,“艾莲娜女士特意交代,首批蓝色蚕丝礼服面料必须颜色均匀,要是这样的品质,肯定通不过验收。”
守苗爷爷接过蚕丝,放在阳光下仔细比对,指尖轻轻摩挲着:“批量生产时,蚕宝宝的进食量、桑叶上的色素浓度、缫丝时的温度,哪怕有一点偏差,都会影响颜色。博览会的样品是我们精挑细选的,可规模化生产要保证每一批都一致,难度比研发时大多了。”
人群中的议论声渐渐响起,刚签下大额订单的商行代表脸色有些凝重:“风澈先生,我们的订单要求下周交货,要是颜色达不到样品标准,恐怕只能取消合作了。”
风澈心里一沉,他知道,这不仅是订单的问题,更是高山桑蚕联盟打响品牌后的第一次考验。“大家别急,”他举起手里的奖杯,声音沉稳,“博览会的荣誉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现在就成立技术攻坚组,守苗爷爷负责调整色素配比,陈老伯优化缫丝流程,阿竹监督桑园管理,三天内一定解决色差问题!”
当晚,特种培育温室里的灯亮到了后半夜。守苗爷爷带着小石头和几个年轻匠人,反复调整蓼蓝、紫珠果的色素比例,从1:2调到1:1.5,再加入微量的栀子黄校准色调;陈老伯则在缫丝工坊里,将缫丝温度精确到每一度,用桑枝炭调整火候,保证蚕丝的光泽度;阿竹带着村民们,给每一片即将采摘的桑叶标注湿度,确保色素液喷洒均匀。
小石头拿着小本子,认真记录着每一组数据:“守苗爷爷,您看这组,色素比例1:1.5,岩蜜水浓度5%,蚕宝宝吐的丝颜色最接近样品!”他指着蚕匾里刚结的蓝茧,眼里闪着光。
守苗爷爷点点头,疲惫的脸上露出笑容:“就按这个标准来!明天开始,每一批桑叶、每一组蚕宝宝都单独标记,全程跟踪,确保万无一失。”
三天后,当新一批均匀莹润的宝蓝色蚕丝摆在商行代表面前时,对方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风澈先生,果然没让我们失望!这品质,比样品还要好!”
风澈松了口气,看着忙碌的村民们,心里明白:真正的荣耀,从来不是奖杯上的光芒,而是面对困难时,大家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第二章 研修班里的传承新声
批量生产的难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随着订单激增,联盟里熟练掌握蓝色蚕丝培育、高端刺绣技艺的匠人越来越紧缺。之前的培训多是应急式的,年轻匠人的技术不够精湛,绣出来的蓝丝绣品细节粗糙,影响了产品口碑。
“我们不能只靠老匠人撑着,得培养一批能独当一面的年轻传承人。”风澈在联盟会议上说道,“我提议成立‘桑蚕技艺研修班’,请守苗爷爷、陈老伯、玛莎奶奶这些老匠人当导师,系统教授彩色蚕丝培育、金线刺绣、深加工产品研发等技艺,为期三个月,结业后颁发证书,优先参与高端订单制作。”
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联盟各个村寨的年轻人。苗寨的阿牛、彝寨的阿朵、还有刚从城里返乡的大学生阿琳,都踊跃报名。阿琳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听说家乡培育出了蓝色蚕丝,特意辞掉城里的工作回来,想把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
研修班的第一课,在桑蚕学堂的大教室里举行。守苗爷爷拿着一株紫纹蜜桑苗,从选种、嫁接讲到色素喷洒,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格外认真;玛莎奶奶则坐在绣绷前,演示蓝丝与金线的搭配刺绣,银针在她手里翻飞,不一会儿,一片带着珠光的蓝丝桑叶就绣成了。
阿琳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步骤,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玛莎奶奶,我们能不能用蓝丝绣出渐变效果?西洋的礼服很流行这种风格。”
玛莎奶奶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你说说怎么绣?”
阿琳拿起丝线,演示道:“用深浅不同的蓝丝,从叶片边缘到叶脉逐渐过渡,再用金线勾勒轮廓,这样绣出来的桑叶会更立体,更符合现代审美。”
玛莎奶奶照着试了试,果然效果极佳,高兴地说:“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活!以后我们多交流,把老手艺变得更受欢迎!”
研修班里,这样的创新碰撞每天都在发生。陈老伯教大家缫丝时,阿琳提出可以在缫丝过程中加入轻微的扭转,让蓝丝呈现出自然的螺旋纹理,更适合制作高端面料;小石头则和阿牛一起,尝试用桑枝制作微型缫丝机模型,方便教学和展示。
风澈看着教室里专注学习的年轻人,心里满是欣慰。他特意邀请了京城桑蚕学堂的专家和“鎏金丝线”的设计师来授课,让大家不仅能学到传统技艺,还能了解市场需求和设计潮流。
“以前觉得种桑养蚕就是埋头干活,现在才知道,还要懂设计、懂市场。”阿朵绣着蓝丝彝纹图案,笑着说道,“等我学好了,要把我们彝寨的图腾绣在蓝丝礼服上,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文化。”
三个月后,研修班结业。学员们的作品在交易中心展出,蓝丝渐变绣品、螺旋纹理面料、桑蚕图腾礼服等,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艾莲娜女士看了阿琳设计的蓝丝渐变礼服后,当场签订了合**议:“这些作品充满了东方韵味和现代美感,一定会在西洋市场大受欢迎!”
第三章 重阳桑香里的团圆与新意
重阳佳节临近,乌蒙山的桑园里挂满了成熟的桑果,紫黑的果实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联盟决定举办一场“重阳桑蚕文化节”,既庆祝丰收,也展示研修班的成果,邀请周边村寨的村民和合作商们共庆佳节。
文化节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阿黑带领村民们在交易中心的广场上搭建舞台和展示区,用蓝丝和桑枝装饰,处处透着节日的喜庆;阿雅带领绣娘们赶制蓝丝重阳主题绣品,上面绣着登高、赏菊、采桑果的场景;王奶奶则带着妇女们,用桑果、桑叶、蚕沙制作重阳特色美食——桑果重阳糕、桑叶糍粑、蚕沙酿黄酒,香气飘满了整个村寨。
学堂的孩子们也积极参与进来。小石头和小娟组织了“桑蚕知识问答”活动,准备了蓝丝书签、蚕茧摆件等小奖品;阿琳则带着几个年轻学员,设计了“蓝丝DIY体验区”,让游客们可以亲手制作蓝丝手链、书签。
重阳当天,天高气爽,阳光明媚。周边村寨的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自家的桑蚕产品赶来参加;合作商们也陆续抵达,艾莲娜女士特意从西洋带来了重阳主题的设计图纸,想和联盟合作开发节日系列产品。
文化节开幕式上,风澈站在舞台上,看着台下人山人海的景象,笑着说道:“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度重阳佳节,庆祝丰收,也庆祝我们高山桑蚕事业的新发展。从最初的几株桑苗,到如今的彩色蚕丝、深加工产品,从小小的村寨,到连接四海的联盟,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位的努力和坚守!”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村民们纷纷欢呼起来。
开幕式后,各项活动有序展开。展示区里,研修班学员们的蓝丝作品引得大家驻足赞叹;体验区里,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制作蓝丝手链,孩子们围着知识问答台踊跃答题;美食区里,大家排着队品尝桑果重阳糕和蚕沙黄酒,赞不绝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