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天下桑香续:云间蓝丝映秋华 (第1/2页)
第一章 蓝丝研发的瓶颈与微光
初秋的乌蒙山,风里带着桑叶的清香与桑果的甜润,紫纹蜜桑的叶片开始染上淡淡的秋黄,唯独叶脉间的紫晕愈发浓郁。风澈蹲在特种培育温室里,指尖捏着一片刚采摘的蓼蓝叶,眉头紧锁——这是他们尝试培育蓝色蚕丝的第三个月,可蚕宝宝吃了喷洒蓼蓝色素液的桑叶后,要么吐不出丝,要么吐出的丝是灰绿色,离理想中的宝蓝色还差得远。
“守苗爷爷,蓼蓝的色素纯度已经提得很高了,为什么还是不行?”风澈转头看向坐在一旁记录数据的老人,温室里的炭火盆微微发热,映得老人的白发泛着银光。
守苗爷爷放下手里的桑枝炭笔,接过蓼蓝叶仔细端详:“蓝色素比紫珠果、茜草的色素更难被蚕宝宝吸收,蓼蓝里的靛蓝素是脂溶性的,而蚕宝宝的丝腺更易吸收水溶性色素。我们之前用的岩蜜固色法,对脂溶性色素效果有限。”
小石头蹲在蚕匾旁,手里拿着放大镜观察蚕宝宝的进食情况,小脸上满是沮丧:“爷爷,您看这只蚕宝宝,吃了蓼蓝桑叶后,肚子都变成灰绿色了,可吐出来的丝还是发白。”他面前的蚕匾里,几只蚕宝宝蜷缩着,食欲明显不振。
阿雅也赶了过来,她刚从绣坊过来,手里拿着一块用灰绿色蚕丝绣的手帕:“风澈哥,用这种蚕丝绣品,颜色太暗,根本达不到西洋品牌的要求。艾莲娜女士已经问过好几次蓝色蚕丝的进展了,要是再研发不出来,恐怕会影响后续合作。”
之前与“鎏金丝线”合作时,艾莲娜曾提出希望能开发出宝蓝色蚕丝,用于高端定制礼服系列,这种颜色在西洋市场极为稀缺,一旦成功,将大幅提升高山桑蚕产品的附加值。可三个月过去,研发屡屡碰壁,不仅没培育出宝蓝色蚕丝,还浪费了不少桑叶和蚕种。
风澈看着蚕匾里萎靡的蚕宝宝,心里也有些焦急。他想起京城桑蚕学堂寄来的《特种蚕丝培育图谱》,里面提到过古代有用蓼蓝与其他植物混合染色的方法,或许可以试试混合色素。“守苗爷爷,我们把蓼蓝色素和紫珠果色素混合试试?紫珠果的色素是水溶性的,说不定能帮助靛蓝素被蚕宝宝吸收。”
守苗爷爷眼前一亮:“可以试试!按1:3的比例混合,再加入双倍浓度的岩蜜水,岩蜜里的氨基酸或许能起到‘桥梁’作用,让两种色素更好地融合。”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阿雅带领绣娘们重新提取蓼蓝和紫珠果色素,严格按照比例混合,再加入熬制好的岩蜜水,搅拌均匀后静置一夜;阿竹挑选了一批体质健壮的五龄蚕,单独放在隔离温室里喂养;小石头和小娟则负责记录每小时的进食量和蚕宝宝的状态。
三天后,奇迹终于发生。一只蚕宝宝开始吐丝,丝线初看是淡紫色,可在阳光下晾晒片刻后,渐渐透出淡淡的宝蓝色,像初秋天空的颜色。“成功了!真的成功了!”小石头激动地跳起来,差点碰翻旁边的色素盆。
守苗爷爷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着蓝丝,眼里满是欣慰:“这是‘复合色素吸收法’的功劳,两种色素在蚕宝宝丝腺里融合,形成了新的蓝色调。虽然颜色还不够浓郁,但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风澈立刻让大家调整比例,将蓼蓝色素的比例提高到1:2,再加入少量茜草色素调整色调。又过了五天,蚕宝宝吐出了浓郁的宝蓝色蚕丝,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正是大家梦寐以求的颜色。“我们成功培育出蓝丝了!”温室里响起一阵欢呼,连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都仿佛变得格外欢快。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矛盾与共生
蓝丝研发成功的消息刚传开,阿黑就带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找到了风澈:“风澈哥,生态旅游区出问题了!昨天有游客为了拍桑园美景,踩坏了好几株紫纹蜜桑苗,还把垃圾扔在了桑基鱼塘里,村民们和游客吵了起来。”
风澈心里一沉。自从联盟开始发展生态旅游,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乌蒙山,虽然给村里带来了收入,但也给桑园和环境带来了压力。“我们去看看。”他立刻和阿黑、阿竹赶往生态旅游区。
旅游区的桑园里,几株紫纹蜜桑苗被踩得东倒西歪,叶片破碎,旁边的地上散落着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几位村民正围着几个游客理论,气氛十分紧张。“你们怎么能随便踩桑苗?这可是我们用来培育彩色蚕丝的!”一位村民激动地说道。
游客们也有些不服气:“我们就是想拍几张照片,没想到会踩坏苗,而且这里也没有禁止踩踏的标志啊!”
风澈连忙上前调解:“大家别激动,都是误会。游客朋友们,非常抱歉,我们的标识牌还没完善,让你们不清楚注意事项;乡亲们,也请冷静,游客们不是故意的,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他先让阿竹带着村民们把受伤的桑苗移栽到温室里养护,又让阿黑安排人清理垃圾,然后对游客们说:“非常感谢大家来我们这里旅游,为了保护桑园环境,我们会尽快完善标识牌,设置专门的拍照区域,也会安排志愿者引导大家文明游览。”
游客们见风澈态度诚恳,也纷纷道歉:“对不起,我们不该随意踩踏桑苗,以后会注意的。”
解决了眼前的矛盾,风澈立刻召集联盟成员开会,商量生态旅游的规范管理问题。“游客越来越多,管理必须跟上,不能因为旅游影响了桑蚕生产。”风澈说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划分功能区域,把桑园分成生产区和游览区,游览区设置专门的步道和拍照点;二是组建志愿者队伍,由学堂的孩子们和年轻村民组成,负责引导游客、讲解桑蚕知识;三是开发环保纪念品,比如用桑枝制作的垃圾袋、桑叶书签,提醒游客保护环境。”
大家都非常赞同。阿黑立刻安排人在桑园里搭建木质步道,设置“禁止踩踏”“禁止乱扔垃圾”的标识牌,还在游览区设置了几个观景台,方便游客拍照;阿雅带领绣娘们用桑丝制作了志愿者马甲,上面绣着“云间桑香环保使者”的字样;学堂的孩子们积极报名成为志愿者,小石头和小娟还编写了《文明游览手册》,分发给每一位游客。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桑蚕文化,同时保护桑园,风澈还设计了“桑蚕环保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参与桑叶采摘、蚕沙清理等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结束后可以获得环保纪念品;还可以参观桑蚕废弃物处理站,了解桑枝、蚕沙如何被制成肥料和饲料,实现循环利用。
“原来蚕沙还能当肥料,桑枝能做饲料,太神奇了!”一位游客参观完处理站后,感慨地说道,“以后我们一定会文明游览,保护这里的环境。”
随着规范管理的实施,生态旅游区的秩序越来越好,游客们文明游览,桑园环境得到了保护,村民们也更加欢迎游客的到来。阿黑笑着说:“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大家的收入也增加了,而且通过游客的宣传,更多人知道了我们的高山桑蚕文化。”
第三章 深加工产品的破局与新生
蓝丝研发成功、生态旅游规范后,风澈把目光投向了桑蚕深加工产业。之前联盟主要以销售蚕丝、绣品等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要是能开发出蚕丝面膜、桑蚕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利润能提高好几倍。
可研发深加工产品并不容易。风澈带着阿雅、陈老伯去京城考察了多家桑蚕深加工企业,发现市面上的蚕丝面膜大多添加了化学成分,不符合高山桑蚕“纯天然”的定位;桑蚕保健品则因为口感不佳,市场反响平平。
“我们要做就做纯天然的产品,不用任何化学添加剂。”风澈在考察回来的会议上说道,“蚕丝面膜的核心是蚕丝蛋白,我们可以用缫丝过程中产生的废丝提取蚕丝蛋白;桑蚕保健品可以用桑果、桑叶、蚕蛹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保证口感和营养。”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陈老伯负责提取蚕丝蛋白,他把缫丝过程中产生的废丝收集起来,用温水浸泡、蒸煮、过滤,提取出纯净的蚕丝蛋白液;阿雅则带领绣娘们,用桑丝织成薄薄的蚕丝布,作为面膜纸;学堂的孩子们则帮忙收集桑果、桑叶,清洗干净后交给王奶奶,由她负责制作桑果膏和桑叶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