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12天下桑香续:水乡桑雨润

312天下桑香续:水乡桑雨润

  312天下桑香续:水乡桑雨润 (第1/2页)
  
  第一章 梅雨浸桑田
  
  初夏的梅雨,像一匹扯不断的素绸,连绵不绝地洒在江南水乡。风澈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裤脚沾满泥水,手里紧紧攥着一封来自湖州的急信——信上的字迹被雨水晕开了大半,只依稀能辨认出“桑田被淹”“蚕房倒坍”“蚕种危急”几个字眼。
  
  长乐宫的暖棚里,凤染霜正和守苗爷爷查看刚培育出的第三代抗毒蚕种,蚕宝宝通体泛着莹白光泽,正大口啃食着婆罗桑叶。见风澈浑身湿透地闯进来,凤染霜连忙递过干毛巾:“怎么淋成这样?湖州的消息传来了?”
  
  “娘,湖州遭了百年一遇的梅雨,太湖水位暴涨,沿岸的桑田全被淹了!”风澈拧着衣角的雨水,声音带着焦急,“当地蚕农说,他们的桑苗泡在水里已经三天了,大部分都烂了根,蚕房也被雨水冲垮,刚孵化的蚁蚕眼看就要被淹死!”
  
  守苗爷爷闻言,手里的桑枝炭笔“啪”地掉在蚕种册上,留下一道黑痕。他连忙接过急信,老花镜滑到鼻尖,指腹一遍遍摩挲着模糊的字迹:“湖州是江南桑蚕重镇,每年的蚕丝产量占大乾三成。梅雨季节雨水多,可今年的雨也太反常了,咱们的抗毒桑、雪桑都耐不住长期积水,这可如何是好?”
  
  慕容冷恰好从朝堂赶来,身上还带着殿外的潮气。他翻看湖州舆图,指尖点在太湖周边的水域:“湖州地势低洼,又临近太湖,一到梅雨季节就容易内涝。朕已经派工部去加固堤坝了,但桑苗和蚕种的事刻不容缓。风澈,你立刻带陈老伯和匠人队去湖州,指导百姓抢救桑苗、重建蚕房。”
  
  陈老伯早已背着工具箱赶了过来,工具箱上还挂着刚改良的防水缫丝机图纸:“娘娘,陛下放心!我带了防水的蚕匾和排水工具,还有能在潮湿环境里运转的缫丝机,保证能帮湖州百姓渡过难关!”
  
  凤染霜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江南桑蚕水利记》,里面夹着几张油纸,画着古代水乡的桑基鱼塘示意图:“这是前朝留下的治水种桑法子,桑基鱼塘既能排水,又能养鱼肥桑,或许能派上用场。你把这个带上,再带些耐涝的桑苗接穗,守苗爷爷刚培育出‘水桑’的雏形,试试能不能和当地的湖桑嫁接。”
  
  三日后,风澈和陈老伯带着匠人队,乘坐装满物资的漕船前往湖州。漕船行驶在烟雨朦胧的京杭大运河上,两岸的杨柳被雨水打弯了腰,远处的水乡古镇笼罩在薄雾中,原本该是桑林遍野的景象,此刻却能看到大片被淹没的桑田,枯黄的桑叶漂浮在水面上,触目惊心。
  
  抵达湖州时,当地知县周大人早已带着百姓在码头等候,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愁容。“风澈小公子,陈师傅,你们可来了!”周大人握着风澈的手,声音哽咽,“太湖水位还在涨,已经有三个村子的蚕房被冲垮了,百姓们看着泡在水里的桑苗,都快哭了。”
  
  风澈跟着周大人来到受灾最严重的东林村。村子里的道路全是泥泞,不少房屋的墙角被雨水泡得剥落,村外的桑田一片汪洋,只有少数高大的桑树露出顶端的枝叶。几位蚕农正划着小木船,在桑田里打捞还没完全腐烂的桑叶,脸上满是绝望。
  
  “小公子,你看这桑苗,根都烂透了,就算捞上来也活不成了。”一位老蚕农捧着一把烂根的桑苗,声音颤抖,“今年的蚕宝宝要是没了桑叶吃,我们全家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风澈蹲下身,查看桑苗的根系,果然如老蚕农所说,根系已经发黑腐烂。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地势,突然眼睛一亮:“周大人,村子东边的那片高地没有被淹,我们可以先在那里搭建临时蚕房,把存活的蚕种转移过去。另外,我们带来了水桑接穗,或许能和村里没被淹死的老桑树枝嫁接,培育出耐涝的桑苗。”
  
  陈老伯则走到被冲垮的蚕房边,查看房屋结构:“原来的蚕房用的是土坯墙,一遇雨水就容易塌。我们用青砖和杉木重建,地基要抬高三尺,屋顶铺两层油毡,再装上天窗和通风口,既能防水又能防潮。”
  
  当天下午,匠人队就和百姓们一起行动起来。男人们搭建临时蚕房,女人们则清洗抢救出来的蚕匾和蚕种,孩子们也帮忙搬运工具和物资。风澈带着几个年轻蚕农,划着小船在桑田里寻找存活的老桑树,每找到一棵,就做上标记,准备进行嫁接。
  
  可刚忙活了半天,天空又下起了瓢泼大雨,临时搭建的蚕房骨架被雨水打得摇摇欲坠。“快把油毡盖上去!”风澈大喊着,和众人一起冒着大雨固定油毡。雨水顺着他的头发流进眼睛里,模糊了视线,他却不敢松手,生怕蚕房被雨水冲垮。
  
  雨停时,天已经黑了。临时蚕房终于搭建完成,里面铺着干燥的稻草,摆放着崭新的防水蚕匾。风澈和陈老伯借着油灯的光,查看抢救出来的蚕种,大部分蚕种已经被雨水浸湿,只有一小部分还完好无损。
  
  “这些浸湿的蚕种,怕是孵不出蚁蚕了。”陈老伯叹了口气,小心翼翼地把完好的蚕种放进铺着干桑叶的蚕匾里。
  
  风澈却不肯放弃,他想起凤染霜教过的应急方法:“陈老伯,我们可以用炭火慢慢烘干蚕种,再用甘草水浸泡,说不定能救活一部分。”他立刻让百姓们找来炭火盆,在盆上盖一层薄铁板,把浸湿的蚕种放在上面慢慢烘干,又按照比例调配好甘草水,将烘干的蚕种浸泡在里面。
  
  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风澈惊喜地发现,浸泡过甘草水的蚕种里,竟然有一半都恢复了活力,外壳泛着淡淡的光泽。“成功了!我们救活蚕种了!”风澈激动地大喊,百姓们闻讯赶来,看着蚕匾里的蚕种,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第二章 水桑初长成
  
  接下来的几日,风澈和陈老伯一边指导百姓重建蚕房,一边培育耐涝桑苗。守苗爷爷带来的水桑接穗,被泡在恒温的促根露里,风澈选了村里十棵树龄最大的湖桑作为砧木,这些湖桑虽然被洪水浸泡过,但树干依然粗壮,生命力顽强。
  
  嫁接那天,村里的蚕农们都围了过来,想要看看这耐涝桑苗是怎么培育出来的。风澈拿着嫁接刀,在湖桑树干上切出一个斜口,动作精准利落:“大家看,砧木的切口要平滑,接穗要削成和切口对应的形状,这样形成层才能对齐,嫁接成功率才高。”
  
  他把水桑接穗插入切口,用浸过促根露的布条紧紧缠绕,再用塑料薄膜包裹好,防止雨水渗入。“嫁接后要每天检查一次,要是发现薄膜里有水珠,就要及时擦干,不然接穗会腐烂。”风澈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旁边的年轻蚕农阿菱看得格外认真,手里还拿着小本子,把每一个步骤都记了下来。
  
  阿菱是村里最年轻的蚕农,今年刚满十六岁,父亲在这次洪水中为了抢救蚕种,不小心摔断了腿,家里的桑田也全被淹了。自从风澈来了之后,他每天都跟着风澈忙碌,不管是搭建蚕房还是嫁接桑苗,都学得最快、做得最好。
  
  “风澈哥,为什么水桑能在水里生长啊?”阿菱趁着休息的间隙,拿着小本子问道。
  
  风澈笑着解释:“水桑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缺氧的泥土里呼吸,而且叶片上有一层蜡质,不容易被雨水泡烂。等它和湖桑嫁接成功后,既能耐涝,又能保持湖桑高产的特点,以后再遇到梅雨季节,就不用怕桑苗被淹了。”
  
  陈老伯则带着匠人队,在村里修建排水系统。他们用青砖砌成排水沟,把村里的积水引到太湖里,又在桑田周围挖了一圈防洪沟,防止太湖水位上涨时再次淹没桑田。“我们还可以效仿前朝的桑基鱼塘,在桑田旁边挖鱼塘,把挖出来的泥土堆成桑基,这样桑田不会被淹,鱼塘还能养鱼,鱼粪又能当肥料,一举三得。”陈老伯指着图纸,对周大人说道。
  
  周大人闻言,立刻拍案叫好:“这个法子好!既解决了内涝问题,又能增加百姓的收入。我这就组织百姓,开挖桑基鱼塘!”
  
  消息传开后,村里的百姓们都积极响应。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挖鱼塘,有的堆桑基,有的栽种新的桑苗。阿菱的父亲虽然腿断了,也坐在家门口,帮着大家分拣桑苗,脸上满是期待。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嫁接的水桑接穗虽然长出了新芽,但部分新芽却慢慢发黄枯萎。风澈蹲在桑树下,仔细查看,发现是土壤里的养分不足,再加上连日阴雨,阳光不足,导致新芽生长缓慢,甚至枯萎。
  
  “这可怎么办?没有足够的养分,就算嫁接成功了,桑苗也长不好啊。”阿菱看着发黄的新芽,急得直跺脚。
  
  风澈想了想,说道:“我们可以用蚕沙和腐熟的秸秆做肥料,蚕沙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能给桑苗补充养分。另外,我们可以在桑基上搭建简易的遮阳棚,既能防止雨水直接冲刷桑苗,又能让桑苗接受适量的阳光。”
  
  他立刻让百姓们收集蚕沙和秸秆,堆在一起腐熟,又带着大家用竹竿和稻草搭建遮阳棚。阿菱跟着风澈,把腐熟的肥料撒在桑苗根部,再小心翼翼地给桑苗浇水:“风澈哥,这样真的能让新芽恢复吗?”
  
  “肯定能!”风澈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众人的精心照料下,水桑接穗的新芽渐渐恢复了生机,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显得格外有活力。半个月后,嫁接的湖桑全部存活,长出了茂盛的枝叶,叶片比普通湖桑更大、更厚实,带着淡淡的光泽。
  
  与此同时,桑基鱼塘也修建完成了。一片片桑基整齐排列,上面种满了新培育的水桑苗,旁边的鱼塘里,鱼苗在水里欢快地游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桑蚕图。百姓们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蚕房也重建好了,新的蚕房比原来更宽敞、更坚固,屋顶的油毡和青砖墙壁能有效防水防潮,蚕房里还安装了陈老伯改良的防水缫丝机。风澈和陈老伯带着百姓们,把培育好的蚕种放进蚕匾里,铺上新鲜的水桑叶。
  
  “大家注意,水桑叶虽然耐涝,但喂食前还是要晾干表面的水分,不然蚕宝宝吃了会拉肚子。”风澈一边示范,一边说道,“蚕房里的温度要保持在三丈二左右,湿度控制在六成,每天要通风两次,防止霉菌滋生。”
  
  阿菱学得格外认真,他按照风澈教的方法,仔细调节蚕房的温度和湿度,每天按时给蚕宝宝喂食、清理蚕沙。在他的照料下,蚕宝宝长得很快,从小小的蚁蚕,慢慢长成了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每天都能听到它们啃食桑叶的“沙沙”声。
  
  第三章 梅雨收蚕茧
  
  梅雨渐渐停歇,阳光终于穿透云层,洒在湖州的土地上。东林村的桑基鱼塘里,水桑苗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多汁,鱼塘里的鱼苗也长大了不少。蚕房里的蚕宝宝已经到了五龄,体型比普通蚕宝宝大了一圈,通体呈淡绿色,正忙着吐丝结茧。
  
  风澈和阿菱每天都要去蚕房查看,看着蚕宝宝们在蚕匾里结成一个个饱满的蚕茧,心里充满了成就感。“风澈哥,你看这些蚕茧,比去年的大好多,颜色也更鲜亮。”阿菱指着蚕匾里的蚕茧,兴奋地说道。
  
  风澈笑着点头:“这是水桑叶的功劳,水桑叶养分充足,蚕宝宝吃了长得好,吐出来的丝也更结实、更有光泽。等缫出丝来,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陈老伯则忙着调试防水缫丝机,准备缫丝。经过改良的缫丝机,在潮湿的环境里运转得格外顺畅,一次能缫出三十绪丝,比原来的机器快了一倍。“阿菱,你过来学学怎么操作缫丝机,以后村里的缫丝工作,就要靠你们年轻人了。”陈老伯笑着对阿菱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