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天下桑香续:山海织新章 (第1/2页)
一章 东洋桑影至
冬雪初霁,长乐宫的桑园覆着一层薄霜,守苗爷爷正带着学子们给抗毒桑苗裹草绳。风澈踩着积雪跑来,手里扬着一封染着梅香的信函:“娘!东洋琉球国的使者到大沽口了,说带了稀有的寒桑种,想要求学桑蚕技艺!”
凤染霜刚用桑枝炭笔在蚕种册上记录完抗毒蚕的生长数据,闻言抬头,鬓边的珍珠步摇随动作轻晃。她接过信函,泛黄的宣纸上字迹娟秀,字里行间满是恳切——琉球国地处东海,冬季严寒,寻常桑苗难以越冬,百姓虽种桑却年年颗粒无收,听闻大乾桑蚕学堂能培育适配各地气候的桑种,特遣使者携寒桑种跨海求法。
“琉球气候寒凉,比大沽口更甚,咱们的抗毒桑和跨海桑怕是耐不住那样的低温。”守苗爷爷凑过来,指腹摩挲着信函上“寒桑”二字,“不过寒桑能在雪地里扎根,说不定能和咱们的北地铁叶桑杂交,培育出耐寒又高产的新品种。”
慕容冷恰好处理完朝政赶来,身上还带着殿宇的炭火暖意。他翻看琉球舆图,指尖点在东海的岛屿上:“琉球与大乾隔海相望,若是能帮他们培育成功,不仅能让桑蚕技艺再渡一重海,还能连通东海的贸易航线。让使者进殿吧,正好陈老伯刚改良完低温缫丝机,或许能派上用场。”
三日后,琉球使者山口惠子身着素色和服,踩着木屐踏入长乐宫。她发髻上插着银质桑枝簪,手里捧着个描金漆盒,盒内铺着雪白的棉絮,放着几截泛着青黑色的桑枝——正是寒桑的枝条,表皮粗糙如老茧,枝节处还凝着未化的冰碴。
“凤皇后、慕容陛下,小女山口惠子,奉琉球国王之命求见。”惠子屈膝行礼,声音轻柔却坚定,“我国寒桑遍野,却只能用来烧火取暖,百姓冬日无衣可穿,孩童常冻裂手脚。听闻大乾能让桑苗适应万里风土,求皇后娘娘赐下技艺,我国愿以珍珠、海产相赠,永世交好。”
凤染霜接过寒桑枝,指尖触到冰凉的树皮,忽然想起初遇婆罗桑时的场景。她转头看向风澈:“你随守苗爷爷去暖棚,把寒桑枝泡在恒温的促根露里,注意温度别超过两丈五,低温环境更利于它发芽。”又对陈老伯道,“陈老伯,你的低温缫丝机在零下能运转吗?琉球冬季严寒,缫丝时丝胶容易冻结。”
陈老伯拍着胸脯应下:“娘娘放心!我改良的机器加了炭火恒温层,就算室外飘雪,蚕房里也能保持三丈温度,缫出的丝还更有韧性呢!”他说着从袖袋里掏出图纸,指着上面的夹层设计,“这里能装暖炭,外层裹着石棉,既保暖又不会烤坏蚕丝。”
惠子看着图纸,眼睛亮了起来:“我国缫丝时,一到冬天丝就会断,好多蚕茧都浪费了。陈师傅的机器,正是我们急需的!”她从漆盒里拿出一袋珍珠,“这是我国最好的南珠,恳请陈师傅能随我去琉球,指导匠人制作缫丝机。”
风澈突然举手:“我也去!上次去南洋学了热带养蚕,这次正好看看寒带怎么种桑,还能把抗寒桑苗的培育方法教给他们!”
凤染霜笑着点头,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桑蚕寒地图谱》,扉页上画着北地桑苗的御寒技巧:“这里面记着冬季桑园覆土、蚕房保温的方法,你带着,路上多向惠子使者请教琉球的风土。守苗爷爷培育出耐寒桑苗后,会立刻派人送去。”
启程那日,大沽口的码头飘着细雪。惠子给风澈和陈老伯各递了一件狐裘:“琉球的冬天比这里冷,这件狐裘是百姓们连夜缝制的,能抵御海风。”风澈接过狐裘,发现领口绣着小小的蚕宝宝图案,忍不住笑道:“惠子姐姐,你们百姓连蚕都没养好,就先给我们做狐裘,太客气了。”
惠子脸颊微红:“大乾使者是来帮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亲人。”
船队驶离大沽口时,慕容冷站在城楼上挥手,凤染霜捧着一盆刚发芽的寒桑苗,轻声道:“早去早回,注意安全。”风澈站在船头,把那盆寒桑苗抱在怀里,心里想着:南洋有湿热的婆罗桑,东洋有耐寒的寒桑,这天下的桑苗,真是各有脾性呢。
琉球的都城那霸港,百姓们顶着寒风在码头等候。看到船上卸下的缫丝机零件和桑苗,孩子们围着风澈怀里的寒桑苗叽叽喳喳,用生硬的大乾话问:“这是什么苗?能在雪地里长吗?”风澈蹲下来,把花盆递给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这是寒桑苗,等它长大,叶子能喂蚕,蚕丝能织暖和的衣服给你们穿。”
琉球的蚕房建在半山腰,四面通风,寒风从缝隙里灌进来。陈老伯一进蚕房就皱起眉头:“这样的房子可不行,冬天蚕宝宝会冻僵的。得把墙壁糊上黄泥,再搭个夹层,里面填上干草保温。”他指挥当地匠人在墙角砌炭火灶,“灶口要通向室外,防止烟雾熏到蚕宝宝,烟囱要高过屋顶,不然积雪会堵住。”
风澈则带着惠子去勘察桑园。琉球的寒桑林长在背风的山谷里,枝头挂着冰棱,叶片早已落尽。“寒桑的根系很发达,能扎到地下三尺深的暖土层。”风澈用铲子挖开冻土,露出红褐色的根系,“我们可以在树干周围挖沟,填上腐熟的桑枝肥,既能保暖,又能给桑树补充营养。”
惠子蹲在一旁记录,笔尖冻得发僵:“我国百姓之前只会把桑枝砍下来烧火,没想到还能做肥料。”她看着风澈冻红的手指,连忙递上暖手炉,“先歇会儿吧,等太阳出来再忙活。”
可没等太阳升起,一场暴雪突然降临。蚕房的屋顶被积雪压得吱呀作响,风澈和陈老伯冒着风雪爬上屋顶,用木杆清扫积雪。“快把暖炭都搬进蚕房!”陈老伯大喊着,雪花钻进他的衣领,“蚕卵要是冻坏了,就前功尽弃了!”
惠子带着百姓们把炭火盆搬进蚕房,又用棉被堵住门窗的缝隙。风澈抱着那盆寒桑苗,躲在蚕房的角落,把狐裘裹在花盆上。直到暴雪停歇,蚕房里的温度始终保持在两丈八,蚕卵安然无恙,寒桑苗的嫩芽也没被冻伤。
守苗爷爷培育的耐寒桑苗,半个月后由快马送抵琉球——那是寒桑与北地铁叶桑的杂交品种,枝条粗壮,叶片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取名“雪桑”。风澈和惠子带着百姓们在山谷里栽种雪桑苗,用稻草裹住树干,再铺上一层腐熟的海藻肥。“海藻肥能抗寒,还能防止害虫咬根。”风澈一边示范一边说,“等明年春天,这些雪桑就能发芽长叶了。”
缫丝机也很快安装完毕。陈老伯教匠人们如何调节炭火温度,如何处理冻结的丝胶:“把蚕茧放进温水里浸泡半个时辰,再用木梳轻轻梳理丝头,这样缫出的丝就不会断了。”第一个琉球匠人成功缫出丝线时,蚕房里响起了欢呼声,惠子看着那根洁白的蚕丝,眼眶湿润了:“以后,我国百姓也能织出自己的丝绸了。”
风澈在琉球待了一个月,把《桑蚕寒地图谱》翻译成琉球文字,还画了许多插图,从桑苗栽种到蚕病防治,一一标注清楚。离开那日,惠子送给风澈一个珍珠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寒桑叶:“这是我国的寒桑叶,带着海风的味道,你拿回去给守苗爷爷研究,说不定能培育出更好的桑种。”
船队启航时,那霸港的百姓们举着刚织出的小块丝绸,挥手送别。风澈站在船头,看着雪地里成片的雪桑苗,心里暖暖的:原来不管是热带还是寒带,只要有桑苗生长的地方,就有希望在发芽。
第二章 冬至桑蚕宴
风澈回到长乐宫时,恰逢冬至。宫门外的红灯笼已经挂了起来,桑园里的雪桑苗被搬进暖棚,叶片泛着嫩绿色的光泽。凤染霜正在厨房忙碌,锅里炖着桑果羊肉汤,香气飘满了整个宫殿。
“娘!我回来了!”风澈放下行囊,扑到灶台边,鼻尖嗅了嗅,“好香啊!今年的冬至宴,是不是又要请学堂的学子和百姓们一起来?”
慕容冷从书房走出,手里拿着一本刚整理好的《万国桑蚕录》:“正好,你回来得及时。今年冬至,朕打算在桑蚕学堂举办‘桑蚕宴’,邀请各国使者、学堂学子和京郊蚕农一起参加,既能庆祝丰收,也能交流技艺。”
凤染霜盛出一碗桑果羊肉汤,递给风澈:“快尝尝,用今年新收的桑果熬的,还加了你陈老伯送来的蚕沙酒。守苗爷爷培育的雪桑苗长势很好,已经分给京郊蚕农栽种了,今年冬天,他们的蚕房再也不用愁没有桑叶了。”
风澈喝了一口汤,暖意从喉咙流到心底:“琉球的惠子姐姐说,等明年雪桑结果,要把桑果晒干了送给我们。对了娘,我带回来的寒桑叶,守苗爷爷看过了吗?”
“看过了,他正和学子们在暖棚里研究,说寒桑叶的纤维更粗,或许能用来制作桑皮纸。”凤染霜擦了擦手,拿起一串桑枝形状的灯笼,“你去把这些灯笼挂到学堂门口,再通知阿木,让他带着浡泥国的学子们准备一个节目,去年他们跳的桑舞很受欢迎。”
冬至那日,桑蚕学堂张灯结彩。门口的雪地上,用桑枝拼出“天下桑香”四个大字,两旁摆满了各国送来的桑蚕制品——浡泥国的婆罗桑锦缎、回纥的桑绒地毯、西洋的蚕丝手帕、琉球的寒桑木雕,琳琅满目。
百姓们带着自家的蚕茧、桑果酒、桑叶面赶来,学堂的操场上摆满了长桌。守苗爷爷带着学子们展示刚培育出的“三色桑苗”,叶片一半翠绿、一半金黄、一半紫红,引得众人啧啧称奇:“这桑苗不仅能喂蚕,还能当观赏植物呢!”
阿木穿着大乾的锦袍,正带着浡泥国的学子们排练桑舞。他们手里拿着用桑枝做的道具,腰间系着蚕茧串成的腰带,舞步里带着南洋的热情。看到风澈走来,阿木立刻停下舞步:“风澈兄!我带来了浡泥国的新蚕种,抗毒能力更强,还能吐出粉色的蚕丝呢!”
陈老伯则在工坊里展示新发明的“多绪缫丝机”,机器运转时,二十四个丝籰同时转动,蚕丝如银线般缠绕其上。“这机器比之前的快了三倍,一个时辰能缫出五斤蚕丝!”陈老伯得意地拍着机器,“明年打算把图纸分给各地蚕农,让大家都能用上好工具。”
正午时分,桑蚕宴正式开始。长桌上摆满了桑香美食:桑果糯米糕、蚕沙蒸鸡、桑叶饺子、桑枝烤肉,还有用桑果酒调制的饮品。慕容冷端起酒杯,对众人说道:“今日冬至,万物藏养,却也是桑蚕事业的丰收之时。感谢各国友人、各位匠人学子,让桑香飘遍四海,让百姓安居乐业。”
凤染霜笑着补充:“明年春天,朕和陛下打算在京城举办‘万国桑蚕博览会’,邀请各国展示桑蚕成果,交流技艺。到时候,还要评选‘桑蚕能人’,给最优秀的匠人、学子颁奖。”
众人欢呼起来,琉球的惠子使者举起酒杯:“我们琉球也要参加!到时候,我要带着我国织出的第一件寒桑丝绸来!”回纥的学子则喊道:“我们培育出了耐旱桑苗,要让西域的沙漠也长出桑林!”
风澈和阿木坐在一桌,两人一边吃着桑果糯米糕,一边聊着各自的经历。阿木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我在浡泥国建了十座桑蚕学堂,今年的蚕丝产量比去年翻了三倍,百姓们都盖了新房子,孩子们也能上学了。”
风澈拿出琉球的寒桑叶:“我打算和守苗爷爷一起,用寒桑叶制作桑皮纸,再把各国的桑蚕故事写在上面,编成一本书,放在学堂的藏书楼里。”
宴会上,百姓们自发表演起节目。京郊的蚕农们唱着桑蚕歌谣,学子们朗诵着赞美桑蚕的诗句,孩子们则围着桑园追逐嬉戏,手里拿着蚕茧做的灯笼。雪地里,笑声、歌声、缫丝机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温暖了整个寒冬。
傍晚时分,桑蚕宴接近尾声。凤染霜看着众人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慕容冷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件用三色桑蚕丝织成的披风:“这是陈老伯特意为你织的,保暖又好看。”
凤染霜披上披风,指尖抚摸着柔软的丝线。远处,风澈正和阿木、惠子一起,在雪地上栽种一株新的雪桑苗。月光洒在桑苗上,仿佛为它镀上了一层银霜。她知道,这株桑苗会和天下的无数桑苗一样,在春风中发芽,在夏雨里生长,在秋霜中结果,续写着山海之间的温暖传奇。
第三章 西域风沙起
开春后,万国桑蚕博览会的消息传遍四海。正当凤染霜和慕容冷忙着筹备博览会时,西域鄯善国的使者带着一身风沙,闯入了长乐宫。
使者名叫班勇,身着皮裘,脸上带着风霜痕迹,手里捧着一把干枯的桑枝:“皇后娘娘、陛下,鄯善国遭遇大旱,桑林枯死大半,蚕宝宝都快饿死了。听闻大乾有耐旱桑苗,求娘娘赐下救急,我国愿以美玉、良马相赠!”
凤染霜接过干枯的桑枝,枝条轻轻一折就断了,可见干旱之严重。守苗爷爷上前查看,摇了摇头:“这是普通桑苗,耐旱能力差,遇到大旱肯定活不成。我们培育的耐旱桑苗,根系能扎到地下五尺,就算三个月不下雨也能存活,只是……”
“只是什么?”班勇急切地追问。
“只是耐旱桑苗的种子刚成熟,还没来得及大量培育。”守苗爷爷叹了口气,“要培育出足够鄯善国栽种的桑苗,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恐怕远水救不了近火。”
风澈突然开口:“我有办法!去年去回纥时,我记得他们那里有种‘沙棘桑’,能在沙漠边缘生长,耐旱能力极强。我们可以先从回纥调运沙棘桑苗,送去鄯善国救急,同时加快培育我们的耐旱桑苗。”
慕容冷点头赞同:“好主意。风澈,你立刻出使回纥,调取沙棘桑苗。陈老伯,你带匠人去鄯善国,指导他们搭建节水灌溉系统,这样就算干旱,也能保证桑苗存活。”
三日后,风澈带着随从踏上前往回纥的路途。回纥的草原正值初春,草芽刚冒出头,可汗亲自带着百姓在草原上迎接。“风澈小公子,上次你教我们培育的耐寒桑苗,冬天都存活了!”可汗拉着风澈的手,热情地说道,“沙棘桑苗我们有很多,随时可以给鄯善国送去。”
风澈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棘桑林,叶片呈灰绿色,表面有一层细密的绒毛,正是耐旱的特征。“可汗,鄯善国大旱严重,急需桑苗救急。麻烦你派匠人随我一起,把沙棘桑苗运过去,再教他们栽种方法。”
可汗立刻下令,让百姓们挖掘沙棘桑苗,用湿布包裹根系,装上车队。临行前,可汗送给风澈一把镶嵌宝石的弯刀:“西域风沙大,路上不太平,这把刀你带着防身。”
车队行至西域戈壁时,果然遇到了沙尘暴。狂风卷着黄沙,遮天蔽日,马车摇晃得厉害。风澈让随从们用毡布盖住桑苗,自己则握着弯刀,警惕地观察四周。“大家把车围成圆圈,保护好桑苗!”风澈大喊着,风沙吹得他睁不开眼睛。
沙尘暴过后,车队的水源所剩无几。风澈看着干裂的戈壁,心里焦急万分——桑苗要是缺水,就算耐旱也撑不了多久。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驼铃声,一支商队缓缓走来。商队首领看到他们车上的桑苗,笑着说道:“你们是大乾派去鄯善国送桑苗的吧?前面不远处有一口清泉,我带你们去。”
原来,这支商队常来往于大乾和西域之间,早就听闻大乾在推广桑蚕技艺。首领递给风澈一袋水囊:“鄯善国的百姓都在盼着桑苗呢,我们也带了些粮食,一起送过去吧。”
有了商队的帮助,车队顺利抵达鄯善国。班勇早已带着百姓在城外等候,看到车上的沙棘桑苗,百姓们激动得欢呼起来。风澈立刻指挥众人栽种桑苗:“沙棘桑苗要种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行距三尺,株距两尺,栽种后要浇足定根水,再用干草覆盖根部,减少水分蒸发。”
陈老伯则带着匠人搭建节水灌溉系统。他们用西域的胡杨木做水管,把远处的泉水引到桑园,再在桑苗根部挖浅沟,让水慢慢渗透到土壤里。“这种灌溉方法能节省一半的水量,就算干旱,也能保证桑苗生长。”陈老伯擦着额头的汗水,对围观的百姓说道。
可刚过几日,桑苗就出现了问题。部分沙棘桑苗的叶片开始发黄,慢慢枯萎。风澈蹲在桑园里,仔细查看土壤,发现土壤里盐分过高——西域的泉水含有盐分,长期浇灌会导致土壤盐碱化。“不好,土壤盐渍化了!”风澈急得满头大汗,“这样下去,桑苗都会死的。”
班勇也慌了神:“那可怎么办?我们这里只有这一口泉水啊!”
风澈突然想起守苗爷爷教过的盐碱地改良方法:“有了!我们可以用桑枝灰和腐熟的羊粪改良土壤。桑枝灰能中和土壤的盐分,羊粪能增加土壤肥力。”他立刻让百姓们收集桑枝,烧成灰烬,再和羊粪混合在一起,撒在桑园里。
陈老伯则改良了灌溉系统,在水管末端加了一个过滤装置,用桑树皮和干,草,过滤泉水里的盐分。“这样浇灌的水,盐分就少多了。”陈老伯笑着说,“再每隔十天,给桑苗浇一次稀释的甘草水,能增强桑苗的抗盐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