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桑绿新晴:繁始盛,福绵延 (第1/2页)
暮春的晴光漫过长乐宫的朱红宫墙时,桑园里的墨叶桑已抽展出新枝,深绿色的叶片肥厚油亮,边缘带着细碎的锯齿,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凤染霜穿着件月白绣墨桑纹的罗裙,蹲在田埂上,看着守苗爷爷用小铲子给新栽的桑苗培土,指尖轻轻拂过叶片上的绒毛,沾了层淡淡的绿意。
“守苗爷爷,这墨叶桑长得可真壮实,才移栽半个月就扎根了。”凤染霜笑着说,目光扫过满园的桑苗——胭脂桑的嫩红芽尖还未褪去,墨叶桑的深绿叶片已舒展,两种桑苗错落相间,像一幅晕染开的青绿画卷。
守苗爷爷直起身,捶了捶腰笑道:“这墨叶桑可是耐活的好品种,北方送来的奏报说,移栽过去的苗全活了,百姓们都乐坏了,说今年春蚕终于有足够的桑叶吃了。”他从布包里掏出个小瓷瓶,“这是共植维度送来的‘促叶露’,兑水喷洒在叶片上,能让桑叶长得更快更肥,蚕宝宝吃了吐丝量能增加两成。”
话音刚落,风澈的声音就从桑园入口传来,带着少年人的雀跃:“娘!守苗爷爷!我把西域商队送来的葡萄籽带来了!”他手里捧着个锦盒,跑起来像阵小旋风,罗裙的下摆扫过田埂上的青草,带起几片碎叶。源溪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步履沉稳,封面上绣着小小的桑蚕图案。
“慢着点,别摔了!”凤染霜笑着叮嘱,看着风澈一头扎到田埂边,差点撞翻守苗爷爷的工具箱。源溪连忙扶住他,无奈地摇头:“说了让你慢些,这葡萄籽可是西域的宝贝,摔坏了就可惜了。”
风澈吐了吐舌头,打开锦盒——里面装着几十颗饱满的葡萄籽,紫黑发亮,像小小的玛瑙。“西域的使者说,这种葡萄酿的酒比桑果酒还香,还能用来做糕点!”他拿起一颗葡萄籽,递到凤染霜面前,“娘,我们把它种在桑园旁边,秋天就能结葡萄了!”
源溪翻开笔记本,认真记录:“葡萄籽,喜温暖干燥,适宜种在向阳处,土壤要疏松肥沃……”她抬头看向守苗爷爷,“守苗爷爷,我们可以在桑园的边角开辟一块地种葡萄,既能美化桑园,又能增加收成,一举两得。”
守苗爷爷笑着点头:“好主意!正好桑园东边有块空地,阳光充足,土壤也合适,我们这就去翻地播种!”
正说着,慕容冷带着几位大臣走进桑园,为首的是户部尚书,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账本。“染霜,”慕容冷笑着走过来,目光落在满园的桑苗上,“户部刚核算完去年的桑蚕产业收入,比前年增加了五成,不仅填满了国库,还结余了不少银子,足够用来修建北方的水利工程了。”
户部尚书也笑着补充:“皇后娘娘,这都多亏了您推广的桑蚕技术,各地的桑蚕工坊越建越多,税收也跟着涨了。现在不仅大乾百姓受益,连西域、西洋、南洋的商人都来订购桑蚕制品,咱们大乾的丝绸已经成了天下闻名的宝贝!”
凤染霜心里满是欣慰:“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守苗爷爷培育优质桑苗,陈老伯改良缫丝织布技术,花汐带领绣娘们做出精美的绣品,还有百姓们的辛勤劳作,缺一不可。”
“对了,”慕容冷话锋一转,“岭南的韦昌派人送来消息,说他们培育出了一种新的桑蚕品种,叫‘岭南彩蚕’,吐出来的丝带着淡淡的茶香,织出来的布格外清香,想请我们去岭南看看,顺便指导他们推广。”
风澈眼睛一亮,立刻举手:“我要去!我要去看岭南彩蚕!还要尝尝带茶香的蚕丝糕!”
源溪也点头:“染霜姨,我们可以把岭南彩蚕的养殖技术记录下来,补充到养殖手册里,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凤染霜笑着应允:“好,等忙完眼前的播种,我们就去岭南。”
接下来的几日,长乐宫上下都投入到播种葡萄和培育新蚕种的忙碌中。风澈和源溪跟着守苗爷爷翻地、播种、浇水,风澈的小手被泥土弄脏了,却依旧干劲十足,每天都要去查看葡萄籽的情况,盼着它们早日发芽;源溪则更加细心,每天记录土壤的湿度、阳光的照射时间,还根据共植维度的资料,调配了适合葡萄生长的肥料。
陈老伯带着匠人,忙着改良缫丝车和织布机,新改良的织布机不仅能织出更精美的花纹,还能将蚕丝和棉线混合编织,织出的布料既有蚕丝的光滑,又有棉线的厚实,深受百姓喜爱;花汐则带着绣娘们,用新缫出的彩纹丝和金蚕丝,绣制了一幅巨大的“桑蚕万国图”,上面绣着大乾、西域、西洋、南洋的桑园风光,还有各国商人交易桑蚕制品的场景,栩栩如生,打算挂在新建成的桑蚕博物馆里。
出发去岭南的前一天,宫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回纥的乌力罕使者,他带来了回纥桑蚕产业丰收的好消息,还带来了一匹用彩纹丝织成的草原风光锦缎,上面绣着奔腾的骏马和洁白的羊群。“陛下,皇后娘娘,”乌力罕笑着说,“这是我们用您教的技术织成的锦缎,在西域卖了个好价钱,这次来,是想和大乾签订长期的贸易协定,还希望能引进岭南彩蚕的蚕种。”
慕容冷和凤染霜欣然应允,当即和乌力罕签订了协定。凤染霜笑着说:“等我们从岭南回来,就把岭南彩蚕的蚕种和养殖技术送给你们,让回纥的桑蚕产业更上一层楼。”
乌力罕大喜过望,连连道谢:“多谢陛下和皇后娘娘!回纥百姓一定会永远感激大乾的恩情!”
第二天一早,慕容冷和凤染霜带着风澈、源溪,还有守苗爷爷、陈老伯、花汐等人,坐上马车,前往岭南。马车行驶在宽阔的官道上,沿途的桑园一望无际,百姓们正在采摘桑叶、喂养蚕宝宝,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风澈扒着车窗,兴奋地指着窗外的桑园:“娘!你看!这里的桑园比宫里的还大!”
源溪也凑过来,拿出笔记本,认真地画着沿途的桑园风光:“染霜姨,你看这里的桑苗品种和宫里的不一样,叶片更窄更长,应该是岭南特有的品种。”
凤染霜笑着点头:“岭南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多种桑苗生长,这次我们一定要好好考察,把好的品种和技术带回去。”
经过五日的行程,马车终于抵达岭南。韦昌带着百姓们早已在村口等候,看到慕容冷和凤染霜的马车,立刻迎了上来,脸上满是笑容:“陛下!皇后娘娘!你们可来了!岭南的百姓们都盼着你们呢!”
众人跟着韦昌走进村庄,只见村里的桑园郁郁葱葱,蚕房里摆满了篾匾,里面的岭南彩蚕正欢快地啃食桑叶,吐出的丝带着淡淡的绿色,像掺了抹茶粉一样,散发着清新的茶香。“皇后娘娘,您看!这就是岭南彩蚕!”韦昌指着篾匾里的蚕宝宝,兴奋地说,“它们吃的桑叶是我们岭南特有的‘茶香桑’,所以吐出来的丝带着茶香,织出来的布不仅好看,还能提神醒脑。”
凤染霜俯身细看,只见岭南彩蚕通体翠绿,比普通蚕宝宝略小,爬得更快,啃食桑叶的“沙沙”声也更清脆。“真神奇!”她赞叹道,“用这种丝织成的布,肯定很受欢迎。”
守苗爷爷也凑过来,仔细观察着蚕宝宝和桑叶:“这茶香桑和岭南彩蚕搭配得真好,我们可以把茶香桑的种子带回京城,和墨叶桑、胭脂桑一起种植,让蚕宝宝有更多种类的桑叶可吃。”
陈老伯则拿着织布机的图纸,和岭南的匠人一起讨论:“这种带茶香的蚕丝,可以和金蚕丝、彩纹丝混合编织,织出来的布会更有特色,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接下来的几日,慕容冷和凤染霜一行人在岭南考察桑蚕产业,指导百姓们改良养殖技术和缫丝织布工具。风澈和源溪跟着韦昌的女儿韦小雅,一起在桑园里采摘桑叶、喂养蚕宝宝,韦小雅教他们辨认茶香桑,风澈则教她用桑枝做哨子,源溪把自己整理的养殖手册送给她,三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花汐则和岭南的绣娘们交流绣花技巧,她教她们用混丝绣法绣制带有岭南特色的图案,如木棉花、孔雀等;岭南的绣娘们则教她用茶香蚕丝绣制香囊,绣好的香囊散发着淡淡的茶香,格外别致。
考察结束的那天,岭南举行了盛大的桑蚕丰收宴,桌上摆满了用岭南特色食材和桑蚕制品做的美食:茶香蚕丝糕、桑叶蒸排骨、桑果炖盅、蚕蛹炒腰果,还有用葡萄酿的酒,香气扑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