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渐渐变好 (第1/2页)
柳青看着五哥带回来的铜钱,虽然不多但是也很扎实,像个孩子似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这不仅仅是在赚钱,还是她的技艺和想法,真真切切地帮助到了这里的人,获得了最朴实的认可。
浅口簸箕和细网菜篮在邻村集市的成功,像是一股清泉注入了柳家略显沉闷的气氛。
虽然赚头不大,但那种凭借自身巧思改善生活,并获得邻里认可的踏实感,让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五哥柳桐去周围村卖货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
他为人诚恳,价格公道,演示又耐心,很快便在那边积累了些许口碑。
有时甚至会有邻村的妇人提前捎话来,指名要定做某样东西。
柳家这条小小的、扎根于乡土的新渠道,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
刘掌柜那边的压力,似乎也因此缓解了些许。
柳家人猜测,或许在他看来,现在折腾这些土里土气的农具,是不上台面、没啥大出息的表现,暂时放松了紧盯。
更可喜的是,柳青设计的那些小香囊,经过五哥柳桐的售卖,竟意外地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一天,柳桐照例去邻村集市摆卖新编的农具和几个小香囊。一位穿着体面、像是大户人家管事嬷嬷模样的妇人,被那缕缕幽香吸引,停在了摊前。
她拿起一个柳青编的葫芦形香囊,仔细端详那精巧的镂空结构和里面若隐若现的干桂花,又放在鼻尖轻嗅,眼中露出讶异和喜爱。
“小郎君,这香囊倒是别致,何处所购?”嬷嬷问道。
柳桐忙答:“回嬷嬷的话,是家中小妹闲暇时编织的玩意儿。”
“哦?”嬷嬷更惊讶了,“这香囊可能定制?我家夫人最喜雅致香物,若能指定香型,或者编些特定的花样,比如兰草、如意…价钱好商量。”
柳桐谨慎答道:“定制或许可行,只是需些时日。不知府上是…”
那嬷嬷便报了个名号,竟是杞源县一位致仕老翰林的府上。这位老翰林雅好文玩,其夫人也是品位高雅的书香门第出身。
柳桐记下要求,答应回去询问小妹。
回家后,他将此事一说,全家都很是重视。
与官宦人家打交道,必须得格外小心,但如果真能搭上线,无疑是一条十分趁手隐蔽的销售渠道,远比在集市摆卖来得安稳体面。
几天之后,一批精心打造的兰草纹、如意纹香囊做好了。
每一个都堪称艺术品,玲珑剔透,幽香暗藏。
柳桐小心地用干净软布包好,送去那个老翰林的府上。
不久传回消息,翰林夫人极为满意!不仅付了丰厚的酬金,还表示会向相熟的夫人小姐推荐。
这些事之后,柳家的日子越来越顺遂了。
改良农具和柳青设计的小巧玩意,因做工扎实价格不贵,渐渐打开了销路。不止是邻村,连更远些村落的人,有时也会特意赶集时来寻柳家的摊子。
“柳五郎,这次可有多带几个细网篮?上回买的,我家婆娘夸了好几天,说捡豆子再也不怕漏了!”
“那小香囊还有没有?给我家闺女带一个,她念叨许久了。”
“这簸箕真好使,柳师傅家手艺没得说!”
这些质朴的夸赞带来了稳定的订单。有时甚至不需要柳桐去集市,便有相熟的主顾托人捎话来预定。
家中的经济状况,因此得到了切实的改善。
饭桌上的变化是最直观的。
黍米饭里掺的白米渐渐多了,偶尔能见到零星的油荤。
这日傍晚,炊烟袅袅升起,周氏狠了狠心,割了一小条过年时腌制的咸肉,和着新挖的春笋一起焖了,咸香扑鼻。
“娘,今天什么好日子?”四哥柳枫吸着鼻子,眼睛发亮地窜进灶房。
周氏笑着拍开他试图偷拿的手:“去,洗手去!没什么好日子,就不能吃点好的了?你们近来都辛苦了。”
吃饭时,每人碗里都分到了两三片咸肉和几块吸饱了肉汁的笋块。孩子们吃得格外香甜,连话都少了。
大哥柳松扒完最后一口饭,满足地叹了口气,道:“娘,我看库房里攒的皮子差不多了,过两日我去趟镇上,割些新布回来,给大家都添件新衣吧。去年的都短了。”
这话要是放在以前,是绝不敢想的。添新衣对柳家来说,是年节时才可能有的奢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