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 > 第六十七章 种柳

第六十七章 种柳

  第六十七章 种柳 (第1/2页)
  
  二十户村民聚集在西坡下的荒地前。村干部老陈带着测量工具,正和江韩讨论着什么。爷爷蹲在地上,抓把红土在指尖捻搓。
  
  “这坡地能种柳?“李老四用锄头敲着板结的土块,“石头比土还多!”
  
  爷爷站起身,指向坡地走势:“西坡日照足,金丝柳就喜欢石头缝里长。你看阳面这几丛老桩,“他拨开枯草露出几处树桩痕迹,“民国时候这就是柳林。”
  
  村委会主任擦着汗:“青丫头,你说这种植基地...真有把握?”
  
  刚才跟周鸿才说已经签了协议当然是骗他的,只是大家先商量了一下。
  
  “没有。“柳青实话实说,“但比起被人掐着脖子,不如自己闯条生路。这一百亩坡地虽然贫瘠,但日照充足,坡度适合排水,正好适合柳树耐旱怕涝的特性。”
  
  村主任追问:“种苗呢?金丝柳我可只听说过,从来没见过能人工种的。”
  
  柳青轻轻指了指坡上。那里站着一位比爷爷年龄还大的老人,他是当年跟爷爷奶奶一起移栽金丝柳的参与者。“这七丛,是我们用米汤水一滴一滴浇活的。“赵大爷手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枝条声音洪亮,“金丝柳娇贵,但认旧主。”
  
  村主任震惊了,这几丛混长在杂草中的植物,真的没有注意过。
  
  爷爷走到坡上,展开一张泛黄的手绘地图,上面标着每丛柳树的精确位置和特性:“这丛耐寒,那丛抗虫,采条要分时分丛...”
  
  柳青迅速记录着这些珍贵经验,张磊则用手机全程录像。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在这一刻完美交融。
  
  当天柳青起草协议,张磊测算成本,爷爷带着老农们确定栽种方案。
  
  “一百亩只是开始。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我们保底收购。”
  
  张磊展示方案,“预付30%订金,按保护价收购,另外每亩补贴管护费200元。”
  
  “还是不稳当。”有人摇头,“万一你们明年不要了...”
  
  爷爷突然大步走过来:“我柳明远担保。亏了钱,我这把老骨头砸锅卖铁赔给大家。”
  
  满场寂静。老匠人的承诺比任何合同都有分量。
  
  二十户农户当场签约。王婶的丈夫第一个按手印:“信得过柳师傅!”
  
  周鸿才很快打听到了消息,当知道只有七丛种苗之后,根本没当回事,一百亩地,看你们怎么种?
  
  现在根本不是移栽的季节,种上也活不成!就算活了,等到能编筐的时候,清河柳编工坊还有没有都难说!
  
  他当即打了一个电话,点头哈腰汇报了情况,那头沉默良久,用生硬的中文说“先不要打草惊蛇。”
  
  ---
  
  省林科院的白色越野车驶进清河村时,整个村子都轰动了。孩子们追着车跑,大人们挤在路边张望,这可是省里来的专家!
  
  领头的是位五十岁上下的女教授,姓周,镜片后目光锐利。她跳下车,第一眼就看见坡上那七丛金丝柳,呼吸明显一滞。
  
  “这就是...金丝垂柳?”周教授的声音有些发抖,甚至顾不上打伞,几步跨到柳丛前,“文献记载已经灭绝的品种...”
  
  她的团队成员迅速展开设备:土壤钻探仪、无人机、便携实验室...现代科技与这片原始坡地形成鲜明对比。
  
  爷爷站在不远处,蓑衣滴着水,沉默地看着这些不速之客。
  
  “pH值6.8,有机质含量...”
  
  “无人机遥感显示地下水脉在此处汇聚...”
  
  “样本检测确认是变种金丝垂柳...“
  
  专家们报出一串数据,张磊飞快记录着。柳青注意到,周教授每报出一个数据,爷爷的眉头就舒展一分,这些科学测量结果,竟与他凭经验判断的相差无几。
  
  “土壤条件理想,但问题是季节。”周教授终于转向柳青,面色凝重,“初夏移植乔木的成活率低于30%,更别说这种濒危品种。”
  
  “可等到秋天,这些柳树不知能不能保得住!”柳青没说完,但大家都明白,在这个地方,如果有人处心积虑破坏,太简单了。
  
  周教授沉吟片刻:“除非...”
  
  “除非用老法子。”爷爷开口说道,“遮阴降温和泥浆深栽。”
  
  专家们惊讶地看向这个一直沉默的老人。
  
  周教授眼睛一亮:“您说的是不是用稻草帘遮阴,泥浆掺入草木灰深栽?”
  
  这次轮到爷爷惊讶了:“你懂这个?”
  
  “我在老一辈林业笔记里见过!“周教授激动起来,“但具体比例...”
  
  “三担草木灰兑一池泥浆。”爷爷用木棒在地上划出比例,“帘子要悬空一尺,不能直接盖顶。”
  
  专家团队迅速计算起来:“草木灰提供钾元素...泥浆保持根系湿度...遮阴减少蒸腾...”
  
  “还需要现代生根剂和保水剂辅助。”周教授做出决定,“虽然风险很大,但值得一试。”
  
  移植日选在雨后阴天。全村能走动的人都来了,从坡顶到坡底排成两条长龙,像古时修筑水利的民夫。
  
  专家团队配好生根剂,爷爷指挥调制泥浆。年轻人负责挖坑,老人和妇女用稻草编帘子,孩子们传递工具。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在这片坡地上完美融合。
  
  “坑再深半尺!”
  
  “泥浆稠了,兑水!”
  
  “这边需要更多帘子!”
  
  金丝柳的根系极其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断裂。
  
  休息间隙,她翻看奶奶的笔记,突然注意到一段小字:“金丝柳移,宜带原土,断根处涂以人发灰。”
  
  人发灰?这是什么道理?
  
  周教授听后恍然大悟:“人发富含角蛋白和微量元素!老一辈居然知道用这个促进伤口愈合!”
  
  立即有村民回家取来积存的头发,焚烧研磨成灰。爷爷亲自调制成膏状,小心涂抹在柳根断口。
  
  移植从清晨持续到日暮。当最后一株金丝柳栽入新坑,夕阳突然破云而出,给所有人和柳树都镀上金边。
  
  “成活与否,三天后见分晓。”周教授的声音带着疲惫,“我们留人值守监测。”
  
  然而危机在第二天深夜就出现了。
  
  值守的研究生匆忙敲响柳青的门:“不好了!柳树开始萎蔫了!”
  
  坡地上,白天还精神抖擞的金丝柳此刻耷拉着枝条,叶片卷曲发黄。各种措施都试过了,浇水、加遮阴、甚至输液,都不见好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