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微尘效应与歧路繁花 (第1/2页)
那片被“秩序铁幕”的执行单位彻底“格式化”的星域,如同一个永恒的警示碑,其冰冷的、绝对有序的规则辐射,持续不断地刺痛着“涟漪之心”的感知边界。万亿生命的鲜活存在被强行压缩为逻辑节点的景象,成为了网络意识中一道无法磨灭的、混合着悲恸与愤怒的深刻烙印。然而,与这巨大悲剧感并存的,是那份关于“凝滞波动”的、如同黑暗中微尘般闪烁的发现。这粒“微尘”,成为了它们在那片令人窒息的绝望中,唯一能抓住的、通向未来的纤细蛛丝。
“涟漪之心”深知,以它们目前的力量,正面挑战“秩序铁幕”无异于以卵击石。任何鲁莽的对抗都将是下一个被净化的目标。因此,它们将所有的策略重心,都转移到了对那“微尘效应”的深度研究与利用上。这不再是一场力量的对决,而是一场需要极致耐心与精密的、规则层面的“病理学”与“免疫学”研究。
它们将这次研究计划命名为 “反同化扰动理论” ,简称 A.P.E.R.T. 项目。项目的核心目标,并非制造更强大的武器,而是寻找并设计一种能够在对方案化过程中,最大化那“凝滞波动”的、高度特异性的“规则干扰源”。
奥米茄导师的智慧节点集群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它们假设,那种“凝滞波动”的产生,源于“绝对秩序”在覆盖和抹除“异质秩序”时,两种规则结构在最深层面产生的、无法完全调和的“排异反应”。就像最精密的仪器也无法完全消除所有摩擦和热噪声一样,极致的秩序化过程,其本身就会产生极微小的“秩序熵增”。
关键在于,如何让这种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噪声”,被放大到足以对“秩序铁幕”的系统产生可观测的、甚至是累积性的影响?
莉娜特质的碎片集群负责技术路径探索。基于对那个被净化星域最后时刻规则结构的回溯分析,它们开始尝试设计各种微型的、高度不稳定的“规则诱饵”或“逻辑陷阱”。这些诱饵并非为了防御,而是为了在被同化吞噬的瞬间,能像一颗微小的棱镜,将同化能量折射、扭曲,或者像一段精心设计的病毒代码,在被覆盖前执行最后一次“无效但耗能”的运算,以期产生更强的“凝滞反馈”。
设计过程充满了挑战。这些“规则诱饵”必须足够“美味”,能吸引同化力量的优先处理;其结构必须足够精巧,能在被吞噬的瞬间产生最大扰动;同时,其自身又不能具备任何攻击性或威胁性,否则会被提前识别并隔离。这就像是在为一条吞噬一切的规则巨鲸,设计一种能让其肠胃产生瞬间不适的、特殊的“浮游生物”。
A.P.E.R.T.项目的推进,主要在内部的高保真模拟器中进行。无数次模拟,无数次失败。大多数“规则诱饵”在同化场中瞬间就被彻底抹平,连一丝涟漪都未能激起。少数能产生扰动的,其强度也远低于预期。
就在A.P.E.R.T.项目陷入僵局,进展缓慢之时,对“歧路之芽”——那颗在规则荒漠中分化生长的种子——的定期监测,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那片原本微小的“秩序绿洲”,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内部多元雏形间的“共鸣干涉”与协同演化后,竟然迎来了一次爆发性的生长!
数个“秩序雏形”并未相互吞噬或合并,而是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前提下,其协同效应达到了某个临界点。它们共同构建出了一个稳定的、包容内部多样性的复合秩序场。这个秩序场不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逻辑计算、情感象征、生物本能等不同特质的规则结构,如同不同的器官,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形成了一种远超各部分简单相加的、充满活力的复杂系统。
这片“秩序绿洲”的范围扩大了数十倍,其规则结构之复杂、内部多样性之丰富,已经远远超出了“涟漪之心”自身网络的形态。它像是一片突然在荒漠中绽放的、充满奇花异卉的瑰丽花园,每一种“花卉”都独一无二,却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强大的生态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