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斩业非斩人,三藏识错请悟空 (第2/2页)
唐三藏道:“贫僧悟矣。”
一旁沙悟净道:“若是如此,大师兄亦无错诶啊。”
唐三藏闻言,面露愧色:
“万般过错,尽数归我,是我错怪悟空。”
观世音菩萨道:
“若是知错,该当如何。”
唐三藏道了一句佛号,道:
“愿寻悟空归来,道己身之错,任他怎么撒气罚我,我皆受之,只望悟空能知,我思他之心。。”
此番无孙悟空,猪八戒多自在,因木母唯惧金公治,故不愿见其归来。
猪八戒道:
“好啊,说佛门杀生犯戒律的是你们,现在说杀生不犯戒律的也算你们,合着菩萨说什么就是什么。”
“再说了,师父哪里是想大师兄了,分明就是成天又渴又饿,嫌我们办事不利,才想起那猴子。”
唐三藏气结:
“八戒,你!”
猪八戒毫不畏惧。
观世音菩萨道:“我说天蓬元帅,莫忘当年你因口不净而犯下大错之事。”
猪八戒顿时闭口不言。
唐三藏此时又道:“菩萨,我即令悟净去花果山寻悟空可好。”
观世音菩萨摇头道:“他不在花果山。”
“那悟空于何处,我该如何寻。”
观世音菩萨即运慧眼,遍观三界,而后面色一黑。
她竟看到孙悟空如今在南海落迦山紫竹林中刨地,挖出大片的紫竹。
原是孙悟空先前在紫竹林起了贼心,砍了紫竹,又因沙悟净来寻,故将竹子藏了起来。
如今在隐雾山,见菩萨出南海,故趁机取回。
“悟空。”
观世音菩萨遥遥吐言,孙悟空浑身一激灵,贼兮兮的抬头,左顾右望,不见菩萨身影。
又闻道:
“你这猴儿,也忒顽劣,伐我紫竹,罢了罢了,你伐我紫竹是错,唐三藏欺你亦是错,以此紫竹,换你二人和好如初怎样。”
孙悟空本就心属正道,欲求正果,闻言自是愿意,可眼睛一转,道:
“不好不好,我兄长说,太轻易得到的,不会让人珍惜,我深以为然。”
此话正合观世音菩萨之意,道:“我让他亲自请你如何。”
“这个好。”
“不过唐三藏乃肉体凡胎,若亲自请你,你便不要回隐雾山了,且于他路上,再寻一山。”
“愿听菩萨之言。”
观世音菩萨一笑:“唐三藏前方两千里,有一山,山中皆是好桃树,你且去那等候如何。”
孙悟空大喜:“极好极好。”
“你可为此山取一名,我教唐三藏去寻。”
孙悟空沉吟片刻,向菩萨吐出三字。
观世音菩萨听之,看向唐三藏道:
“悟空他不在花果山,乃在距此两千里的一座山,你可去那里请他。”
唐三藏已然识错,有悔过之心,道:“纵菩萨无有此命,我亦当亲身以赴。”
“敢问菩萨,那山名为何山,免得我行至而不知。”
观世音菩萨一笑,身形淡化,留下一音。
“烂桃山。”
······
唐三藏得了观世音菩萨之命,向西而行,欲去烂桃山,寻回孙悟空,此间姑且不提。
隐雾山中,折岳洞前,遍地都是紫竹,灵韵非常,有清净之意。
这些紫竹,若为器物,则可清心,若为法宝,亦有莫测之威,且能炼丹酿酒,是三界一等的宝材。
曹空观之,眼皮一跳,不是很敢收。
孙悟空笑道:
“兄长莫慌,这些很干净,菩萨是知道的,不然我就不会这么正大光明的给你了。”
曹空放下心来,道:
“此物珍贵,对我亦有大用,我取些许即可,你自可留之。”
孙悟空连连摆手:
“不必不必,老孙我得菩萨之命,欲去一山中,候着唐三藏,要此物亦无用,待到兄长他日以紫竹酿成美酒,多分我几杯就好。”
曹空思忖片刻,也便点头:
“好,那你何时动身。”
“就是现在。”
杨戬亦笑道:“也罢,我也送送贤弟,且我此番因心中有动而出,已有不少时间,也该回灌江口了。”
于是曹空送孙悟空至烂桃山,又于山中和杨戬辞别,之后独身返隐雾山。
一时间,少了杨戬和孙悟空,竟觉山中太过平静。
毕竟,孙悟空和杨戬,可称道友,能共进道途,而他这山中万灵,则无人能担此称,且承曹空之泽。
道人微微有怔,遂一笑之,将孙悟空留予他的紫竹尽数收好。
不得不说,孙悟空砍的这些紫竹,皆是好品相,无一少于万年年份,于曹空有莫大用处。
曹空所学【酒经】之中,便有一法,可于每日子时,采至静至阴,一阳初动之气,合以此紫竹,酿成一酒。
其名为:【清净酿】
南海紫竹,本就有清净之意,蕴含禅机,且灵韵浓郁。
而子时之气机,乃是一日之中,阴气最盛之时,且有阳气初萌其中,应阴阳融汇之说。
故这【清净酿】若饮之,可以增精元,清魂魄,正心念,降心猿,拴意马。
若得此酿,曹空即有把握,在三年之内,摘得水府神通。
念及此处,曹空心为之动,于是酿五谷,采气机,一连有四十九日。
之后将其封存于玉石之中,待到九九八十一日之后,即可酿成。
待到一切都作罢后,曹空陷入沉思。
现在他似乎得了闲暇,毕竟孙悟空不会太过为难唐三藏,是以无须他暗中护持。
故而,他似乎可以上天,去拜见王母娘娘。
只见曹空来回踱步小一会,似在思忖利弊,而后站定身子。
觉王母娘娘对他极好,他既然答应了王母娘娘,若有闲暇,便去瑶池拜见,当应此诺。
再说了,瑶池又不是什么龙潭虎穴,他有什么不能去的?
遂一咬牙,取灵酒灵果若干。
而后纵云霄,入南天,前去瑶池玉府,言七衣仙女,欲拜见王母娘娘,顺势递过去手上的礼品。
七衣仙女捂嘴笑道:
“真君人来就是了,还带什么礼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