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诗剑镇山河:从寒门到至尊 > 第18章 亚魁

第18章 亚魁

  第18章 亚魁 (第1/2页)
  
  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笔下却写道:“……国朝之弊,非患小人喻利,而患君子之名行小人之实!庙堂之上,冠冕堂皇,口称仁义,然所行所为,与商贾争利何异?兼并土地,垄断商路,以权渔利,此等‘君子’,实乃国之巨蠹!其害更甚于市井逐利之徒,盖因其窃据高位,口衔天宪,以仁义之名,行饕餮之实!”
  
  字迹工整,力蕴其中,却绝不张扬。论点依旧犀利,直指权贵伪善,但行文却收敛了锋芒,引用的典故皆出自正史,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像一把钝刀子割肉,初看不显,细思极恐。全篇下来,竟让人抓不住一丝“狂悖”的把柄,只觉得这考生读史精深,见解老辣,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第二场诗赋,题目《咏史》。
  
  林逸笔尖悬在草稿纸上空,略作沉吟。脑海中千古名篇浩如烟海,上一次祭出《出塞》,锋芒太露,差点崩掉牙。这一次……他嘴角微扬,落笔写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赤壁》。借赤壁旧事,咏史抒怀,暗含历史偶然与必然的辩证,更有一丝淡淡的讽喻——若无东风之便,周郎安能成名?英雄亦需时势。笔力沉稳含蓄,意境苍茫悠远。没有《出塞》的磅礴气势,却多了几分历史的沧桑与深邃。写完,林逸轻轻吹干墨迹,满意地点点头。此诗一出,考官纵觉惊艳,也只会赞其咏史得法,意蕴深沉,断不会像上次那般斥为“不通”。
  
  策论卷发下,题目展开:
  
  吏治!
  
  两个墨色沉凝的大字,如同两座山岳压下。
  
  林逸的心脏猛地一跳!吏治!这题目,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经历过郑元吉的革名、青蚨蚨会的绑架、周粮道的暴毙,他对这大胤王朝的“吏治”,早已洞若观火,满肚子“治国良方”憋得快要炸开!
  
  他深吸一口气,贡院阴冷潮湿的空气混着劣质墨汁的气味涌入肺腑。饥饿感袭来,胃袋空空如也。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抓起那支硬笔,狠狠戳进几乎干涸的砚台底部,用力搅动、刮擦!浓稠的墨汁饱蘸笔尖,沉甸甸悬着。
  
  落笔!这一次,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却不再是肆无忌惮的宣泄,而是如同老吏断狱,条分缕析,句句切中要害,字字引经据典!
  
  “吏治之坏,其源在选官之弊、考课之弛、监察之失也!”
  
  开宗明义,直指核心三大弊端。
  
  “选官之弊,在‘唯亲唯财唯势’,科举虽设,然权贵门生故吏盘踞,贿买关节,暗通款曲,寒门才俊,虽有管乐之才,亦难登青云之路!前朝之亡,殷鉴不远!” 笔锋犀利,却又巧妙地将矛头引向“前朝”,借古讽今,让人无从指摘他影射当朝。
  
  “考课之弛,在‘唯上唯虚唯稳’!官员升迁黜陟,不察实绩民生,但观媚上功夫,唯稳是图,唯虚是务!致使‘劣币驱逐良币’,实干者沉沦,巧宦者腾达!” 他举了几个史书上著名的“巧宦误国”例子,论证有力。
  
  “监察之失,在权柄分散,各自为政!御史风闻奏事,捕风捉影;按察司明察暗访,易受掣肘!更有甚者,官官相护,监察之网,千疮百孔!” 这一条,隐隐点出青蚨蚨会这类地下势力可能渗透的根源。
  
  “何以解之?” 林逸笔锋一转,提出对策:
  
  “其一,严科举之关!糊名誊录,务求至公!增派巡考,明察暗访!凡舞弊者,主犯斩立决,从犯流三千里,永不叙用!考官失察,连坐严惩!” 杀气腾腾,却又在法理之中。
  
  “其二,改考课之法!‘上计’之制,需以实绩为重!田亩增垦、赋税增长、讼狱清减、民无流离……此乃硬道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提出量化考核指标。
  
  “其三,强监察之权!整合按察、御史之权,设‘风宪司’,直隶中枢,垂直管理!许其密折专奏之权,可越级直达天听!” 这几乎是明朝锦衣卫与密折制度的雏形,但被他用更“正统”的“风宪司”名头包装。
  
  “其四,重典治贪!贪赃枉法者,无论官职大小,查实即行重典!十两以上,夺官流放;百两以上,斩立决!抄没家产,以充国用!” 最后一条,字字如刀,力透纸背,带着金戈铁马般的凛冽杀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