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道士下山 (第1/2页)
下山的一路,陈拾安时不时驻足流连。
这还是他头一回如此认真地打量自己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
师父本就是个宅山的懒道士,陈拾安也半斤八两,他长这么大来去过最远的地方,不过是山下小镇的边陲而已。
师徒俩平日全靠两条腿代步,以净尘观为中心、步行四小时的路程为半径画个圆,便是他这些年最大的活动范围。
和很多从小浸在手机、电脑、网络社交与游戏里的同龄人不同,陈拾安自记事起就跟着师父学道法、研教义、读经典、修品性,这些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也造就了如今的他。
要说他对外面的世界不好奇吧,那是假的;但要说他多迫切想出去看看,其实也未必。
明明都已经走在下山的路上了,但此刻陈拾安心里盘算的,多半还是‘逛一圈,拿个文凭回来继续窝山里’。
陈拾安摸出手机看了看时间。
这玩意儿大抵就是他身上唯一与气质不搭的东西。
平日里待在山上,他能一年半载不碰一下手机,但在现代社会,出门在外,没有一台手机还真不行。
陈拾安只是手机用得少,不是不会用,不像师父,那是真捣鼓不懂这小玩意儿。
手机是款很老的智能机,内存才 32G。在重度使用者眼里,这点容量连两个游戏都装不下,可对陈拾安来说,能看时间、打电话、拍照、用地图、做支付,足够了。
像国民APP的微信、抖音、QQ啥的,陈拾安都没有,一来没有什么联系人,二来他也没那么多的流量。
这山顶旮旯能通上电就谢天谢地了,谁还给你拉网线开WiFi呀!
不过支付宝陈拾安还是有的,偶尔周边买不到的古怪玩意儿,陈拾安就会帮师父在网上买。
至于快递上山?想都别想,基本都是送到山脚下的小店,得自己抽空下去取。
点外卖就更不用提了,这里本就偏僻,别说山顶,就连山脚下的村子都没外卖可送。
真要说起来的话,陈拾安其实还上过小学。
在山脚下那所只有十来个学生的小学读的。
但只去读了一周,他就再也没去过。
一来因为上学不方便,光是山顶走到村里小学就得一两小时。
二来也许是因为自己开窍的比较早的缘故,在陈拾安眼中,那些同龄的小孩子就像是某种类似猴子的生物,清澈的眼眸里全是愚蠢,听不懂话看不懂题,还钟爱做些吸引大人注意力的无聊调皮事,就连老师也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复读机而已。
可能因为学得太过容易,反而心生无趣,便干脆辍了学,此后再也没走进过学堂。
师父倒也不强求,只是一如既往地由着他。
如今想来,师父或许是合格的师父,却对养娃带娃这事一塌糊涂,这要是换成现代父母的标准,才上小学就敢逃课旷课的陈拾安不得屁股都被打开花啊!
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没有手机依赖症、常年在山上深居简出,这些在同龄人眼中难以想象的生活,对陈拾安来说不过是最普通的日常罢了。
眼下马上就要下山感受大城市的风采,陈拾安也不像别的山里孩子那样感到有什么局促自卑和不安。
心境在哪儿,看到的风景就到哪儿。
陈拾安甚至有些嚣张地觉得,自己这不是下山,而是下凡。
瞄了眼时间后,陈拾安便把手机揣回了兜里。
山顶上还有零星的信号,到了山中间,信号格就直接清空了。
若非此地乡民,外来游客在这样的大山里迷路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陈拾安自然是不需要导航的,这会儿已经是早上的七点钟,不知不觉已经走了近一个小时。
再走多大半个小时,也差不多到山脚村庄了。
玄岳山系占地面积宽广,而不起眼的净尘观就嵌在岭北的一道褶皱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