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此旨一出,必能令纲纪昭彰,让大宋避西夏覆辙——!! (第1/2页)
他声调陡然拔高,帝王的威严如山岳压顶般笼罩全殿:
“第一,命御史台即刻设立巡查组,分赴天下各州府,彻查宗室及官员行止。”
“凡有言行不端、疑似败德者,一律停职调查,核实后依法弹劾。”
“第二,各州府自即日起,每逢初一、十五,须设‘讲礼堂’。”
“由学官宣孝悌、纲常,并以李元昊之事为戒,使百姓晓知:做人须守礼,治国当守纲!”
赵光义闻言,立刻俯身应道,手中仍捧着碎裂的瓷片,语气坚决:
“臣遵旨!”
“臣即刻前往御史台与各地官府传达陛下圣谕。”
“确保大宋宗室与百官皆谨守纲纪,不让世间再现李元昊那般败类!”
赵匡胤垂眸看着地上散乱的奏折与残瓷,心头的怒气渐渐平息,语调恢复平稳而庄重:
“我大宋得以结束五代之乱,靠的不是刀兵,而是天下百姓对‘安定’的信念,对‘纲纪’的信任。”
“五代乱世之中,臣子失德之事屡见不鲜,百姓受其荼毒,生无宁日。”
“朕登基后推行‘重文抑武’,修宋刑统,正为重整纲纪,使天下重归清明,使百姓不再惶惶。”
他弯身拾起一卷边军粮草奏章,轻拂去尘灰,语气深沉:
“李元昊之死,实为天下帝王之戒。”
“大宋要想基业绵延,须以‘伦常’为本,让宗室有礼,让官吏有德。”
“也要让百姓知耻——如此方能称为‘仁政’,方能护国安民。”
殿外宫人步履轻缓地入内,将碎瓷与散页细心清理。
晨光透过窗棂,洒落在赵匡胤的赭黄龙袍上。
柔光映出锦缎上的暗纹,正如他心中那份稳固的“仁政”与“纲纪”。
赵光义静静望着兄长,目光中流露出钦佩与敬意。
他心中暗想:
“大哥所立之旨,不仅是对李元昊乱伦恶行的警示,更是大宋走向长治久安的里程碑。”
“唯纲纪严明,大宋方能立于万国之林,走向盛世之境。”
宫人退下,殿中重归肃然。
赵匡胤重新展开那份奏报,目光落在“沧州粮草三日内运抵”一句上,语气笃定:
“守纲常者,为国之根;保民生者,为国之本。根本并举,大宋方能长安。”
赵光义深深一躬,目光投向殿外初升的朝阳,心中无比笃定——
“此旨一出,必能令纲纪昭彰,让大宋避西夏覆辙,于清明之治中,护得山河稳固,百姓安宁。”
……
永乐时期!
张辅披着玄铁战甲,甲面在晨曦中映出冷冽光芒,他单膝下跪,沉声奏道:
“陛下,漠北诸部近日频繁调动。”
“臣已命大同、宣府两卫戒备森严,只待粮草齐整,便可北伐出征。”
朱棣抬眸,目光自案上的海图缓缓移开,正欲开口部署军务,忽然殿顶金光骤闪,天幕炸裂。
刺目的光辉透过层层琉璃瓦,李元昊的身影被强行投映在半空。
紫宸殿内,他败徳的行径历历在目——
那宁令哥怒闯殿门的惨烈、被削鼻时的哀嚎、龙榻上死不瞑目的模样……
一幕幕的恶行如滚滚暗潮,瞬间冲散了殿内的肃穆气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