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印光法师文钞 > 第1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2页)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九面,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
  
  我们前面的大科是属于平时的修行,这一大科是属于临终开导。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开示引导亡者,来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种临终的关怀。
  
  这以下是两篇的文章:第一篇先说明临终助念的重要性:第二篇是说明,如何的做好临终的正念。先看第一篇,大家请合掌。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负担,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 陈了常往生发隐 —
  
  好,我们加以说明,我们分成三大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在佛法的观念,这个人生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我们有生命的开始,就有生命的结束,就是有临终。
  
  临命终的时候,在我们一生当中,是最重要的时刻。临终的关怀,世间人的临终关怀,跟我们佛法的临终关怀有差别。怎么说呢?一般的医学界,也能够做临终关怀,他们也知道临终很重要,但是他们的目的,只是使令亡者能够安详的往生,他不在乎这个亡者的神识,到底到三恶道去,到人天去,到极乐世界,他们不关怀下一期的生命。换句话说,不关怀下一期的生命,只要求在临命终的时候安详,可能就会给这个亡者注一些安非他命安定剂,使令他神识暂时的失去知觉,只要不痛苦就好,这样子当然也是可以。
  
  但是以佛法,这个临终的关怀是看得比较彻底,因为佛法的思想是我们的生命是相续的,我们有过去的生命,有现在的生命,也有未来的生命。
  
  佛陀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我们的生命就像流水一样,从过去的水流,流到现在的水流,也由现在的水流,流到以后的水流。
  
  这样子我们认为说,临终的关怀不但要使令他安详往生,重要的是要提起他的正念,念佛、念法、念僧的心,依止这种善念,能够往生到佛国去。
  
  所以我们的临终关怀是做得比较彻底,还注意到他未来生命的一个去处。
  
  这个理论,我们看《瑜伽师地论》,讲到我们临命终的情况,我们看附表第十三。我们把临命终的情况,做一个解释,根据《瑜伽师地论》跟《大智度论》。
  
  附表第十三、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我们临命终的往生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是随业,或者我们讲「随  习」的往生,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在附表第十六面,
  
  二、随念往生。随着临命终起什么念头而往生。
  
  先看第一个随业或者随  习,这个业就是重大的业力。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的说法。
  
  附表第十三——「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一)随业(习)往生: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令他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
  
  好,我们加以解释,讲到这个行善不善的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就是有情众生,这个补特伽罗指的是「数取去」,就是这个有情,什么叫有情呢?就是他在生命当中数数的取,这个取就是造作业力,他的生命是不断的造作有漏的业力。造作有漏的业力以后,怎么办呢?「去」,不断的去,根据他的业力去得果报,永远不能够离开三界的轮回,没办法,这个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他的情况,有善业跟恶业的情况,这个不善就是恶业。这个人总是要死的,将命终时,他死的时候,这个死的时候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恶业起现行
  
  第一种,就是他恶业起现行。我们看第一个「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不善,或他令忆。」
  
  自然就是说,自然能够忆念过去,在生前所造的善业,或者是不善业。这种情况是这样子,假设我们在一生当中,曾经造作一个很重大的善业或者是恶业。这个重大的业力的定义,一方面是从他的境界,就是你所面对的境界是父母、是师长、是三宝,业力就特别重,不管是造善、造恶,业力都很重。第二个约你这一念心,心力的强弱,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方便时」,你在造这个业力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期待,还没有做之前,内心当中充满了期待, 这个叫方便时; 「根本时」 ,正在造作的时候,有很殊胜的意乐,不管造善、造恶,都是殊胜意乐;造了以后「成已时」,你念念的随喜,没有一点后悔的心,内心非常的坚固,不可以转变。你依止这样子的心情,就是在造作之前的心是很坚固;造作的时候也很坚固;造作以后也很坚固,这样子的业力就是一个重大的业力,不管是善、是恶,都是重大业力。
  
  你造这样重大业力,你到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业力就在心中浮现出来,你就忆念到:喔!我曾经在某一个时候,造作一件事。
  
  在经论上说,就像看电影一样,在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把你过去所造的善业跟恶业,好像看电影,你看到你就是主角,这整个造业的过程,你就看。看到了以后,这个地方就有事情,就影响到你临终的情况,或者是善,或者是恶,这个是自然,你自己忆念。或者是他人,他人,就是在当时的环境,触动了你当时的一种情况,使令你回想到,你某一个时候,曾经造善、造恶,这个是有他,外在的因缘。
  
  这个时候呢,「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浮在心中的事情可能很多,这一生当中,造过几个重大的事情,都从此浮现。最后就只剩下一个,就是「曾习力最强」。就是说,你这种事情不是造一次,你有重复好几次的经验,就有串习,你这个次数造的特别的多,力量也特别强。这个时候「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这件事情在你的心中,就这样子决定下来,其它的就消失掉。这是讲到有重大的善业跟恶业的情况,就是一开始会浮现好几个,但是最后会有一个决定下来,在你的心中决定下来,就是你曾经重复造作的业力会留下来,这是第一种情况。
  
  「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令他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
  
  有一种人,他一生当中,也没有造很特别的善业,也没有造很特别的恶业,就是平等,他就是很平淡的过一生,也没有造很大的善,也没有造很大的恶。临命终的时候,随着他最初所忆念的,或者自忆,或者外在的环境使令他忆,这个境界就在心中决定下来,「唯此不舍,不起余心」。总之他临命终,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境界,会在心中出现,可能是善的境界,也可能是恶的境界。
  
  「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
  
  这个地方讲,这个事情就是要二个因缘才能够去得果报的:
  
  第一个,我们先讲净不净业。这个净业就是善业,你曾经在人的时候,有布施,或者持戒,种种的善业,或者你做人的时候,曾经有杀盗淫妄的这样子的罪业,这个就是业力,异熟习气,这是我们未来去得果报的一个因素。
  
  其次,「乐着戏论」。什么叫戏论呢?就是不称合诸法的实相。我们这个生命体,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这个诸法实相。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个我,这个就是戏论,你这样子的认识、分别,跟诸法的真实相是相违背,这个叫戏论。
  
  换句话说,单单只有有漏的业力是不能得果报,你要有这种无明的滋润。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简别说,为什么初果他不到三恶道呢?因为他的我空的智慧特别的坚固,他这个我空的智慧现前的时候,他这一念心力,不再去滋润三恶道的业力。就好像这个种子丢到一个干的地方去,这个种子不能得果报,它没有阳光水分的滋润这种助缘,不能得果报。
  
  所以我们要能够得果报,除了我们的业力以外,你的「无明」也是一个增上缘,这两个和合,无明跟业力的和合,就使令我们得果报了,可能是得善业,可能得恶业的果报。这是一个总说。
  
  我们看别释。这以下分成有善业的情况,跟恶业的情况。先看恶业得果报的情况。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偏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
  
  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恶业起现行。好,我们看,「若行不善业者」,这个人生前造了很多的恶业,这恶业的势力造得太强大,临命终的时候,他就要去受,「先」,就是他平时所作的恶业,这种业力的牵引,「所得不爱果的前相」。就有地狱、恶鬼、畜生的果报要现前,它有一个征兆叫前相,什么前相呢?这以下说明。
  
  「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就是这个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昏迷状态,就好像做梦一样,在梦中他看到很多的恐怖的境界。这恐怖境界在《瑜伽师地论》讲很多,我们简单讲一下。
  
  这个人假设要到火烧地狱的话,他全身就发冷,他觉得整个身体发冷。发冷的时候,他在梦中看到一堆火,他就要去取这个火,这个念头一动,就在这个火烧地狱里面受生。假设这个人是要到寒冰地狱, 他全身发热, 这个时候他看到这个冰的境界,他欢喜,他就动了一个爱取,就在寒冰地狱得果报。如是类推。就是有种种的境界,使令他产生「爱取」的心,来滋润他的业力。但是这种境界,都是恐怖颠倒的「无量种变怪」的色相。
  
  所以我们看恶业起现行的人,他临命终的时候,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张得大大的,这是他在心中看到很多的事情,我们是没看到,他心中看到很多事情,就是他见到「无量种变怪色相」,他的恶业太重了。
  
  这个相状表示什么呢?「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这种相状就是,「薄伽梵」就是佛陀,说这个就是在先前造了很多的恶业,造了恶业以后,他也没有忏悔,「增长已」,不断的加强它的势力。
  
  这个时候呢,「彼于尔时,如日后分」这种变怪的色相会出现,都是在一种黑暗的状态,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如果这个人是恶业起现行,他看到都是昏暗的状况,没有光明的,就是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
  
  「或山山峰影」,或者是有太阳,但是有山,或者山峰,山峰是比较高大的山叫山峰。虽然有太阳,但是有山峰的遮蔽,怎么遮蔽呢?这以下有三种状态,随着恶业的深重、浅薄有三种状态:第一个是「悬覆」,就是高高的,有山,但是挡到一点光明;第二个是「偏覆」,就是从旁边挡到;第三个「极覆」,就完全挡到了,这个人就是罪业很重,完全黑暗。
  
  就是说,这种补特伽罗在临命终的时候,恶业起现行,不但是有变怪的色相,而且看到都是昏暗的状态。
  
  这样判断这个人,「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闇。」这个人就糟糕,这个有情众生,是从比较殊胜的光明法界往下堕落,多数到三恶道去。就是他临命终的时候,看到一些变怪的相状,而且内心是一片黑暗。
  
  这个事情当然讲因果,因为你平常造业的时候,你就是依止那个黑暗的心在造业,依止黑暗的心在造业,得果报的时候,内心就一片黑暗,就是这样子的。这个是讲到临命终,恶业起现行的情况。
  
  第二种、善业起现行
  
  我们要是布施、持戒的人,临命终是什么情况呢?看善业起现行。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
  
  —《瑜伽师地论》—
  
  假设这个人,他已经「受尽不善业果」,他过去的恶业都已经把它偿尽了。就是他这个阿赖耶识当中,这种强大的恶业,他或者是受尽了,或者已经忏悔清净了,而且他今生做了很多的善业,布施、持戒、护持三宝。这种情况,他的临命终就跟前面的相违背。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就是这个人就是往生到比较殊胜的人天法界去,或者往生到佛国去了。
  
  「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这个善业的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他就像做梦一样,看到的是非恐怖的相状,就是这个「可意」的相状。
  
  一般来说就是有光明,或者甚至有这个天乐鸣空,有音乐,甚至于看到佛菩萨来迎接你等等,这个都是善业起现行,这个人的生命就是增上。
  
  这是讲到我们随着重大的业力,或者随顺过去的串习,往生的情形,这是一般的情况。
  
  其次我们看「随念往生」,这是第二种,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情况。
  
  (二)随念往生
  
  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
  
  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
  
  —《大智度论》—
  
  这个「从生」,就是他的一生当中,造了很多的善业,他应该是要去得可乐果报的。但是临命终的时候,遇到恶因缘了,起恶念,贪瞋痴的恶念,这个时候,他会堕落到恶道去。
  
  经论上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一生护持佛陀、护持僧团,他临命终的时候,他旁边一个侍者为他扇扇子,这个扇子不小心掉到他的头上,打到他的头,他起瞋恨心,结果他这个瞋恨心一发动的时候,就触动了过去的恶业,就变一条蛇。所以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起恶念,这个很容易去触动过去的恶业,虽然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但临命终的起大烦恼,这个就不好,这是一种情况。
  
  「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这个人一生造了很多恶业,五逆、十恶,他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示就忏悔,断相续心,信愿持名,他就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这也是一种情况。
  
  临终的时候,有这种恶念跟善念的情形发生,当然这种恶念跟善念,都是要坚定的,很坚定的,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往生到恶道跟善道的情形。
  
  所以我们会做临终的关怀,就是根据这个「随念往生」。
  
  我们怎么样帮助这个临终者提起善念,所以临终助念,就是怎么样帮助他生起善念,已经生起的善念,使令它增长,这个助念就是帮助他生起善念,叫做助念。这个就是我们临终助念的一个意义。因为他临终生起善念,他就会去滋润他过去的善业,即使他生前造了恶业,但是还是可以有转机的,这是讲临终助念的一个意义。
  
  好,我们看到讲义来。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所以在临命终的时候,你起的是善念、恶念,对我们未来的生命,有决定的关键,这个非常重要的。
  
  「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
  
  印光大师就讲,现在一般人错误的情况。说世间上有一种愚痴的人,他也不知道生命的真相,在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朋友眷属临命终的时候,他就做二件的错事:
  
  第一个、悲痛哭泣。
  
  就在他的面前哭,发出你的感情。你这样子在他面前哭,他的神识还在,你一哭。这个临命终的人,本来内心当中就是有恐惧、有忧虑的,你一哭,就增长他的恐惧,增长他的忧虑,触动他的情感,所以这个是障碍。他本来就舍不得离开他这一期的果报,你一哭,就加强他这方面的力量。
  
  第二个、洗身换衣。
  
  前面的悲痛哭泣就是触动他的内心,这个是干扰他的色身。也就是说,这个人临命终了,我要把他的身体洗干净,然后再加上一些化妆,把衣服也换干净。这个临命终的人,本来色身就很痛苦,你这样七动、八动,他身体更痛苦,很容易生起瞋恨心。他虽然内心不能表达,但是他内心当中,有痛苦,就有瞋恨心。
  
  所以说这种愚痴人:
  
  「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
  
  他的心中只是想说,我哭泣就是孝顺,把这个亡者化妆好看一点,大家看了有面子。但是「不计贻害亡人」,你没有考虑到这样子哭泣、翻动身体,你很容易使令亡者到三恶道去,害了这个亡者。
  
  怎么害法呢?印光大师说:
  
  「不念佛者,且置勿论。」
  
  一个人他平常不念佛,一天到晚造恶业,他当然到三恶道,我们就不讲,反正他也是要到三恶道去,你动不动他,他都到三恶道去那就不讲。
  
  「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
  
  就是这个人平常造很多的善业,他也能够下定决心往生极乐世界。这种有三资粮的人,临命终遇到这种境界的眷属,多被「破坏正念」,你一哭,又搬动他的身体,他的正念就被七动、八动破坏掉。「仍留此界」,留在三界,甚至于到三恶道去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注意!
  
  我们再看别释第二段。看我们能够有助念,所产生的功德,以及没有助念的过患。先看助念的功德。
  
  「临终助念」。
  
  假设我们有智慧,能够帮助临命终的人生起正念,这以下讲一个譬喻:
  
  「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
  
  我们能够好好的去照顾临命终的人,给他一些关怀。就好像一个「怯夫上山,自力不足」,这个人平常功德力很薄弱,甚至于他也造了一些恶业,他自己的力量不足,就是善根薄弱,你要他上山,他爬不上去,你要他奋力往上,以他自己的力量,他没办法增上。你说你临命终生个善念吧,他生不起来,因为他平常都不起善念,临终就是不可能会起善念,「自力不足」。但是「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这个人他爬山爬不上去,前面有人牵他,一个人牵他,后面又有一个人推他,左右两个人抓着他的手就爬上去,他爬上去。「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因为你的临终的关怀,他能够爬到「登峰」跟「造极」。这个「峰」跟「极」都是山顶的意思,都能够达到山顶。就是表示我们的生命,能够往生到可乐的境界去了。临终能够「正念昭彰」、正念分明,甚至于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能够适当的临终关怀,的确是能够使令他生命增上。
  
  「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
  
  被这个「魔眷属爱情」,就是你哭泣,或者搬动他的身体,破坏他的正念,这种情形讲一个譬喻:
  
  「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这个人是一个强健的,勇猛的勇士,「自力充足」,他本来做人的时候,栽培很多的善根跟善业的,修了很多的善业,信愿行资粮也很深厚,本来是正念很分明。
  
  「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负担」。如果大家都不要动他,让他自己爬山,他可以爬到山上去;但是亲属朋友,就把东西都让他拿,七拿、八拿:
  
  「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超过他的负荷,就退下来,生命没办法得到增上,就到三恶道去。
  
  这个把临终助念的功德,以及我们不如法处理所造成的过失要对比。
  
  这以下总结。
  
  「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
  
  就着这个往生的人,有一个人是得到帮助;有一个人是遭到破坏。就是有得,有的是失。表面上看起来是别人帮助他、别人破坏。但是从因果来说「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
  
  这当然跟我们的业力会有关系。就是你为什么本来能够往生善道,往生极乐世界,你会遇到这种境界来破坏你呢?就是你过去生,或者今生,人家要修行,你障碍别人,你破坏别人,你要修行,我不让你修行,你有这种业力就会有这种情况,你以后要往生极乐世界,别人也不同意,这个业力就会出现。反过来,我们过去生,或今生,你要修行,我帮助你,我辅导你,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鼓励你,你各式各样的,使令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不断的往善处跑。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有障碍,自然会有善知识出现,帮你开出一条门,光明的道路。所以这个就是跟我们过去的业有关系,这个世间上的事情,就是因果,因果丝毫不爽。
  
  所以印光大师说:「凡修净业者」,我们修行净土法门,求生阿弥陀佛国,要注意两件事:
  
  第一个「当成全人之正念」。
  
  你平常多多的帮助别人提起正念。他在那个地方拜佛,我不要干扰你;你在打坐,我不要干扰你,多多的去帮助别人正念。你今天要买一个经架,没有钱,我帮你出钱,没关系!你就是人家修行,多多帮助别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
  
  你要事先通知你的家人眷属,告诉他临终关怀的重要性、这个利害关系。临命终的时候要怎么处理,不要在我的面前哭泣,不要搬动我的身体,这个事先都要先讲清楚。
  
  这两件事都是平常就要做的。
  
  「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使令我们的眷属、同参道友知道,我临终的时候,不管我的身体是多么的脏,不要管,要紧的是「神识得所」,要尽量来使令我来提起正念往生善处,这个才是真实有利。
  
  不要在世间上的好看、不好看,这个是不重要。
  
  「庶可无虞矣」这样子才能够没有顾虑。就是多成全人的正念;第二个,好好的做准备。
  
  这一段是先说明临终关怀的重要性。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大家请合掌。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 临终三大要 —
  
  好,我们加以说明。前面一段是说明临终助念的重要性,应该怎么样达到临终助念呢?印光大师他讲出了一个方法。先看第一段。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
  
  假设我们有父母,或者是兄弟,或者其它的眷属、朋友得到了重病,得到重病,当然我们能够医,就尽量医。如果是不能医,「势难痊愈者」就不要医,就送回家。
  
  我们对于这个眷属的处理,假设已经没有办法,绝对不要进行急救,这个一定要注意。
  
  第一个,不要注射这种使令我们昏迷的镇定剂。
  
  第二,不要急救。因为那个急救的电压很高,几万伏特,你一电击,这个人的身体伤害太大,很容易生瞋恨心。
  
  所以我们一定要判断,这个人,医生已经说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就不要去动他的身体,不要增长他的痛苦了,就带回家,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我们自己处理。当然能够医,我们尽量医,不能够医,就带回家。
  
  带回家怎么办呢?
  
  「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
  
  就是一方面培养他的信愿,使令他能够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信愿。一方面为他助念,就是这两件事。
  
  「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
  
  使令这个亡者,今生的生命结束以后,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利益就太大,这个是帮助一个人成佛的意思了。
  
  应该怎么帮助他呢?
  
  印光大师说:「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
  
  印光大师就讲出三个要点,以为我们成就临终人往生的根据。虽然言词很「鄙俚」、很平淡,没有很玄妙,但是这个观念是有传 承的,是佛陀亲口宣说的,出自佛经,不是我个人揣测的。「遇此因缘」,遇到临命终的因缘,都可以使用。
  
  我们看这个三要的内涵: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这第一个。这个是个大学问,「开导安慰,令生正信」。我们临命终的人,内心是很复杂的,错综复杂的。
  
  在这个《西藏生死书》说,多分来说是两种的心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