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印光法师文钞 > 第8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8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8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2页)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四面,己三、回向。
  
  这一科是属于「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的这一大科,这一大科我们分成了「静中修」跟「历缘对境」 修。静中修又分成三科:第一科是「正示念佛方法」 ;第二科是「善识对治除障」,这是第三科的「回向」。
  
  这一大科的主要意义是说明,我们前面讲到的念佛方法,所谓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句话是说,念佛法门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根本所缘,我们就是: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以这一句的万德洪名,来熏习我们这一念的妄想。这样子的熏习以后,使令我们这一念的妄想心当中,能够生起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不思议熏,不思议变。生起这种功德庄严以后,我们应该要怎么办呢?要把这个功德,做怎么样的处置呢?就是这一科要交代的,就是回向。
  
  这个回向我们先消文,什么叫做回向呢?就是回转导向,把这个功德的去处,把它做一个回转、做一个导向。这句话怎么说呢?就是说我们凡夫的心情,我们这一念心就是有无明,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执着,我们内心有一个「我」,有一个常一的主宰,有一个「我」以后呢,谁能够念佛呢?「我」能够念佛,是那个「我」在念佛。念了佛以后,这个功德是谁去受用呢?也是「我」单独去受用。这样子使令我们的功德非常的狭隘,怎么办呢?就是「回向」,我们经过这种回向的方便,可以使令我们这个狭隘的功德变成广大。
  
  所以这个回向法门,在唯识学把它判作方便善巧,唯识学把六波罗蜜开成十波罗蜜,这十波罗蜜里面,般若波罗蜜开出四个:智、智慧的智;力、力量的力;第三个是愿。智、力、愿,愿望的愿;第四个就是方便善巧。就是说,本来这件事情是很难做到的,但是透过这个方法,我们能够很快的做到,就是说,本来积聚广大的功德,对我们来说是很困难的,对一个有执着的心情来说,是很困难的,但是佛菩萨的慈悲跟智慧,他有方便善巧,使令我们这一念心,透过回向,能够使令我们所修行的功德变成清净、变成广大,这个就是方便善巧。
  
  这个是整个回向的意义,就是把我们本来这个功德只是流入了这种无明的执着,我们不要使令它趣向这个方向,把方向转变一下,把它转变成一种清净广大的境界,这个叫做回向,这是回向的大意。
  
  我们看印祖的开示,大家请合掌。
  
  己三、回向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与徐福贤书 ——
  
  好!我们加以说明。
  
  我们把《文钞》分成三科来说明,先看第一科。
  
  第一段是说明回向的意义,为什么要回向呢?我们加以说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这一段文印祖告诉我们,一个修净土人,我们日用当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我们在三宝中住,多少为三宝做一点事,扫地、洗碗等等,一切的,我们供佛、供香,这种世间的有为善法,这是第一个。其次讲到出世间的善根,「诵经礼拜」这个是种种无漏的清净善根,不管是世间的有为功德跟出世间的善根,要怎么办呢?应该要怎么处理呢?「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就是要把这种功德,使令它不要流入到人天福报,要把它集中起来,回向到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回向往生」我们解释一下。印祖在另外一篇文章提到说,这个回向是应该包括两个内涵:
  
  第一个,约着现生来说,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把这个功德加持在现生的,这个生命还没有往生之前,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这第一个。
  
  其次,约临终来说,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所以印祖他的意思,就着净土行人来说,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功德,加持在这两个方向上:一个是现生;一个是临终。这是回向往生的办法。
  
  这样子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第二段。「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你这样子的修持,一切的行门,当然我们以信愿持名是正行,其它的布施、持戒,种种的行门,都是净土的助行,这是万善庄严净土,这一切的法门,都对往生有帮助,不但是念佛,一切的法门都是净土的助行,它都能够帮助我们往生。
  
  下面讲一个譬喻, 什么叫净土助行呢?「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这个灰尘,「众尘」就是这个世间上有很多的灰尘,东边一块灰尘、西边一块灰尘、南边一块灰尘,各式各样的灰尘,这个灰尘分散以后,它就力量薄弱,怎么办呢?「聚众尘而成地」,我们把这个灰尘集中起来,就成一个大地,就能够运载,有这种运载的功能。或者说「聚众流而成大海」。这个水,东边一滩水、西边一滩水,我们把这个水集中起来,变成一个大海水。这个意思就是说,回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种凝聚的力量,把我们的功德凝聚起来,不要使令它分散,凝聚在我们所要趣向的目标。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是念佛不回向,这件事就有问题,会使令我们这种功德,就会流散到这个世间的有漏福报去,对我们往生,就不能有一种加持的力量。
  
  所以这个回向,它能够把一切的善法集中,你今天做一点善法,明天做一点善法,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聚众尘而成大地,聚众流而成大海」。这样子「广大渊深,其谁能穷」。这个就是一个强大的力量,这个回向的殊胜就在这个地方,它有一种凝聚的力量。这个是说明回向的意义。
  
  应该怎么回向才如法呢?这以下说明回向的方法。
  
  第二段「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我们回向的依止处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
  
  誓愿度生,就是要立定一个大悲心,广度无量无边众生。这就是把我们的胸量扩大。这个地方讲 「誓愿度生」 是一个总说。这以下说明怎么样能够誓愿度生?
  
  「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我们把一切的拜佛、念佛、诵经、持咒,乃至于扫地、洗碗,这一切功德「普为四恩」,这个「四恩」就是四重恩:父母的恩;师长的恩;这个国王,古时候国家是属于国王的,我们能够修行,就是国王的恩德,或者我们讲因为国泰民安的关系,我们能够修行,所以这个国家对我们的功德也是很大,这个国王也是一个重恩;第四个施主。父母、师长、国王、施主,这个四重恩。「三有」就是三界的众生,欲有、色有跟无色有。乃至于法界的众生,这些大地上爬的蚂蚁,都是一样,我们愿意把我们的功德,普遍的回向给他们。
  
  这样子讲一个譬喻,为什么要这样回向呢?功德我自己受用不是很好吗?前面说过回向往生,我把我的功德回向我自己,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把我的功德回向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不就可以了吗?这些众生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为什么要为他们回向呢?这下面印祖讲出一个道理。
  
  「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就是说,本来我们内心当中积集功德以后,这个内心生起一片的光明,就是一个火,这个无明当中,生起一个智慧火。这个智慧火,你经过回向以后, 就像加上汽油一样,这个光明就更大。或者说 「如苗得雨」 ,你在内心当中,生起了一个功德的幼苗,很不容易,大地里面,经过你的努力修持,生起一个幼苗,经过你一回向,这个幼苗遇到雨水快速成长,回向有这个好处。为什么说快速成长呢?
  
  「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我们跟众生,人跟人是要有因缘的,我看到你很欢喜;你看到我也欢喜,怎么说呢?过去有结善缘。这个结善缘,在大乘的佛法也是蛮重要,因为你以后要度化众生,除了你自心的功德以外,你跟众生的缘也是蛮重要的,他是不是能够接受你的教化,这跟「缘」是有关系的。我们看诸佛菩萨的国土,有些佛陀的国土众生特别的多;有些佛的国土,他的众生是不多。当然以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功德是圆满的,圆满就没有再圆满了,这个眷属的差别,就是这个缘有问题,跟众生结的缘有差别。
  
  几年前有一个斗南的居士,这个居士是方丈和尚的信徒,他有两个儿子。这个大儿子非常的孝顺,也很自爱,读书什么,都不要父母亲的担心。第二儿子就是有问题,看到父母亲就不欢喜,这个过去生是要讨债的,你跟他讲什么,他也不理你,到学校也不好好上课,回到家里面,就偷父母亲的钱,怎么跟他讲就是不听。你再多讲,他就两、三天不回来。这个信徒他很苦恼,一点办法都没有,自己的儿子,是又爱,内心又生气,爱恨交加,就是问方丈和尚。方丈和尚说:这之间有一点恶因缘,你每天晚课以后,把功德回向给他,把你们冥冥之间过去结的恶因缘,把它消灭掉。喔!果然这个居士他是有信心,他做了差不多是从开学以后,做了半年,快到放假的时候,差不多一个学期。一个学期以后,他再跟方丈和尚报告,这个事情就有转变,这个小孩子就放暑假、寒假,不但不出去,回来还帮忙洗碗,还帮忙扫地。所以这个世间上的因缘是会转变的。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力的确不可思议,你冥冥观想他,把功德回向给他,这个因缘就转变了。虽然我们只是内心的作意,但是这个世间这个因缘就转变了,你能够 「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 ,虽然我现在还不能够度化他,但是大家先结个缘,这第一点。所以有些人,他能够讲经说法,那是他缘结的很广;有些人会讲经说法,缘比较淡薄,这个就是跟过去生有关系,这是就着这个利他来说。
  
  在自利角度来说,「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这一点我们有时候是不明白,我们凡夫的思考模式是说,这个功德是我的,我应该要坚固的执持住,不要让它失掉,假设我把功德送给你,我功德就损失掉了,我们凡夫是这种心情。但事实上,以佛法来说,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以佛法说,我们生命里面最大的毒瘤是「我执」,就是无明,一切的烦恼,一切的罪业,依止无明而生起。反过来说,一切的功德,最殊胜的就是大悲心、菩提心,一切的功德也是依大悲心而生起。我们今天能够普遍为众生回向,我们的功德不但不减少,而且是扩大,因为这样子是会破坏我们无明,增长我们大悲心的。换句话说,我们能够远离无明一分,趣向于大悲心一分,我们的罪障就少一分,功德就增一分,佛法的意思是这样子,要我们弃舍无明,趣向于菩提心,趣向于真如理。所以讲,你这样子回向以后,你的胸量扩大,你这个我执的烦恼也就降低了,所以「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龙树菩萨认为菩萨有两种:
  
  在地前的所谓的 「结业生身」的菩萨,或者我们讲肉身菩萨,这个地前、见道位之前的菩萨,整个利他的行为主要的是修理观。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能够利他呢?就是主要就是发愿回向,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在地前的,大概就做这种境界。
  
  第二种的菩萨那当然是从空出假,就是法身大士了,真正是到十方世界去,那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种法身大士在经典上说,你没有遇到他便罢,只要你能够遇得到,你一定是得到解脱的,你善根没有成熟绝对看不到,但是你一看得到他你就得度因缘成熟。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学菩萨道的时候, 我们是透过这个理观来增长我们的大悲心,来消除我们罪障的,所以我们这样子回向一方面能够跟众生深结法缘,一方面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这个大悲心就增长起来。这个是说明我们回向应该要依止菩提心,而普遍的把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不但是自己受用。
  
  第三段结劝。「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假设我们今天不知道这种回向所依止的菩提心,只是自私自利的把所有功德占为己有,这种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你虽然很努力的积功累德,也执持名号,但是感果卑劣,你的果报就比不上那个为众生回向来的殊胜,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净土的行人,有时候对回向不是很重视,念佛念得很勤,修福报也修得很勤,但是很少会想到普遍为一切众生回向,很少想到。但是印祖说,假设你不回向,虽修妙行,感果卑劣。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我们应该要选一个殊胜的回向文, 把功德做完以后回向,这个需要的。回向于自身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乃至于普及一切众生,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是我们在静中修,经过了正修,乃至于对治以后,最后一个,功德的处理,这样子就是一个圆满的修持的次第了。
  
  好我们再看下一科, 戊二、 历缘对境修。
  
  这一科的大意是说,前面的修行是针对静中修,就是我们把一些事情放下,找一个寂静处,在大殿里面的一个定课,在没有境缘干扰的情况,一个修行的方法。这一科是说,我们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事情,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外缘,有一些境界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么修行呢?这也应该要修行,我们看印祖的开示,大家请合掌。
  
  戊二、历缘对境修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消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
  
  好,我们加以说明。
  
  一、「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
  
  我们会在这个世间上投胎,这件事情是有它的业力,背后有它的业力,就是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业力,这个业力所创造出来的因缘,就是「俗务纠缠」。其实这个是我们业力的纠缠,有些事情你不做还是不行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件事情是该你做的,你就跑不掉,纠缠我们的内心,使令我们无法摆脱,是的!这个众生的世界就是这样子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怎么办呢?「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我们在俗务纠缠的时候,内心当中不安,的确是不安。在这个不安当中「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
  
  不随所转,不随妄境所转,这个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我们刚开始学佛,只是对佛法一个信心。由这个信心,我们愿意去断恶、修善,断除一切身口的恶业,我们也愿意去修习种种的善法,布施、持戒的善法。这个时候,完全是一种信心的支持而已,当然多一点惭愧,但是我们内心的烦恼是原封不动的,一点都没有改变。
  
  换句话说我们刚刚学佛,我们这一念攀缘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被这个风,境界风一吹,也是东倒西歪的。别人赞叹我们,我们就欢喜;别人毁谤我们,我们内心就痛苦,一点都做不了主,就是这种境界,一点都没有念力,心中一点法宝都没有,还是随顺过去的烦恼而转的。我们有时候会再进一步,学佛久了以后,慢慢看到这个佛法道理,「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这个苦恼的境界,是我们的分别心生起的,所以我们会下定决心,来对治我们这一念分别心。
  
  站在净土的角度来说,就是:深信切愿,执持名号。
  
  你思惟这一切妄想过患,这一切的苦恼,都是妄想创造出来的。怎么知道呢?譬如说,你看富贵人家也是很苦恼,心里的负担,那种负担是超过那些平常人,那个心是不安的。贫穷是苦恼,富贵也是苦恼。换句话说,外在境界的丰富,是不能改变我们内心的痛苦,不可以!你一定要扣着烦恼去对治,否则你再大的福报,你的苦恼是依旧的,是依然的。
  
  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应该先抉择一个根本法宝,就是佛号,你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慢慢这个佛号在心中,经过你专一的安住、相续安住以后,它在你心中就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等流势力了。强大等流势力,你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你能够转念念佛,有这个好处。
  
  我们讲一个比喻说,一个人没有房子住,一个流浪汉。一个流浪汉有什么苦恼呢?那个地方又刮风下雨,到了山上住,又有毒蛇的危险,有种种的野兽的干扰,完全没有依止处。我们念佛念到有功夫以后不同!就是你有一间房子住,太阳大你也不怕;下雨的时候你也不怕,你内心当中有一个住处,你心安,大家的环境差一点,无所谓。为什么呢?你心中有一个法宝,能够安住你自己,能够有一个安心法门,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境界。就是你修行要能够得到自在,你只是向外修福是不对的!外面的修福给那一点福报,但是你要离苦得乐,这个还差的很远。所以 「不随所转」的根本,是你内心当中要有一个依止处,你面对境界的时候能够转念念佛,就是转变你那一念躁动的心,使令它依止佛号而住,能有这种力量,这样子的时候,外面的纠缠,就是当下就是摆脱。
  
  下面讲一个譬喻。
  
  「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就是好像一个镜子来照像状。这个镜子就是譬喻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能够显现种种的境界,我们分别心能够显出善的境界、恶的境界,「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像来」的时候也不拒绝,但是无住;「像」离开的时候也是无住,内心当中不为妄境所转,内心当中有一个依止处。
  
  这个是讲到我们在面对俗务纠缠的时候,我们应该要用的方法,就是你要「不随所转」。
  
  二、「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假设我们今天修行,不知道这种道理,纵使你屏除俗务,一无事事。好,你说这件事情,你把一切的罪过都归咎于别人,说:你为什么起烦恼呢?我为什么起烦恼,是因为他讲一句话来触恼我!我为什么起烦恼,因为这个环境不适合我。假设我们今天把所有的罪过都归咎于他人,你到最后你就一个人住,一个人住的时候,「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因为你内在的烦恼在干扰你,你不知道,你看到的境界都是不如意,你一个人住,内心的烦恼还是不放过你,你还是「纠缠坚固,不能洒脱」,问题在这个地方。
  
  我们要看看大乘经典,你会看到一个观念。就是说,佛陀在教菩萨修行,佛陀是要菩萨转变自己的心,而不是转变外境。
  
  你看《金刚经》很明显,须菩提尊者说:「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一个凡夫菩萨发了菩提心,想要自利利他,但是这个菩萨是有烦恼、有执着,怎么办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的心不安,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看佛陀的《金刚经》开示,佛陀没有一句话,说要你去改变外在的环境,去改变别人,佛陀没有这句话,佛陀告诉我们:你应该依你的这一念心,怎么来修习「空观」,修习种种的法门,来安住这一念心。
  
  其实不但《金刚经》,你看看所有的《大正藏》,佛陀没有一句话,说要你去改变别人,没有这种话,因为问题不在那个地方。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就是苦恼生起的根源,在我们的「分别心」,假设你的内心不回光返照,你一直向外,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不可能!
  
  所以讲你纵然「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这个地方是要注意的,应该把这个苦恼的根源找出来,就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应该是从自己的内在的妄想去对治,这个才是根源。
  
  三、印祖最后的结劝, 「学道之人」 就是我们学习佛道的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
  
  我们应该「素」,什么叫素呢?「素」者,在也,现在的在。就是你就在现在的阶位修行。这句话「素位而行」,本来是出自于儒家的中庸,中庸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这意思就是说,以儒家的思想,我们要做一个君子,你是生长在一个富贵的家庭,也可以,你就着富贵去做一个君子;你说我生在一个贪穷人家,也可以做君子,这怎么办呢?素贫贱,行乎贫贱,就在贫穷贫贱的境界里面,去生起你的德行。就是这个境界是无所谓的,要紧的是你这一念心要能够清净。所以讲「素位而行,尽己之分」。不管你站在什么阶位都是可以修行的,这种阶位是因缘所生法,不断的变化,要紧的是你内心的正念,所以讲必须就着你现在的环境因缘而修行,克尽自己的本份,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
  
  「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消遥物外。」
  
  就是你要能够改变你的心,而不是改变环境。
  
  所以说「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印祖就讲一个偈颂说,「一心无住,万境俱闲」。我们刚开始修行是这样的,刚开始修行,要以天台宗来说是从假入空,就是把一切有为法,以「空」的智慧把它给融通,会一切法入毕竟空,就是一切法不可得,好的境界不可得;不好的境界也不可得;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就是这一念心无住,万境俱闲,这个时候,一切的境界对你不能构成干扰。
  
  站在圣道门的角度,是以「空观」为我们的根本依止处,以空观为房子;不过净土门它是以「妙有」,它是以佛号为依止处,这个地方不同。因为我们要跟弥陀感应道交,你修空观是没办法感应道交的。我们前面说过,你一定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能够随顺弥陀的本愿,与佛本愿相应故。所以这个地方,它的下手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两个的功德是一样,不管你从空下手、从妙有下手的功德都是无住,都能够达到无住,这个是刚开始。
  
  无住一段时间以后呢,「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你再从空出假,你看到一切境界都清净了,这一切都是果地的妙用,「还同正觉」,山河大地都是法王身,因为你内心清净以后,你看一切境界都是清净,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所以等到你自己能够做主以后,你从空出假,这一切众生的境界,都是你一个修行的增上缘。
  
  这个就是讲到修行的两个次第,我们刚开始先要修第一句话,刚开始你不要「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刚开始你先从「一心无住,万境俱闲」下手,慢慢你就能够达到「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这句话这意思说,我们在修行的次第,虽然它主要的内涵,是要在我们的心中建立信愿持名三种功德,就是建立我们的一个依止处。
  
  在次第上说,一开始是要先静中修。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烦恼的境界是强大的,佛号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你一开始动中修,你就会失败。你刚开始应该有一个寂静的环境,在寂静当中,把佛号重复的熏习,使令这个佛号在你心中「由生转熟」 。然后你就可以在境界里面去历练,透过这个境界的历练,你能够增长念佛的力量,就历事练心,这两个次第:静中修,历缘对境修,这两个次第。
  
  当然你能够历缘对境修的时候,你心中是有法宝的,是有一个房子住的人,跟普通人,这个生命完全是活在烦恼当中的人不同,完全随境界转的,境界要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觉得境界好的时候就欢喜,境界不好就是痛苦,你这个心完全是随外在的境界的流动而波动,完全做不了主。你内心有法宝的人,你能够做主。当然,这种你能够做主的功德,是从你静中栽培起来。这一科的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到这个地方,我们整个念佛的次第跟大家说完了。
  
  [师答]:天台宗把一切的法,分成了两个境界:一个是所谓的「假」,这个假就是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说这个世间上的事情,这个因缘所生的这些法,富贵、贫穷;健康、多病,这种境界都是属于假,不管是贫穷不管是富贵这都是假藉因缘而有,这个是属于假法。你说它没有,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的确,富贵让你快乐,贫穷让你痛苦,这个是有它的因缘的,这叫假,这是讲诸法的差别相。我们过去的业力,有善业、有恶业,当然它所创造的果报就是各式各样的,这个都是属于假,这一切法的差别相。
  
  另外一个境界就是「空」。这个空就一切法的平等性,不管你富贵、你贫穷, 这当中就着本性来说,富贵的本性是毕竟空的,贫穷的本性也是毕竟空。这个空我们是不容易了解。或者我们不要讲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要讲这么高的道理,说无常好不好,就是说,我们不要从「体空观」去体会,从「析空观」,分析的析。
  
  就是说,这个人富贵,但是这个富贵的境界会变化。他今天赚的钱,可能一夜之间就失败了,破产了,可见得这个富贵它是有变化性。从这个变化当中,我们知道这一切法是没有真实不变的自体,就是一切法是成住坏空的。他富贵的时候很有钱,一下子的时候就失败了;他有生命了,出生了,最后他死亡。就是整个生命都是流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