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2页)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面,己二、善识对治除障。这一科我们先看它的科判,请大家翻到讲义二十三面,丁二、执持名号,这一科是讲到执持名号的内容,分两科:初、静中修;二、历缘对境修。静中修又分成三科:初、正示念佛方法;二、善识对治除障;三、回向。
这一科是属于静中修的第二科、善识对治除障。这个科判的大意是说,我们在念佛上,主要的方法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但是在整个安住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是很顺利的,有时候会有障碍,我们应该要认识障碍生起的因缘,以及对治的方法。这当中有两科,第一科是属于内在的障碍;下一科是属于外在的障碍。先看内在的障碍, 内障的生起的因缘跟对治的方法, 我们看印光大师的开示,先把这个《文钞》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己二、善识对治除障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 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 对治瞋恚等义 —
好,我们看它的内容,我们分成三科。先看
第一段,「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
这一段是讲出整个修行的内涵,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的差别,譬如说拜佛、念佛、诵经、持咒等等,有很多差别的法门。但是主要它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什么目的呢,在于对治烦恼习气。换句话说,一切的法门,是以净心为要,净心,彻悟大师说:一切的行门,以净心为要。我们一切的修行,不管是哪一个宗派。我们所趣向的目标,就是在返妄归真,恢复我们的清净心,这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对治烦恼习气。
我们这样子不断的用功,每天用功加行,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我们怎么知道修行是不是有进步呢,这以下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一个判断方法,「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就是说我们有时候静下来检讨自己的身口意,我们的烦恼习气减少了一分,表示我们修行就进步一分;如果说烦恼习气都没有改变,这就是谈不上修行功夫了。这一段等于是印祖他标出的修行进步的一个标准。
再看第二段,我们的习气应该怎么对治呢?这以下就说出来了。
第二段、「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有些人他修行愈力,愈精进,他能够在拜佛、持咒念佛当中,做很大的加行,但是,习气愈发者,他愈修行,结果我们跟他的生活一接触,发现他的烦恼,贪烦恼、瞋烦恼、我慢心比以前更重,比没有修行之前更严重。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呢?
印祖讲出一个他的因缘,「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这个是因为他在加行的过程当中,只知道依止外在的数目,他知道我今天把功课做完了,我今天已经拜了一千拜了,这件事情功课圆满,他内心只是注意整个外在的事项数目,不知道用佛法的道理来照,来观照这一念的烦恼,不知道用佛法的道理消化,来观照修正这个内心的烦恼,所以「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妄想执着所造成的结果。
这就是他为什么会愈修行,烦恼愈重,就是这个样子,他根本就没有把这个法消归到内心上。
应该怎么办呢?
「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所以说,我们对于这个烦恼习气,在平常,就是在静中修的时候,你平常做定课的时候,就必须要去成就一种清净的善根,能够对治的一个善根,一个法宝出来,你在遇境逢缘的时候,你才能够不去发动过去的老毛病,就是你应该在静中先栽培这个善根。
应该怎么栽培呢,印祖就讲出了第三段,他的一个修行对治的方法。
第三段、「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
这个平时,就是我们把事情万缘放下的时候,我们在寂静处,要去思惟、观察。
思惟观察什么呢,识得,就是如实的能够觉悟我此身心。这个佛法的修观,你刚开始不适合去攀缘太广的法界,要先去观察你的身心,色受想行识,你这个果报体,因为整个生命体,是以正报为主的,你观察你现在这个人的五蕴,有色法、有受、想、行、识,这个五蕴的身心,「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这等于是修我空观的意思。
我们先解释这个「我」。这个我在唯识学上说,就是一个常一的主宰,就是我们认为,我们凡夫的思想认为,我们这个生命体,我得到这个人的果报,在整个生命体当中有一个常,就是它恒常住,它不是说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不是,它经常要出现,恒常住、经常在的。而且是一,这个一就是它不能有变化,它的相貌是不能变化的,你不能够说一下子欢喜;一下子痛苦,那就不是了,有变化性的就不是 一 ,恒常住不变异,它不能有变异性。而且它能够主宰,它有主宰性,我要得到快乐,就得到快乐;我要得到痛苦,就得到痛苦,他有这种主宰性。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常、一、主宰,名字为「我」。
这种我的实体实性,这个实就是一个真实,这个真实是面对于虚妄来说的。
譬如说,我们看到虚空的浮云,它会随风的因缘,一下子变出一条龙,一下子就变出一条狗,它这样子的相状,会随着风的因缘而改变,这个叫做虚妄,它就是生灭变异,它没有一个不变的自体叫虚妄。但是这个浮云所依止的虚空,它是没有变化性的,这个叫真实,佛法对这个真实跟虚妄是这样定义的。
我们看这个「我」,就是常一主宰,我们这一念心,真的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的一个自体?这个我的自体就是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外在的相状,现在的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各式各样的戒定慧的善根,这是怎么有呢,这是过去的造作业力。你怎么喜欢诵经呢,因为你过去栽培这方面的善根;你为什么贪烦恼很重呢,你过去在这个业力经常造作。换句话说,我们的整个身心世界,这剎那剎那的身心世界,它会在这个地方出现,就是过去有这个业力在支持,离开了过去的业力, 这个身心的果报就不存在,离开了过去的因缘业力,这个果报就不存在,这个就因缘所生法。
所以说,既然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由因缘所变化的,那当然这件事情就是没有一个「常一主宰」,每一个法都是随着过去的业力,业力强的时候,这个法出现就是强;这个业力慢慢慢慢消失掉了,这个法就消失掉了。就是说这一切法,不管是色法、心法,都是随业力而有变化性的,在整个变化当中,我们找不到一个我的自体,找不到的。
《成唯识论》里,外道对佛法讲的这个无我的道理,非常的不同意,这个外道的思想就是强调有「我」,他对《成唯识论》的论主说:假设这个生命体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我们的生命怎么相续,你这个果报结束了,下一个果报如果没有一个我来摄持的话,这个果报是不是要失掉?换句话说,外道认为我们的生命体有一个造作者, 「我」去创造善业,创造一个善业以后,我这一期果报消失掉了,因缘业力结束就消失掉了,我应该依止我过去的善业,去得一个人天的果报。是谁去受用呢?是「我」在受用,如果生命体没有一个能造作者、所受用者,这个生命体就不能解释业果相续的,这业果就断灭了,外道提出这种问难。
唯识学的论主就回答说:其实不对?业果的相续,是因为由于过去烦恼的十二因缘,由于过去的无明,由这种虚妄的无明发动以后,创造一个业力,由业力去得果报。换句话说,我们整个生命的相续,就是一个惑业苦的相续。烦恼发动业力,由业力去得果报;在得果报的时候,又发动了另一期的烦恼,又去创造一个业力,这整个生命体,就是一个惑业苦的相续而已。
所以阿罗汉把这个生死的业力给息灭以后,他这个三界的生命就结束了。在生命结束以后,你就找不到这个「我」的存在。假设这个「我」有实体的话,阿罗汉把三界的生命消灭以后,他把五蕴的身心消灭以后,那个「我」应该出现,但事实上没有,阿罗汉进入灭尽定以后,那是一种清净的法身的境界,无我无我所,可见得这个「我」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执着。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我们去观察,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它完全是一种业力的显现,剎那剎那的显现,在这一整个的剎那变化当中,找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一个我的一个自体是不可得的。
你这样子修「无我观」有什么好处呢?
「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这个地方就说明了一切的烦恼,它有一个根本,就像是这个树,一棵大树有很多的枝叶花果,但是它们都依止树干才能够继续生长。我们的烦恼也是各式各样,贪瞋痴慢疑,这一切的烦恼,在唯识学上说,一定要依止这个「我」的执着才能够生起。
所以你能够修「我空观」的时候,你所有的烦恼都淡泊了。我空观把这个「人我执」的执着破坏一分,你所有的烦恼都削薄一分。所以印祖说, 「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这个是最切要、最彻底的把烦恼连根切断。
这个「我空观」,的确在修行当中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去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体叫做我,没有的。我们这一念心,它只是一种明了的功能,一种功能而已。我能够去诵经、去念佛,去创造种种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的,能够造业,但是在整个造业当中,是无我无我所,它只是一种因缘的作用。随顺清净的因缘,我们随顺菩提心的因缘去自利利他,这只是一种随顺的因缘,这因缘当中没有一个「我」跟「我所」的存在。
你这样子观有什么好处呢?
你能够经常修行我空的智慧,当然我们的烦恼习气,那是一个很强大的势力, 贪烦恼、瞋烦恼、痴烦恼、我慢,不是马上能够对治的。但是你能够入我空观的时候,你经常修我空观,你会比没有修我空观的人,容易对治,你那个烦恼会淡泊一点,而且你修的时候,你进步会很快。你完全没有空正见,完全从事相上来对治,入道多辛苦。你能够修我空观,这个时候,你知道这些烦恼都是如梦如幻,我都不可得的,哪有依「我」生的烦恼;我是不可得,一切烦恼都是如梦如幻,这个时候,你在修行会比别人快,你进步会比别人快,而且你用功上,会比较轻松一点。你那个方法会比较圆顿一点。所以这个地方,印祖赞叹「我空观」,是一种根本上最切要的一个解决烦恼的方法,这个我空观是相当重要的。
再看第二段,这是一个对治法门。
「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 『五停心观』 ,而为对治。」
如果我们不能够修我空观,我空的智慧,这种教理的抉择不够,善根不够那怎么办呢?第二个办法就是五停心观,这五停心观,在天台宗的《小止观》,它这五个是判作对治观法。什么叫对治观法?就是这一个法门,它只能够对治一种病。不净观就是对治贪,不净观不能对治瞋,不行!这个药只能够对治一种病,不像「我空观」是对治所有的病,它是一个根本,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对治的。这以下讲出了五帖药,对治五种病:第一个、多贪众生不净观;第二个、多瞋众生慈悲观;第三、多散众生数息观;第四、愚痴众生因缘观;第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
先看第一个「多贪」。有些贪烦恼会重的人,就是过去他在五欲之间的享受比较重,这种等流习气。这种贪就是染着,内心对这种过去可爱的境界,内心就是住在这个境界,不愿意分开,被五欲的境界给系缚,这叫染着。那怎么办呢,不净观。这个不净观当然它有各式各样的,主要是观察我们的正报,因为我们所贪的境界,主要的是依止这个正式的果报,依止这个身心。虽然我们也贪财物,贪房子,但是主要的,最强大的势力还是对自己的正式果报,人的正式果报生起贪,这个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在对治的时候,主要的是观察我们的色身。
「观身不净」这当中有三个方法:
第一个是约着我们生前,我们生命在的时候。龙树菩萨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第一个是观察我们的内相不净,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我们把身体这个皮跟肉给拨开以后,观察我们身体的情况,有脓血屎尿种种的不净物,充满在我们身体里面。它还不断在身体里面流动。它还怎么样呢,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他经常从两个眼睛、鼻子、嘴巴、大便处、小便处流出,九孔流出不净物,讲一个譬喻:如漏囊盛物。像一个皮革,这个皮革破九个洞,这个皮革里面装很多的大小便等,经常从这九个洞里面,流出大便、小便、脓、血、屎、尿、鼻涕等等,是这种境界。其实我们要是心稍微细一点, 我们一天的作息, 吃饭、睡觉、上厕所,你用比较理性的智慧来观察这个色身,你应该能够知道,这个色身是不清净的,是的,是不清净!可见我们过去的思想是颠倒的,业力使令我们看不到这个色身的真实相,所以我们应该要经常去熏习佛法,来调整我们的颠倒,这个是一种生前的不净的观法。
第二个九想观。就是死了以后,观察我们这个色身,我们用很好的饮食,很好的滋养来滋养这个色身,但是总有一天这个色身它会死掉。然后躺在地上,然后青黑膨胀破裂。破裂以后流出脓血。流出臭秽的脓血以后呢,野干、秃鹰就飞到我们的尸体,把这个肉东一块、西一块,就把它给吃掉了,散的满地,最后就剩一堆白骨。这一堆白骨慢慢慢慢的业风一吹,这个白骨也分散了,连那个人的形状都不可得。就是我们把未来一定要发生的事情,提前在心中先把它看一遍。我们色身未来的境界,不管你多大的福报力,以后就是这九种次第,这个身体是一个老朽之物,这个能够对治的这个身见。
第三个就是白骨观。这个白骨观是通于生前、生后。我们观察这个色身,最容易起颠倒的,是因为这个肉跟外表这个皮,大部份我们会起颠倒,都是被我们色身上长的肉,这个人长的很胖很瘦,这个肉外面又长一层皮。所以我们在观察人的时候,佛陀告诉我们,你不要去看肉,也不要看皮,因为我们很容易随顺这个肉的皮起颠倒,那怎么办呢?你直接看他的骨头,佛陀是告诉这个意思。白骨观是先观察自己,你观察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脚是一个脚掌骨、 小腿骨、大腿骨, 然后身体是一个脊椎骨,两边就是一些排骨,最后就是一个头,两个眼睛凹进去,一个鼻子也凹进去,牙齿就是露出来,这是一个骷髅头。你这个骷髅头能够从东边走到西边,从西边走到东边,能够做行住坐卧,就是这样。你就经常去忆念,你就是一个骨头走过来、走过去,能够拜佛、打坐、喝开水,就是这样。你这样子观察久了以后呢,你再把眼睛打开, 你看到每一个人, 也都是这样子,就是一个骨人,一个白骨的人走过来、走过去,这时候我们对这个色身的执着,就会调伏下去,这个是《俱舍论》所说的白骨观。这三种都是对治贪烦恼的,就是贪烦恼重,一定要用这种方法去修。
二、多瞋众生慈悲观
我们众生的烦恼,也是各式各样的,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嗔烦恼重。这个嗔烦恼重,有些人是这样,他整个生命是完全放逸的,你只要不如他的意,他就发脾气,这种人我们就不谈,这种人当然就是处在完全放逸当中。但是我们修行人,有些人这个嗔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多数还是精进的人,不管是持戒精进,做定课也精进。但是他这种精进很容易以他的标准,这两个眼睛打开看到别人:你们这些人都是懈怠放逸。他会把要求自己这种标准,两个眼睛往外一看,就会发出这个嗔恨心出来,所以这怎么办呢,就要修慈悲观了,不可以这样子。
这个「慈悲观」根据《菩提道次第略论》,它主要是有两个次第:
(一)平等舍
第一个是平等舍。观察一切法自性空的。就是说我们人跟人之间相处,这个生命的创造者就是因缘。过去的业力,我过去跟他因缘好一点,我看到他就欢喜,你说为什么?我讲不出个道理出来,但是看到他就欢喜,他对我有一点点不合理的事情,而我能够包容。有些人,这两个人一接触,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稍微有一点点微细的动作,那就是起烦恼,这过去结恶因缘。那怎么办呢,平等舍,就是你观察这个怨家跟亲属都不决定的。他现在是你的亲属,但是这件事也不决定的,很快就会变成怨家,有时候一句话不合,就变成怨家了。今生是你的亲属可能上辈子是怨家;今生是怨家,也可能上辈子是亲属,我们这个生命的舞台,它是不断变化的,就是这个怨家跟亲属都不决定,怨家能够变为亲属,亲属也会变为怨家。你第一个要做这样子的观想,把你对怨家跟亲属的定义给破坏掉,没有这回事情,这件事情没有自性,没有一个真实的冤家,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亲属,事情都是可以创造的,只要你内心肯努力,恶因缘一定能够变为善的因缘, 这是平等舍。你一定要有信心,你后面才能修的起来。你透过平等舍心以后,把你对这个怨家的这种执着给破坏掉。破坏掉以后怎么办呢?
(二)悦意慈
修「悦意慈」。就是我们慈悲心要生起来,你一定要跟他有好的关系。怎么办呢?就是知母、念恩、报恩。你观察这个众生,你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也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们两个在这一期生命会相遇,这件事情不是小因缘,无量无边的众生,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得到人身又能够在同一个地球,又能够在同一个地方,这件事情不是今生才有的因缘,过去生生生世世都是有因缘的。这个生生世世有因缘,你决定有一生是做过我的母亲,知母,你如此的了知,这些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
「做我的母亲」,她是怎么回事呢?他对我是很照顾的,她要是剩下一口饭,会把她的饭给我吃的,她用所有一切的资具来照顾我、养育我,我们忆念这个人对我有太大的恩德了。那怎么办呢?报恩,我应该要用这一生,报答她过去曾经对我的恩。怎么报答呢?我要报答她唯一的就是慈跟悲,她身心有痛苦,我应该为她拔除;她身心没有快乐,我应该给她快乐。当然给她快乐,不是给她五欲乐,给她三昧乐,还有佛法乐、寂静乐,告诉她怎么样修行,怎么样离苦得乐的办法。这个悦意就是去创造你跟他的一个好的因缘,透过我们的思惟,观察这个人过去曾经是我的母亲,对我有恩,所以我应该要报答他,就是先建立一个好的因缘,你对他这个好因缘,你才有可能对他拔苦与乐。
所以这个慈悲观就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平等舍;一个是悦意慈。 不过这件事情是这样子,你修慈悲观的次第,可以先找因缘比较好的修,你那个慈悲心很容易就能够生起来。然后你再找中庸的,你跟他没有好因缘,但是也没有坏因缘,你再对他修慈悲观,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然后你再面对你的怨家,对他修慈悲观,这是三个次第,这个就是对治瞋恨心。
我们在戒律里面,小乘的戒法,它的重点在治贪,很明显的,佛陀在声闻戒里面,对于一个比丘他的资具,你的钵要几个,你的衣服要怎么处理、你对女众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非常严格的限制。但是在菩萨戒,它是非常注意瞋恨心,佛陀在菩萨戒里面,诃责菩萨的瞋恨心,诃责的非常厉害,这个十波罗夷里面,有几条就跟瞋有关系。你看到众生起瞋恨心,在菩萨戒里面都结很重的罪。他曾经对你不起,但是他向你忏悔了,你瞋心不受悔是菩萨波罗夷罪。为什么?因为菩萨的目的,就是要摄受众生,你一对他起瞋恨心,他看到你就不欢喜,你没办法摄受他。所以这个菩萨的角度,它对这个瞋心诃责很厉害的,这应该修慈悲观来对治。
三、多散众生数息观
这个心很容易散乱,没办法集中,就是用这个息,息就是一个地水火风的风大。这个息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息有两个:一个是入息;一个出息。什么叫入息呢,就是你把空气从鼻子吸到丹田。吸了以后,你不是马上吐出去,稍微停止一下,那个就是息,停止那个点叫息,唯识是这样定义的。然后再把肚子的空气吐出去,通过鼻孔叫出息。你要摄心,就是你注意你的呼吸,从鼻孔到肚脐,从肚脐到鼻孔,你的心就是注意那个气息的流动,注意那个流动,这个叫做数息观,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知息短。
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他把这个数息观用在念佛,就是吸气的时候不要念佛,吸气的时候,专心吸气,吐气的时候,透过吐气的因缘,再把佛号给念出来,然后你注意那个佛号的声音,印祖是这个意思,就是三三四,十念计数法。因为在《中阴》上说,我们这个地水火风,主要是风大,你风一调,其它的地水火都调,你火也平顺、水大也平顺、地大也平顺。你气一不调,其它的三大都不调,所以调气是根本,风大是最重要的,这个地方讲多散众生数息观,它这个地方也有调气的意思,一方面调气,一方面摄心。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佛法讲愚痴是说,你是一个世间人,你读到硕士、博士,但是你不知道这个生命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愚痴。佛法讲生命,就是一个三世的因果,有过去的因缘、有现在因缘、有未来因缘。他今天为什么健康呢?这个有因缘的,有过去因缘;这个人为什么多病呢?有过去因缘;为什么这个人造善业努力主动积极,但是恶因缘特别多,他明明在造善业,但是恶因缘很多,这怎么回事呢?这个也是有因缘,就是他过去的恶业太重了,必须把这恶业先偿还,这些善业才能够得果报。外道持牛戒、持狗戒,他就是在禅定当中,看到牛生天、狗生天,他不知道这个因果是通三世的,他以为今生是做牛的因缘就生天,做狗的因缘就生天,这怎么办呢,向牛学习,向狗学习。这个佛法讲就是痴,不知道佛法的因缘,三世的因缘。这种愚痴的情况,我们必须修因缘观,就是有过去的因缘,有现在的因缘,有未来的因缘,这个因缘是恒常相续的,不常又不断的,这个就是对治愚痴。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这里的障是指昏沉跟掉举。你打坐的时候,应该是明静不动,但是你昏沉、掉举了,这个时候念佛观。这里的念佛观,在天台宗的意思是观想跟观像,佛的像,把眼睛打开,看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对治昏沉、掉举,这里的念佛不是指持名,以天台宗的藏教五停心,是观像、观想来对治昏沉、掉举。
这五个都是属于对治的方法,就是看你哪一个问题比较严重,你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观法。「我空观」是一个根本。这是讲到我们对治烦恼习气的一个办法。
[师答] :悦意,悦是喜悦的悦,一个心字旁悦。意, 意乐的意, 第六意识的意。悦意慈就是这个慈心怎么会有呢?就是悦意,你要先创造一个跟他好的因缘。譬如说如果对方是我的母亲,她偶尔对我们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能够包容她,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她欢喜,她看我也欢喜,好因缘,所以这个慈心要先建立跟他好因缘,叫悦意慈。
[师答] :愚痴跟邪见有什么差别?这个地方我刚好讲到唯识,这个是很微细的,愚痴跟邪见有什么差别?这的确要了解一下。
愚痴就是对事理的颠倒,颠倒染慧为性。这个邪见在唯识学叫颠倒推求,还加一个推求。我去查台中莲社,它出了一本《百法》,我上次去南普陀也讲到这个地方,我当时也发了一个问题,跟现在是一样,愚痴跟邪见有什么差别?我找到答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