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犁护青苗,麦浪成锋 (第2/2页)
小满时节,安民坊的麦田翻涌着金黄的浪。陆沉戴着草帽蹲在田垄间,指尖掐下饱满的麦穗——再有三日,便是开镰的日子。阿狗扛着新打的镰刀走过,刀身映着阳光,却没了往日的冷冽,反倒沾着些磨石的温热:“沉叔,老王头说今年的麦能磨三缸面。”
话音未落,远处官道腾起烟尘。这次来的不是王府护卫,而是数十名身着短打的江湖客,腰间或别着柴刀,或缠着麻绳——是邻县新成立的“护田盟”,领头的正是当年在流民窟接过解磷散的老者。
“陆先生,”老者抱拳行礼,身后的江湖客们纷纷放下手中兵器,露出怀里装着的麦种,“我们护田盟想借安民坊的‘护苗法子’——上个月,有豪强雇了山匪烧我们的麦田,若不是想起你们用湿麻布扑火……”
陆沉笑着扶起老者,指了指田边正在教孩子捆麦秆的苏明雪:“法子不是我们的,是百姓从土里刨出来的。”他忽然看见人群里有个熟悉的身影——曾在红泥帮当过死士的阿豹,此刻怀里抱着麦种,袖口别着枚“护田”木牌,“阿豹,你怎么来了?”
阿豹挠了挠头,麦种从指缝间漏下:“当年您没杀我,还让我给邻县流民送粮……”他望着金黄的麦浪,“我才知道,比起替人杀人,帮人护麦更踏实。”
正说着,远处忽然传来惊呼声。几个护田盟弟子指着麦田边缘:“有人砍麦子!”陆沉抬头望去,只见十余名蒙面人挥着柴刀砍向麦秆,刀刃闪过的瞬间,却听见“咔嗒”一声——柴刀砍在埋在麦土里的竹片上,那是清浊盟弟子提前布下的“护苗暗桩”。
“又是镇北王的人?”阿狗握紧镰刀,却见蒙面人摘下面巾——竟是前日来借麦种的外乡流民,此刻眼里满是慌乱:“对不住!我们……我们受了骗,说安民坊的麦是偷来的……”
陆沉蹲下身,捡起被砍断的麦秆——切口整齐,显然对方并不想毁苗,只是被人逼着重演“抢粮戏码”。他摸出怀里的《安民护田册》,翻到“借粮借种”那页:“你们看,这里记着你们县上周借了三斗麦种,按规矩,等你们的麦熟了,还我们新麦就行——谁告诉你们,我们的麦是偷的?”
流民们面面相觑,忽然有人掏出半块碎银:“有个穿灰衣的人给我们钱,说只要砍几垄麦子,就告诉我们哪里能买到低价盐……”话音未落,麦田深处传来弓弦轻响——一支弩箭擦过流民头顶,钉在远处的槐树上,箭尾绑着镇北王府的细绢。
“果然是老把戏。”陈三虎从麦浪里站起身,手里攥着神机营的弩机,“镇北王见硬抢不成,就想借流民之手毁了安民坊的名声。”他望向那些流民,目光柔和下来,“但你们记住,真正的坏人,不会给你们低价盐,只会让你们永远吃不上盐。”
陆沉将断麦秆递给流民首领,指尖划过麦芒:“回去告诉乡亲们,安民坊的麦,欢迎来借、来学、来一起种——但谁要是想毁了它,我们手里的镰刀,可不答应。”他指了指田边堆着的“护田兵器”——那是百姓们用旧犁铧、破镰刀改造成的护苗武器,虽不华丽,却沾着麦香。
暮色降临时,护田盟的江湖客们跟着流民一起,在安民坊的麦田里插起了“护田旗”。阿豹握着镰刀,跟着阿狗学“麦间刀法”——不是杀人,而是砍断缠在麦秆上的野藤;苏明雪教流民妇人用麦秆编护苗的草人,草人身上还别着小木剑,吓唬偷麦的野鸟;就连张石头的儿子,也举着写有“麦熟共尝”的木牌,在田边蹦跳着。
深夜,陆沉坐在打麦场上,望着满天星斗。阿狗抱着新收的麦种走来,种子在陶罐里发出沙沙的响:“沉叔,你说以后江湖上的人,会不会都像咱们这样,刀光里长麦子?”
陆沉笑了,摸了摸阿狗腰间的镰刀——刀刃上还留着白天砍野藤的痕迹:“会的。当越来越多人知道,比起用刀杀人,用刀护苗更有意义,江湖就变了。”他望着远处闪烁的护田灯火,忽然想起张石头的“人”字旗——如今那面旗早已换成了“麦浪旗”,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鲜活,因为它护着的,是能让人实实在在活下去的希望。
晨雾漫过麦田时,安民坊的开镰礼准时开始。陆沉挥下第一镰,金黄的麦穗落在打麦场上,混着泥土的气息。远处,护田盟的江湖客们和流民们一起,唱着新编的护苗歌:“刀护苗,苗养人,人守田,田生根……”歌声混着镰刀割麦的轻响,在麦浪里飘向远方。
这场发生在麦浪中的“战斗”,没有刀光剑影的惨烈,却有比任何武功都更强大的力量——那是来自土地的馈赠,是百姓对“共生”的渴望,是江湖从“杀人之术”到“护生之道”的蜕变。当镰刀割下的不是敌人的头颅,而是成熟的麦穗,当江湖客的怀里不再藏着暗器,而是装着麦种,这个江湖,便真正有了温度。
而陆沉知道,这样的江湖,才是张石头、老王头,还有无数个百姓心里,真正想要的“太平”——不是没有争斗,而是所有的争斗,都只为守护那片翻涌的麦浪,还有麦浪里,永远不死的、关于“好好活着”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