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朕为何没有如江子川般的贤臣效忠? (第2/2页)
就国子监的含权量、影响力而言,相比起谏院和九寺还是要差上不少,究竟是特地为其单列一种建制,亦或是一下子拔高到正三品建制,却是有待商榖。
“特地单列,暂时擢拔到正四品。”江昭平和道:“国子监祭酒薛向擢正四品实职,兼领银青光禄大夫,余下两京一十四路报社社长为从七品。”
就目前而言,报纸还有不小的上升潜力。
建制擢拔,还是得一点一点的上升。
正四品?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齐齐点头。
“第二道文书,为江某书就。”
江昭拾起一道文书,继续道:“清丈土地已经有了结果,下一步就是赋税征收。”
“然而,近些年赋税征收的太杂,都说小鬼难缠,征收者频繁盘剥,却是致仕百姓苦楚不堪。”
“赋税征收,必须改制!”江昭重重道。
几位内阁大学士了然,皆是点头。
大费周章的清丈土地,为的就是征收赋税,赋税改制是迟早的事情。
“如何改?”韩绛搭话道。
“赋税合一,化繁为简。”江昭传下文书,平静道。
大周主要的赋税体系是两税法,六月、七月收一次夏税,九月、十月收一次秋税。
不过,除了种田的赋税以外,其实还有差役、劳役、丁口等税种,也就是百姓得服役,并上交关于盐、茶、牛皮等的相关赋税。
时间一长,却是滋生了不少弊病。
其中,最主要的弊病就是交税太过频繁。
一般来说,地方官府都是让粮长、里正代为征收赋税。
权力下放,粮长、里正手上有权,自然是得盘剥一二。
征收一次,盘剥一次,频繁征收无疑是让粮长、里正有了大肆盘剥百姓的机会。
这一来,百姓自是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赋税合一,化繁为简,就是解决办法。
文书传下,几人相继观阅。
相较于以往而言,江昭定下的制度主要是有三大改动:
一、本来的差役、劳役、丁口等税种,都被折算为“役钱”,役钱根据田地丰饶程度、田亩数量上交,并统一规定上、中、下三种田地单一一亩附带的役钱。
自此,百姓仅是上交赋税和役钱即可。
除了军事活动可强制征调百姓以外,其他情况下百姓都不必再强制服劳役、差役。
若是官府要修建水利、沟渠,就得花钱雇佣百姓,以免百姓被地方官府胡乱折腾。
二,不再让粮长、里正代为征收赋税,而是让州县官府单独设立“税役司”,让官吏直接下乡收税,免却粮长、里正盘剥。
并且,考虑到一些地方官府喜欢收缴现钱的缘故,由中央统一规定一石粮食的相应折算价值,避免地方官压低折变价。
三、征收时开具“双联税票”,民户一联、官府一联,注明田亩数、税钱数、役钱数,杜绝无票征税、重复征税。
三大改动,并不难理解。
不足一炷香,文书传回江昭手中。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
任何改制都会有受害者与受益者。
赋税改革的受益者一目了然,肯定是底层庶民。
三大改动,让百姓少了粮长、里正的经济盘剥,少了官府的差役、劳役盘剥。
相较于以往,身上的担子肯定轻松不少。
受害者嘛
粮长、里正!
不过
“可。”
“亦可。”
仅是相视一眼,几人便相继点头,并未有半分迟疑。
无它,粮长、里正的意见不重要!
皇权不下向乡,乡绅的意见自然是较为重要
但,粮长、里正并不能与乡绅等同。
何为乡绅?
致仕官员、宗族举子、宗族领袖,这才是乡绅。
何为粮长、里正?
官府钦定的差役,办事的工具。
就地位和影响力而言,乡绅与粮长、里正不可同日而语。
可能有部分粮长、里正是乡绅,但绝对是少之又少。
并且,大概率是上不了台面,混得较差的乡绅。
因此,对于几位内阁大学士来说,粮长、里正的意见自然是毫无半分重量。
“第三道文书。”
江昭点头,拾起文书道:“朝廷的铸钱量已经难以支撑商贸交易,必须得重视白银的流通,偏生大周并不盛产白银。”
“太宗雍熙元年(984年),东瀛僧人奝然与其徒五六人浮海入周,献上铜器十余鼎,自言东奥州产黄金,西别岛盛产白银。”
“江某有意让宁远侯统兵五千,运着茶、瓷器、锦帛渡海,试着探查。”
“若是可成,自是一等一的大好事。”
“若是不可成,权当是一次海贸,顶了天就亏点本。”
截至目前,大周的造船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一些大型战船足足有十余丈长,可容纳几百人乘坐。
航海技术也是半分不差,为了便于海贸,甚至搞出了专门用于航海的指南针。
让人统兵几千渡海,并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让顾廷烨统兵,纯粹就是信任问题。
“可。”
“可。”
“亦然。”
几人并未迟疑,相继点头。
涉及大宗交易,铜钱的确是有点吃不消,必须得以银子为主,偏生大周产银太少,市场上流通的银子也少。
如今,要是有机会搞到东瀛的银山,大周商贸肯定会繁荣不少。
“第四道文书,开放海禁.”
一月末,青草渐长。
上京,临潢府。
开皇殿。
时年三十八岁的耶律洪基,披着一身龙纹禁断长袍,手持文书,肃然凝重。
“八万二千万亩!”
耶律洪基手上一颤,心头莫名一慌。
一样的数字,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大周人来讲,这是一等一的好事。
清丈出了田亩,上交的税也会更多,甚至足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可对于耶律洪基来讲,这绝对是噩耗。
作为皇帝,耶律洪基非常清楚“清丈”的难度。
农耕文明清丈土地难,游牧文明清丈人口难。
这一点,从大周几次清丈土地无效就可窥见一二。
谁承想,一次变法革新,竟是让大周真的清丈出了土地。
这可不单是清丈土地的问题。
这意味着,大周的变法革新,成功了!
就算是现在就结束,也是赚的。
耶律洪基怔怔不语,心头猛地升起一股恐惧。
遍观中原史书,成功的变法往往意味着另一方的悲哀结局。
大辽,能挺得住吗?
仅是一刹,耶律洪基就连连摇头。
他也不知道!
随之而来的,则是一股变法的欲望。
可一想起变法失败的结果,变法欲望却是立刻消失。
“唉!”
耶律洪基唏嘘一叹,无奈闭眼。
“朕,为何没有如江子川般的贤臣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