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二百四十五章 满京城,谁人不知道江阁老名声好?

第二百四十五章 满京城,谁人不知道江阁老名声好?

  第二百四十五章 满京城,谁人不知道江阁老名声好? (第1/2页)
  
  熙丰三年,二月初一。
  
  经内阁批红,上呈天子,几道政令相继颁下。
  
  擢拔建制、赋税合一、统兵渡海、开放海禁。
  
  其中,擢拔建制仅仅是针对国子监,更类似于“封赏”,统兵渡海针对货币,更偏向于长远布局。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真正有影响日常生活的是赋税合一、开放海禁两道政令。
  
  赋税合一,针对的是繁琐赋税。
  
  一旦实行下去,也即意味着底层百姓身上的担子将会大幅度减轻。
  
  从民生上讲,化繁为简、赋税合一绝对是一等一的上乘政令。
  
  开放海禁,针对的是海上贸易。
  
  一旦实行下去,也即意味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兴盛。
  
  海贸,通常是涉及国与国的商品贸易,市场潜力着实不小,仗着物产丰富的优势,市场利润更是相当可观。
  
  一旦海贸兴盛起来,足以带动农业、纺织业、陶瓷业、珠宝业、香料业等工商业一起繁荣兴盛,以及大量带动与产业相关的就业民生,从上到下盘活商品经济。
  
  自古及今,都是政策决定风口。
  
  从大方向上讲,开放海禁无疑一次难得的大风口。
  
  无论是海贸行船,亦或是海贸相关产业,乃至于被海贸带动的农业、纺织业等,都有不小的起飞机会,但凡抓得住机会,就算是底层百姓,也非常有希望白手起家,一步一步“逆天改命”。
  
  事实上,除了赋税合一、开放海禁以外,内阁还颁布了一道政令——设立市舶司。
  
  海禁取消,并不是取消了就行,还必须得规范海上贸易。
  
  为此,内阁颁下政令,决定在河北东路、京东东路、淮南东路、两浙东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等沿海地区设立“市舶司”,主管海贸文书、走私点检、船舶检查、祈风祭海等相关海贸事宜。
  
  不过,设立市舶司的政令与开放海禁有关,却是被列为开放海禁相关政策,并不单独列为一条政令。
  
  从总体上讲,擢拔建制、统兵渡海都是暂时与百姓无关的政策,赋税合一、开放海禁都是偏向于民生、经济的政策。
  
  相较于上一年来说,熙丰三年的政令“温和”了不止一点半点。
  
  几道政令相继颁布,传遍天下。
  
  一时之间,上上下下,市井庙堂,讨论不止。
  
  不过,却几乎没人公然反对。
  
  于官吏而言,几道政令中没有大方向上的吏治政令,这无疑是一道好消息。
  
  于地方大族而言,赋税合一的政策并不让人意外。
  
  土地清丈上报,也即意味着赋税改革制度几乎与地方大族无关,不涉及地方大族的利益。
  
  但凡有点脑子,就能知道税制度改革主要为了让底层百姓少受一些盘剥,受害者是里正、粮长。
  
  区区一点盘剥百姓的利益,就连小小的乡绅都不可能在意,更何况地方大族?
  
  于百姓而言,两道政令都是一等一的好消息。
  
  赋税合一,底层种田为生的百姓高兴。
  
  开放海禁,江边卖力为生的民夫高兴。
  
  这种几方都认可的政令,可谓相当少见。
  
  实行起来,自然也是相当顺利。
  
  文渊阁。
  
  丈许木几,江昭执笔,伏案疾书。
  
  除了正在书写的书信以外,木几一角还有一封已经晾干的书信,上面隐隐有“县令”等字样。
  
  不足一炷香,一篇千言书信书就。
  
  “呼!”
  
  轻轻一吹,墨迹干涸。
  
  粗略望了两眼,江昭沉吟起来。
  
  这两封书信,一封是要送到淮南东路江都县,一封是要送到熙河路安抚司。
  
  其中,寄到淮南东路江都县的书信,主要是为了给江都县令贺真“解释”一些事情。
  
  治平三年,江都县令贺真通晓农业,被江昭钦点负责占城稻育种之事。
  
  时至今日,已有三四年之久。
  
  一般来说,育种得一二十代的稻种更迭方才会有些许成效。
  
  贺真育种仅是三四年,自然不可能消去了占城稻的微涩味。
  
  以常理论之,肯定是得熬上几年,等到占城稻的微涩味被成功解决,方才推广占城稻。
  
  然而,时不待我。
  
  近来,清丈土地和赋税合一的制度都已经实行下去,下一步肯定就是从民生入手,也即百姓的衣、食、住、行。
  
  暂时来讲,住和行都不重要,衣和食涉及“冷死人”和“饿死人”,必须得重点注目。
  
  衣,主要是从百姓衣物的保暖方面入手。
  
  食,主要是从高产作物的推广方面入手。
  
  作为一等一的高产作物,占城稻的推广就是“食”。
  
  为了尽早解决“食”的问题,江昭却是有意以两浙水系为试点,试着种一种占城稻。
  
  要是两浙水系种植没问题,那就可以慢慢的推广起来。
  
  也因此,江昭特地书信一封,主要就是向江都县令贺真“解释”政局问题,并让贺真运送一些稻种入两浙水系。
  
  至于稻种的育种问题,该研究还是得研究。
  
  若是真的消去了苦涩味,“五品官”的许诺一样有效。
  
  另一封寄到熙河路安抚使的书信,主要是让安抚使吴奎找一找棉花,解决“衣”的问题。
  
  没错,推广棉花!
  
  准确的说,江昭要推广的是草棉,而非树棉。
  
  树棉产量低,种植要求高,乃是从天竺传入中原。
  
  草棉产量高,种植要求低,乃是从西域传入中原。
  
  事实上,自秦、汉以来,古代有不少书籍都记载了棉花。
  
  也就是说,古人知道棉花的存在。
  
  但,却都默契的没有推广。
  
  为何如此呢?
  
  因为秦人、汉人印象中的棉花是从天竺传入的树棉,树棉不好种活,产量偏低,上位者自然是不鼓励种植。
  
  魏晋时期,有异族从西域引进了草棉。
  
  草棉产量高,种植要求低,可谓是上佳的保暖之物。
  
  偏生魏晋以来长时间混乱动荡,时代不安,难以大规模种植,唯有不了了之。
  
  就算是有,也仅仅是局限于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小规模化种植。
  
  其后,隋、唐也有试着种植过棉花,但可惜的是唐代有相当一段时间都是小冰河过渡阶段,草棉自然是不能栽活。
  
  时间一长,达官贵人以固有的“风土”思想认为棉花风土不宜,难以栽活,自此便鲜少有人种植棉花。
  
  自唐末小冰河以来,五代十国都是小冰河阶段,大周立国不久便是“回暖期”,天气一向是较为温暖,适合种植棉花。
  
  但问题就在于,大周偏安一隅,搞不到西域的草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