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江卿,朕要废皇后!王安石,这天底下轮不到你来变法! (第1/2页)
晓光渐盛,时近午前。
“吱——”
贡院,大门推开。
以主考官江昭为首,十九位考官或紫或红,齐聚于此。
考官锁院,拟定考题,也即意味着春闱大试将要拉开帷幕。
“阁老,请。”
监门官抱拳一礼,肃然颔首,尽是敬重之意。
熙河开边、熙丰开边,着实是让相当一批人为之受益。
但凡敢打敢杀,几乎都是板上钉钉的立下拓土之功。
其中,不乏出人头地,一鸣惊人者。
特别是有血性的勋贵次子、庶子,几乎都是借此逆天改命。
这位担任监门官的禁军小将,俨然也是受益者之一。
当然,作为宏观布局、统筹一切的主帅,江昭未必就记得这样一个人。
但这不重要,监门官记得就行!
江昭平和点头,一步迈入。
其后,以副主考官王安石为首,余下十八人相继迈步。
熙丰元年的科考,凡考官十九人。
以文渊阁大学士江昭为主考、银青光禄大夫王安石为副主考,一并统筹大试。
余下的考官,三司六部十三人、科道两人、翰林院两人。
十余人,走了没几步。
王安石刻意唤道:“江阁老。”
嗯?
江昭皱眉,回望一眼。
一步开外,王安石面色郑重,一副有事商议的样子。
沉吟着,江昭望向余下的考官,挥手道:“近午时,内帘膳房应有膳食,一齐去进膳吧。”
春闱科考,考官分内帘、外帘。
内帘考官负责命题、阅卷,外帘考官负责监考、安保。
一样是考官,但两者职责不一样。
为免泄题,内帘、外帘都有专属的用膳区,卯时、午时、酉时三次供膳。
“诺。”
十余人相继行礼,渐行渐远。
“王大夫,有何见解?”江昭负手,徐徐问道。
一般来说,锁院命题,十七位考官是负责具体的命题枝节,主、副考官则是负责把控命题的大方向。
王安石为春闱副主考官,刻意喊住他,无非是要交换一些关于命题大方向的意见。
不过,也仅限于交换意见。
主、副考官,本就是以主考官的意见为主,更遑论江昭还是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为主考官,但凡性子强硬一些,副主考的地位可谓是趋近于无。
究竟如何决意,肯定是以江昭的决断为主。
当然,江昭并非是横断专行之人。
要是王安石的意见有可取之处,也不妨采纳一二。
王安石走近几步,沉吟道:“策论命题,可否结合管仲、商鞅、杨炎三人之变法史实,考察举子独立思辩与经世致用的学问?”
“策论考变法?”
江昭一诧,有些意外的望了过去:“王大夫是认真的?”
王安石面色肃然,郑重道:“如今,户部年年告急,兵部兵籍百十万之广,吏部官籍两万余人,吏员更是不知几何。居安尚且思危,更遑论已露危象?”
“以变法为策论,挑选居安思危,治国理政之才,可行否?”王安石问道。
“不行。”
江昭抬眉,淡淡摇头:“若春闱考题涉及变法,无异于向世人传递‘变法将成国策重心’的政治风向。以王大夫的政治智慧,不该有此一问。”
交换意见失败!
王安石面色一滞。
沉默了几息,又问道:“治平四年,王某拜访中堂,上呈过市易法与青苗法,希望中堂借此上呈官家,由此改革弊政,却遭到回绝。不知中堂,可还记得回绝王某的由头?”
江昭摇头,不想搭话:“不记得。”
“彼时,中堂是二品礼部尚书,以‘手中未握大权,官家根基不稳’为由,回绝了王某。”
王安石目光灼灼,愈发热切:“如今,熙丰开边,官家威望大涨,军权在握,根基已稳。中堂入阁拜相,亦是手握大权。”
“欧阳修贬官,其位尚且虚悬,若是趁此机会,上呈变法之策,官家定是择一力主变法之人入阁。”
“中堂、韩大相公、以及新入阁者,一齐便是足足三位大学士意欲变法。”
“改革弊政,则可成矣!”王安石断然道。
江昭侧目,瞥了一眼。
从王安石的分析来讲,仿若变法已成定局。
可惜
“你怎知韩大相公倾向于变法?”江昭问道。
作为弟子,他可不认为老师一定支持变法。
或者说,老师已经倾向于“保守”。
若是作为弟子的他主持新政,老师顶了天也就维持中立态度而已。
支持改革?不可能!
“嗯?”
王安石一怔,下意识的要反驳一句“韩大相公曾主持过庆历新政”。
可迟疑了几息,却又硬生生的憋了回去。
人的一生,政见岂会一成不变?
庆历新政,距今已有二三十年之久。
韩大相公,更是因此遭到过贬谪。
谁说有过一次变法,就会终生矢志不渝的坚持变法呢?
外人,难不成还能比弟子更了解老师?
“可若不趁着官家有志于变法,万一官家更改了心意,怕是再也变法无望。”王安石恳切道。
越是往上走,他越是知晓变法的艰难。
没有内阁大学士支撑,实在是难以实行变法之策。
如今,就算是没有大相公韩章,也有足足两位大学士支持变法。
这样的状况,足以支持变法!
江昭平静道:“王大夫,变法绝非一日之功。”
“周公制礼乐,持续十余载;李悝变法,五十余载;商鞅变法,二十余载;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十余年。”
“太过着急,未必是好事。”
江昭望过去,认真道:“你也要搞清楚,究竟是臣子要变法,还是皇帝要变法?”
“这很重要!”
言罢,江昭摇头,缓步徐行。
入仕十余年,他自然也有自己的执政理念。
变法,势在必行。
但,下猛药变法,却是不可取。
变法如救治病人,是药三分毒。
要是下药合适,自然是药到病除。
可要是不小心下药过猛,救命药就成了毒药。
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变法转变为一种非黑即白的政斗。
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保守派和变法派的焦灼关系可谓古今罕见。
究其根本,就是变法派本身就有问题。
变法不再是一种政治理念,而是一种政治立场,这也就使得变法难以长久。
一旦有保守派上位,变法政策尽数作废,根本不管是不是有效果。
政治生态,可谓被摧毁得一干二净。
若说张居正是为大明延寿,那王安石就是让大宋折寿。
其变法之策,实不可取!
王安石望着,默然良久。
半响,叹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时光飞逝,三月十一。
春闱大试,就此拉开帷幕!
云幔低垂,风摇庭叶。
坤宁宫。
“哇——”
“哇——”
“娘娘,小皇子发热恶寒,啼哭不止。”田嬷嬷怀抱着小皇子,焦急道。
皇子病重,一旦诊治不及时,可就是滔天大罪。
“俊儿?”
高氏手持锦帕,走近一望,秀眉微蹙:“怎的偏在这会儿发病?”
赵俊诞下不久,便生了病,发热恶寒。
偶尔更是抽搐不止,口吐白沫。
太医开了不少方子,但也仅限于治标不治本。
该发作,一样会发作。
三五日常规性发作一次,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可,怎的就在这会儿发了病呢?
今日,恰好是她颁下教旨,让诰命夫人和功臣夫人入宫一叙,小酌几杯的日子!
几乎就在下一刻,一名宫女走近,上报道:“娘娘,诰命夫人和功臣夫人,都已往前殿入席。”
“这”
高氏面上一滞,眼中闪过一丝迟疑。
以常理论之,这会儿就不该考虑与诰命夫人和功臣夫人的宫宴。
让人去通报一声,诰命夫人和功臣夫人肯定也都理解她的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