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后悔 (第1/2页)
中午十二点,食堂开饭的铃声刚响,葛青山跟朱益民打了声招呼,骑着自行车往杨马村赶。
他心里惦记着马长河家的大棚,脚下蹬得飞快,不过十几分钟就到了杨马村村东头。
刚到大棚附近,就看到马长河站在大棚旁边的夯土墙上,远远地看到他就使劲挥着手:“青山!这边!”
葛青山把自行车停在夯土墙旁,快步走了过去。马长河也从夯土墙上跳下来,快步迎上去,脸上满是急切:“青山,你可算回来了,急死我了!”
“爹,您别急,我现在就帮您看看。”葛青山说着,先绕着大棚外面转了一圈。
他用手拍了拍夯土墙,墙体厚实,没有裂缝,地基也很稳固,看不出问题。接着,他又仔细检查了棚膜的四周,边缘都用土压得很严实,没有漏风的地方,也没发现破损的痕迹。
“先去棚里看看。”葛青山说着,掀开棉帘子走进了大棚。一进棚内,确实比外面暖和些,但跟四季青公司的大棚比起来,还是明显差了一截。
他走到夯土墙旁,拿起挂在上面的温度计,上面显示着“17℃”——虽然比早上高了些,但现在已经是中午了,日头很足,温度还是偏低。
葛青山在大棚里慢慢走着,眼睛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夯土墙的厚度够,大棚地基下挖的深度也符合标准,棚膜的连接处也没有缝隙。
他停下脚步,抬头盯着棚膜看了半天,突然发现了问题——这棚膜表面不平整,有不少细小的气泡,还有一些杂质,用手摸上去,厚度也不均匀。
他又走到大棚门口,对着阳光看了看棚膜,透光性也不好,远远比不上公司在廊方市塑料厂买的棚膜。
“爹,您这棚膜是从哪儿买的?”葛青山转过身,问道。
马长河愣了一下,答道:“是从万安镇塑料厂买的啊,比廊方市塑料厂的便宜不少,而且有现货,不用等,我当时觉得挺划算的。”
葛青山皱起眉头,语气肯定地说:“爹,要是我没猜错,问题就出在棚膜上。
您买的这棚膜不达标,保温性差,透光率也低,白天没法充分吸收阳光升温,晚上也没法保住棚里的温度,所以棚里的温度才会这么低。”
“啥?”马长河一下子就急了,声音都有些发抖,“这棚膜我花了两千多块钱买的啊!要是不行,那咋办?”
葛青山叹了口气,说道:“爹,幸好您发现得早,现在对菜苗的影响还不算太大,只是生长慢了点。要是再晚些时候,天气更冷了,温度再降下去,菜苗就该冻伤了。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换棚膜,换成保温性好、透光率高的合格棚膜。”
马长河听完,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双手拍着大腿,脸上满是绝望:“娘嘞,换棚膜?说得倒简单!这大棚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我哪儿还有钱买新的棚膜啊!
再说了,要是能买到合格的棚膜,我也不会去万安镇买啊!”
他抬起头,看着葛青山,眼神里满是恳求,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青山,你可得帮爹想想办法啊!你弟弟才四个月大,你妹妹们还在上学,一家子都指望我这个大棚赚钱呢!
要是这大棚里的菜冻坏了,我们一家老小都得喝西北风!你可不能不管啊!”
葛青山看着岳父着急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他叹了口气:“爹,我不是不想管,可我真的没这个能力啊。”
马长河急忙说道:“你们公司不是能买到合格的棚膜吗?你现在是公司的组长,手里肯定有门路,你就利用你的关系,先帮爹买些棚膜呗!
趁着现在天还不算太冷,赶紧换上,还能赶上趟。”
葛青山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语气无奈却坚定:“爹,不是我不帮您,公司有规定,棚膜要优先供应给跟公司签了合作种植协议的种植户。
您没有跟公司签协议,我要是私自帮您买,违反了规定,不仅我要受处分,还会给公司添麻烦。这忙,我真的帮不了您。”
“那菜苗咋办?天越来越冷,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冻死吧!”马长河的声音都带了哭腔。
葛青山想了想:“要是晚上温度太低,就烧炭升温吧。”
“烧炭?那得花多少钱啊!”马长河猛地站起来,声音都变调了。
“再贵也得烧,总不能让苗儿冻死。”葛青山叮嘱道,“还有,一定要注意防火,别把棚膜点着了。另外,烧炭得配排烟管和一氧化碳报警器,不然容易中毒,还会伤菜苗。”
“木炭太贵了,烧木头行不行?”马长河问。
“爹,您咋糊涂了!”葛青山无奈地说,“去年二表哥不是说过吗?烧木头烟大,灰烬多,还容易产生一氧化碳,既污染棚里的空气,伤菜苗,还有安全隐患。
烧无烟煤热量比木头稳,但还是有烟气。只有烧无烟炭,燃烧充分,烟气少,热量也持久,对菜苗和人都安全。”
马长河垂着头,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来:“青山,我听你的,一会儿就去供销社买炭。但膜的事,你再帮爹想想辙,行不行?”
葛青山看着老丈人的样子,心里也不是滋味。毕竟是一家人,他没法不管。
沉默了一会儿,他点了点头:“我知道了,我会再帮您打听打听,看看除了公司以外,有没有其他购买合格棚膜的渠道。”
……
万安镇罐头厂。
前几日酸黄瓜罐头生产结束后,厂里组织了一次大扫除。
谢厂长带着一批人清扫厂区环境,李振国则带领另一组人清洗机器与生产线。
在外人看来,这般大规模清洁或许是厂子要停产的信号,但厂内工人都清楚,这不仅不是停产,反而是为生产新品种罐头做准备。
大扫除结束后,一部分员工轮休放假,另一部分员工留在厂里协助研发八宝粥罐头,钟玲玲便是留守员工之一——她的岗位是质检员。
此时,厂里已开启一条生产线,正试生产新研发的八宝粥罐头。钟玲玲扎着高马尾,胸前别着“质检员”的红牌,正盯着生产线末端的罐头盒。
不远处,王秀英穿着和工人一样的浅灰色制服,口罩拉到下巴处,正凑在配料桶前闻味道。
她手里攥着个小本子,上面记满了各种食材的配比,这是她琢磨了两个多月的八宝粥配方心得。
之前在家用小锅熬煮时得心应手,如今见到生产线批量生产的流程,才发现手工熬煮与机器生产的差异极大,这次也算开了眼界。
车间外的院子里,李振国已让人在厂区院里支起一口大锅,旁边还架了一张桌子。
王秀英出了生产车间,随即着手准备熬煮手工八宝粥,将提前泡好的红豆、红枣、莲子等食材依次放入锅中。
随着火候慢慢升腾,锅里的粥很快变得粘稠,香气渐渐弥漫开来。
关于王秀英的身份,谢厂长与李振国虽未在员工面前明说,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厂里员工大多是万安镇本地人,稍加打听便能猜到,这位“王顾问”正是李总的母亲。
正因如此,周围人对王秀英自然多了几分尊重。
下午四点,整个罐头厂都飘着八宝粥的香味,分不清是王秀英手工熬煮的,还是生产线批量生产的。就在这时,钟玲玲拎着一个塑料筐从车间走出来,筐里装着刚生产好的铁盒八宝粥罐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