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乾隆的大公主 (第1/2页)
朱轼看着站在雕花隔扇门处,背对着自己的弘历,不禁露出敬仰之色。
他听得出来,眼前的乾隆帝是不甘于现状,做守成之君的,有勤于发奋之心。
为此,朱轼也就开口回应说:“陛下只要能让自己所主张的礼最终得以实现,倒也不必在乎是通过谁来实现。”
“普遍苟安的官僚习气,促使他们主动依附鄂尔泰和张廷玉,而忘君臣大义;但陛下只要把握好平衡,不使其中一党占了上风,而彻底打败另一党,同时寻机培养更多自己人。”
“那将来,双方必因能争的位置越来越少,而先自己阵脚乱起来,自然也就不得不转而依附陛下。”
朱轼这么说后,弘历只微微一笑,回头看向这位老师。
“这也是朝中官僚们的聪明之处,知道只有依附鄂尔泰或张廷玉这俩元老,朕才不能严厉处置他们当中的任何人!”
“毕竟,严厉处置了鄂党的人,张党就会占上风;而严厉处置了张党的人,鄂党的人就会占上风。”
“朕要是聪明点的帝王,知道平衡朝廷,就得不偏不倚,不能对其中一党的任何人过严处置,自然也就谈不上连根拔除。”
“朕也会因此,陷入这维持平衡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不能维护皇纲国宪的尊严,不能为民伸张!”
“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弘历说到这里,就摇了摇头。
朱轼则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弘历。
“陛下明洞万里,不以能操平衡之术而沾沾自喜,乃臣亦也未曾料到也!”
“想来,百官也未曾料到。”
“而臣还是那句话,只要陛下愿意等下去,他们必会乱起来,苟安者必毁于苟安,如同急于求成者也必毁于急于求成一样。”
朱轼不疾不速地笑着回道。
弘历颔首:“先生进谏的是,朕有的是时间等,也不怕他们真能拉着朕沉沦下去,大清说是地大物博,但细究起来,能给人富贵安稳的机会也不多,越到底层越少!”
“可我大清人口又日益繁多,甚至远超前面诸朝,所以越到下面,越不能苟安,越没法不为一粒一食而争个头破血流;也越是要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谁要是想在大富大贵后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自然有的是人想把他从那富贵的位置上拉下来!”
“这天下唯有德者方能得富贵。”
“何谓有德,不利己也!”
弘历这么说后,朱轼表情逐渐凝重。
不过,弘历其实还没提将来西洋殖民者的威胁,以及东洋在西洋刺激后也崛起而意图侵吞这片土地的威胁,乃至北方罗刹国一直对这片沃土虎视眈眈的威胁。
朱轼只是越发意识到,自己这位学生是深谙这片土地的底层本质的。
在很早就信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这片土地上。
大多数底层百姓都是潜藏的鹰派。
而百姓暂时表现出的强大忍耐力,也不过是因为抢掠的收益暂时不如种田的收益而已。
因为,百姓占有的人均资源严重不足。
而占有大部分资源的上层统治者才会在骨子里愿意当一个鸽派,希望所有人都本分老实,斗争也能斗而不破,不掀桌子,留有余地,即便成为输家也要体面的认输。
结合两世为人的经验,弘历的确很了解这片土地的规则。
在看望朱轼回园后,弘历就回了九州清晏殿。
彼时,内务府总管傅鼐来奏:“江南新贡草莓已到府,请主子旨意发派。”
弘历听后想起自己与朱轼的对话来,也就在沉思一会儿后,就拿起一份奏折吩咐说:“除往常分派外,给朱师傅送一篓去。”
不过,弘历刚拿起一份奏折,却见是高斌的,不由得想起,高斌前日所奏安徽泗水受水灾而所幸有新挖泄洪河道及时泄洪使泗水受灾不严重的话,也就吩咐说:“给韶景轩也送一篓去。”
“嗻!”
韶景轩是庶妃高氏在圆明园中的住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