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乾隆痛骂朝臣,提出君子小人皆可用! (第1/2页)
“宣!”
良久,弘历吐出了这一个字。
同时,他将双手放在了膝盖上,眼眸抬向了殿外的出入贤良门方向。
出入贤良门是进大宫门、过御河后的圆明园第二道门。
而在出入贤良门内的朝房,就是专门给即将被宣见的大臣们用的。
弘历这话说后不久,出入贤良门方向,就有许多待宣见的大臣正往这里赶来,且不少都露恐慌之色。
而待这些大臣到了弘历面前行起大礼时,更是有人因为慌张和太急而倒在了地上,而不得不从地上爬起来,重新跪下请罪,十分狼狈。
弘历见此没好气地说:“成何体统!本来可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一个个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但凡勤于王事半分,何至于此!”
这些大臣们皆哑口无言,只低埋着头,连呼吸都不敢用力呼吸。
“起吧。”
不过,弘历责备归责备,还是没有打算为批评这些大臣而浪费太多时间,也就抬了抬手。
这些大学士和部院大臣也就在谢恩后起了身。
“你们举荐的奏折,朕都看了。”
“但朕看后,很愤怒!”
弘历这话一出,这些大学士和部院大臣皆心里一颤。
鄂尔泰和张廷玉等军机大臣也忍不住抬起了眼,看向了面容严肃的弘历。
弘历则沉着脸继续说道:“有的一口气举荐了十几个可任尚书督抚的,有的则只举荐一两个,简直是两个极端!”
“而举荐十几个的,甚至多有明显不适合任尚书或督抚的大臣,也在保举之列!”
“如马兰泰所保德宁可胜尚书之任,可这德龄,连朕都知道,他嗜酒如命,诸事糊涂!”
“从前,他就被太上皇训饬不胜巡抚之任,故转京授为护军统领武职,后因其本为文臣,才姑且用为工部侍郎。”
“此人用为侍郎,姑且还能容忍,如何用为尚书,让其担国家大事?!”
“再有,许政任布政使多年,颇能清楚,但自任副都御史后,不求无功,只求无过,颇为苟且,如何能转为侍郎?”
“朕算是明白,你们举荐十几个的,只恨不能趁机多荐举几个,以市德徇私,得一个好进贤良的美名,而不问什么优劣。”
“而只举荐一两个的,则是畏惧举荐者将来连累自己,故为明哲保身,只肯举荐一二个可以确定不会有何大过错的,且即便犯过错也不至于太牵连,同时又能应付交差了事。”
“当官如此敷衍塞责,而只为名为己一家一姓之安,像话吗?”
弘历沉声问着的同时,也睥睨向了这些大学士和部院大臣们。
这些大学士和部院大臣们皆如木头一般立在原地。
弘历一时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他开始由衷的感受到,这些大臣中的大部分,除了这个时候不知道该如何说才好外,大部分肯定是在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对抗自己这位要励精图治、宽严相济的帝王,同时表达自己只想躺平,享受盛世生活的苟安主张。
“主子圣明!”
鄂尔泰知道,这个时候是需要自己这些军机大臣来缓和君臣关系的时候,也就出列说了这么一句。
接着。
鄂尔泰就在弘历看向他时,奏道:“诸公确实大多要么过于老成世故,要么只为沽名钓誉,用心已不在实事上,只是要裁汰也不能立即裁汰,还是真得明确几个可堪拔擢大用的后辈为妥。”
“奴才斗胆保荐家翁迈柱、海望、杨名时、郝玉麟、张允随这五人。”
“用人不论君子小人,但求能济事,俱属可用,虽小人亦当惜之,教之。但不能济事,俱属无用,即善人亦当移之。”
“家翁迈柱素来大事不糊涂而敢于任事,可任尚书。”
“海望勤劳敬慎,办事实心,亦可任尚书。”
“杨名时学问通达、处事干练,虽曾因姑容下属、溺职亏空被降罪,但人才难得,仍可起复尚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