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毫无破绽的包拯 (第2/2页)
赵抃叹了口气,接着道:“刘沆岂是忍气吞声之辈?今年狄青狄枢密因御史弹劾罢官一事,他便借题发挥,向官家上奏,说什么‘御史私下结党,利用职权罢黜陛下的将相,削弱陛下爪牙,恐有不可测之阴谋’。这话的后半句,可真是戳中了官家当时的心事。”
“如此指控,分量极重啊。”陆北顾了然。
“正是。此等大帽子扣下来,我等岂能坐视?当时御史中丞张昪、侍御史范师道,与我一起,连上十七章奏疏辩驳,如今刘沆因诬告之事,已是罢相在即了。”
赵抃语气平静,并无得意之色,显然有些话他没往深里说。
那就是.代价呢?
宰相,终归是宰相,就算被弹劾下去,御史台也不可能毫发无损。
“那与范谏院的矛盾呢?”陆北顾继续问道。
“与范镇的不睦,缘由有二。”赵抃条理清晰地说,“其一,御史台与谏院同为言路,职能相近,这‘台谏之争’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天然就容易生出龃龉。其二嘛范师道和为师曾弹劾过范镇阿附前宰相陈执中。”
正所谓恨屋及乌,陈执中致仕后,人走茶凉,凡与其亲近者,难免被清算。
范镇确是陈执中与庞籍提拔起来的,他与王逵的境遇,从缘由上来讲并无二致。
“只不过范镇其人,品行为人还是相当不错的。”赵抃语气带着一丝公允,“或者说,能在言官位置上坐稳的人,品行都不会太差无论是出于本心还是为了立身,身为言官,首要便是自身无懈可击。”
这话没错。
不贪财货,慎交朋党,这都是为了免于被人扣上贪墨结党的帽子。
一旦沾上这等污名,作为言官的立身之本就荡然无存了,所言所行,皆会被视为收了钱财替人张目,或是为朋党私利发声,再无人信服。
而包拯,其实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包拯的弹劾之所以能无往而不利,就在于他真的做到了持身以正,别人找不到他任何把柄,完全就是毫无破绽。
毫无破绽到了什么程度呢?
好歹赵抃还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而包拯不仅不与人交往,不接收任何私人信件,甚至连亲戚都统统断绝往来,衣食住行比市井百姓还节俭。
在大宋的庙堂里,不乏有人弹劾包拯与文彦博、韩琦结为朋党,包拯是在替两人攻击他们庙堂中的敌人。
但是没用,因为没有任何证据。
平常包拯根本不跟文彦博和韩琦有任何公务之外的私人接触,甚至公务接触都在能避则避,实在避不开,那也是大门敞开,于众目睽睽之下对话。
君子论迹不论心,包拯的行为毫无疑问是清正君子所为,这个没什么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