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毫无破绽的包拯 (第1/2页)
眼看着事态几乎就要到了大宋江山危如累卵的地步,开封知府王素马上跑去禀告宰执们,而宰执们选择绕开了狄青和王德用这两个武人枢密使,把枢密副使王尧臣叫了过来闭门开会。
当时刘沆建议马上抓人,但文彦博比较冷静,他召集宰执们商议之后并没有马上抓人,而是进行了核查,发现这件事完全是诬告,虚惊一场。
于是宰相们再次商议后,写文书,将诬告之人当众处决,以震慑心怀不轨之徒。
而后,最有意思的环节来了。
仁宗清醒之后,刘沆偷偷对仁宗说,是文彦博要搞宫变不成才杀人灭口。
显然,刘沆利用了仁宗对于十余年前参与“庆历宫变”的四名士卒全部被杀没有留下任何口供的心理阴影,试图挑起仁宗对其他宰执的猜疑之心。
而嘉祐元年的这次诬告事件,怎么看,从头到尾都透着诡谲。
从事实上来讲,禁中士卒的军心,在仁宗病重的那段时间确实不稳,而作为官家耳目的皇城司几乎没有半点察觉,是真的察觉不到,还是已经失控了?
毕竟,史志聪任“内副都知”,作为内侍省的大宦官,直接管辖独立于三衙之外的皇城司的日常事务,而皇城司的职责就包括了宫门启闭、禁卫调度、宫禁安全及监察百官动向。
而史志聪怎么做的?
文彦博要求史志聪每日向中书省汇报仁宗病情,史志聪起初以“禁中事严密”为由拒绝,后来推脱不得,不单是汇报仁宗病情,干脆宫门下锁的决定权这种关键权力都一并交给宰执们了。
对于宰执们来讲,这当然是好事,免得有武人兵变,若是一旦仁宗驾崩,也可以马上控制禁中,迎赵宗实登基。
但醒了之后的仁宗怎么想?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极为扑朔迷离,仁宗已经起了罢相的心思。
还好枢密副使王尧臣当时心眼多,作为跟文彦博、韩琦、包拯的同届进士,他悄悄提醒文彦博让刘沆在文书上也签名,并且把原件保留了下来,文彦博这才得以洗脱罪名。
不过,经此一遭,文彦博和刘沆也算是彻底撕破脸皮了。
陆北顾点点头,恭敬道:“学生知道了。”
他略一沉吟,又问道:“那恩师在庙堂之上,可有不睦之人?学生初涉此地,定当格外小心谨慎,留意言行,免得无意间给恩师惹来麻烦。”
赵抃捋须,坦然道:“你是聪明人,为师也没什么好瞒你的。若论私仇,确是没有,但公怨么”
他顿了顿,说道:“倒是有两位,一位是刘沆,另一位则是知谏院的范镇。”
陆北顾的脸上露出探询之色:“哦?敢问恩师,这公怨因何而起?”
“皆因这御史台的职责所在。”赵抃解释道,“先说与刘沆的纠葛,根源在于他本人便与御史台势同水火。”
“这又是为何?”陆北顾追问。
“当年他主持温成皇后(张贵妃)丧仪,因行事不够检点,被天下人讽为‘刘弯’——市井间称卖棺材者为‘弯’,暗指其从中渔利。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御史台职责所在,自然群起弹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