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一家 (第1/2页)
李白立刻就想叩首谢恩,一看陛下制止的手势,只好停下。
但仍旧心潮澎湃,深深的俯身拱手。
“臣……李白,领旨!必不负陛下信重!臣这一双眼,这一支笔,从今往后,便为陛下而看,为大唐而书!”
殷灵毓颔首:“朕会为你配备一个精干的小团队,负责文书整理,行程安排与安全护卫,具体的地方发展规划,案件审理,自有专业官员接手。”
“卿,只需做李白。”
李白硬是眼泪都出来了。
他这一生,狂放不羁,笑傲王侯,潇洒豁达。
可内心深处,何尝不曾有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苦闷?何尝不曾有过才华满腹却不得其门而入的彷徨?
他曾以为翰林待诏已是知遇,最终却发现那不过是君王酒宴上一道助兴的雅致点缀而已。
而此刻,陛下没有让他去学着处理繁琐公文,没有让他去适应官场规则,更没有将他当作粉饰太平的,只需要写诗的弄臣。
她理解他,成全他,甚至……珍惜他。
她给了他最极致的信任,最广阔的平台,最自由的灵魂!
他可以永远属于他自己。
而他的身后,是陛下,是盛世大唐。
李白去找了杜甫。
杜甫已经托人把家里人护送来了长安,现如今定居在一座朝廷分下来的宅院里,每天忙的团团转,一边又要记录他所见的民生疾苦,整理起来交给陛下留存,一边又要在朝廷的支持下去改善这些问题,让百姓的脸上重新焕发笑颜。
但心中是高兴的。
府邸不算多宽敞,但胜在清静,也足够住下杜甫一家老小,临近西市,能听到些许市井的喧嚣,反而添了几分烟火气。
院门虚掩着,李白推门而入,只见杜甫穿着身厚实暖和的衣裳,正伏在院中石桌上,借着明亮的天光,对着面前的卷宗与稿纸,提笔疾书。
“子美!”
杜甫闻声抬头,见是李白,笑着放下笔起身相迎。
“太白兄!你怎么得空来了?快请坐!”
他一边招呼,一边手忙脚乱的想将石桌上的文稿收拾出块地方,又朝屋内喊道:“夫人,太白兄来了,烦请再沏壶热茶来。”
李白却浑不在意,一撩衣袍就在杜甫对面坐下,目光扫过那些写满字的纸张,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某地灾情,某处水利待修,某户抚恤发放情况等等,不由笑道:“子美如今可是大忙人了,案牍劳形,心系黎庶,真乃吾辈楷模!”
杨氏远远在屋内应了一声,很快便端着一壶新沏的茶和两个陶碗出来,对李白微笑着颔首致意:“李翰林。”
李白连忙还礼:“嫂夫人,叨扰了。”
杨氏放下茶壶便又回了屋内,继续哄着孩子午睡。
李白接过陶碗,也不嫌烫,呷了一口,长长舒了口气。
杜甫端起自己那碗,也喝了两口暖和了一下身子,道:“兄长就莫要取笑我了,陋室初定,无酒待客,只有清水一碗,兄长莫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