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41章 一拍即合

第241章 一拍即合

  第241章 一拍即合 (第2/2页)
  
  心里问候着蒋承应的祖宗十八代,崔国咬着牙:老阴比,你给我等着!
  
  一口气还没咽利索,兰泽安拧开保温杯,抿了一口。
  
  “除此外,在两处迭压遗址中心地带,还发现了焦炭……昨天下午,先在市博做的检测,怕有误差,又连夜送到省里。然后,水总工亲自带人检测,两份检测报告基本一致。”
  
  “所以初步可以断定,北午芹发现的焦煤样本,为唐末至五代时期……由此推测,河津于唐末五代时期就掌握了相对成熟的炼焦技术,并应用于烧造瓷器……”
  
  啥东西,焦煤?
  
  在座的大都是外行,但再是不懂,他们至少知道“发现唐代焦炭”是什么概念。
  
  更知道,在辖区内发现相关遗址意味着什么。
  
  一时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每张脸上都写满了不可思议。
  
  崔国阴着脸。
  
  他妈的,丢人丢大了。
  
  就刚才那一出,就刚说的那些话,如果传出去,能被市里笑话两年。
  
  但与之相比,丢人连个毛都算不上:河津古窑的勘察,原本应该是他负责,现在却是姓蒋的?
  
  这不比吃了屎还要让他难受?
  
  他咬了咬牙,努力的平复着心情:“市长,他们只用了一天……找出了三座窑炉和燃料?”
  
  “不止窑炉,还有瓷土堆、淘洗池、废品坑,等于瓷窑遗址的四大核心设施,哪个都不缺!剩下的,就是挖……”
  
  兰泽安点点头:“其实接完电话后,我也有点不敢置信,又专程打电话,向省文物局的任处长求证了一下。
  
  用他的话说,看那位林工考古,感觉他十多年的书白念了,二十多年的考古白干了:没有走访,没有调研,没有测绘,甚至连试勘都没有。
  
  他只是观察了一下地形,画了一张简图,让考古队按图钎探。然后,图上画的是什么,地底下就是什么……就好像那些遗址,是那位林工看亲眼看的建出来,又埋进了地里的一样……”
  
  稍一顿,兰泽安叹了一口气:“神乎其技!”
  
  脑子里“嗡”的一下,崔国脸上像是套了只袜子,又麻又木。
  
  第一次,那小孩找到老窑头遗址的时候,他还问过刘明(市博副馆长)。当时刘明就说过这么一句话:神乎其技,不可思议。
  
  说是那小孩就好像知道那儿就是窑炉,一钎子扎下去,就扎到了草木灰堆。
  
  自己当时还嗤之以鼻:真要那么神,之前就不会瞎逑转半个月,连根毛都没找到。
  
  运气罢了。
  
  所以,会上蒋承应说要亲自去请那个小孩的时候,崔国就觉得挺搞笑:蒋市长,你与其靠碰运气,还不如去算卦?
  
  但现在呢?
  
  再回想一下,这么大的功绩,难道不是自己硬生生的推出去的?
  
  崔国恨不得给自己两耳光。
  
  浑浑噩噩,恍恍惚惚,一个半小时的会,崔国一个字都没记住。
  
  他满脑子都是四个字: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好不容易捱到散会,崔国连会议室都没出,当场给任新波打电话。
  
  一遍没接,第二遍还没接,第三遍的时候,任新波挂断,发来了一条短信:崔市长,局长在开会。
  
  崔国心中一动,编缉了一条发了过去:任处长,是什么会?
  
  任新波:北午芹唐代瓷窑遗址发掘研讨会。
  
  崔国:不是已经找到了核心遗址吗,还研讨什么,直接挖不就行了?
  
  任新波:这次可不是什么小窑,说挖就能挖。厅领导的意思是,先商量一下,实在不行,就往上打报告,让国家文物局支援一下……
  
  往上打报告,这遗址的级别得有多高?
  
  再想想当初表决时,自己那句“保留意见”,崔国眼前一黑,耳朵里像是炸了雷,轰轰轰的响。
  
  ……
  
  上午在厅里开完,中午没顾上休息,厅领导直奔河津。
  
  会议安排在市政府大楼,人很多,规格也很高:河津两级领导。市里除蒋承应,市委这边还委派了秘书长参会。
  
  省文物局更多,来了一位副局长,之下科技处、文管处(文物管理)、遗管处(文化遗产管理)、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文化遗产规划研究院、文化遗产勘测与保护研究院……等等等等部门的负责人全来了。
  
  还有工业厅,文化厅,以及特意被请来的水即生。
  
  不是白发苍苍,就是两鬓斑白,任新波今年四十有五,在里面都算是年轻的。
  
  所以,夹在中间的王齐志和林思成格外的显眼。同时,也是最引人瞩目的。
  
  其中有近半,不,可能有一大半,之前都和崔市长一样的想法:YC市的是怎么想的,放着自己人不用,非要从外省上请个毛头小孩?
  
  更想不通的是,省里,就文物、文化、工业这几个部门,竟然一致赞同。
  
  山西这么大,难道没人了?
  
  后来才知道,这件事情是水总工一力促成。但即便如此,当时许多人依旧半信半疑。
  
  直到昨天,以及今天早上。
  
  就像林思成和王齐志还没来,水总工直言不讳的那几句: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也别一天,给你们一周,哦不……半个月,你们行不行?
  
  没人说话。
  
  半个月行不行,这个先不论,就说林思成的这种方法:不调研,不走访,甚至连勘察计划,连地埋测绘图都没有?
  
  来了就步行踏查了一圈,而且用的是最为古老的方法:看山,看水,看地势?
  
  没用任何高科技,没用电阻,没用地磁,转了一圈后就画方位图,然后就钎探。
  
  就这个简陋到不能再简陋,近似于开玩笑、走过场一样的方式和程序,他们别说会,听都没听过。
  
  结果呢?
  
  前后画了三张图,林思成说原料区在哪,原料区就在哪。他说哪儿是窑炉,窑炉就在哪儿。
  
  而最让人想不通的就是这一点:既然连国内都是首次发现,那这一座窑,就等于是举世间的第一座,对吧?
  
  那林思成怎么知道,这座窑外部长什么样,内部又是什么样的构造?
  
  甚至于,分毫不差?
  
  真的,不止任新波一个人这么想:和林思成一对比,就感觉十几年的书读到了狗肚子里。干了二十多年的考古,一直在混日子?
  
  感慨间,会议有条不紊。
  
  不管是局长,还是蒋市长,对林思成都很客气……不,说准确点,应该是尊重。
  
  每一个议题,两位都会征询一下林思成的意见。林思成一般不发表意见,但只要开口,基本全部采纳。
  
  林思成建议: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肯定要向上级部门报备,但山西的考古勘探水平处全国第一梯队,以文物局考古院为主,各相关单位协助,发掘北午芹遗址完全足够。
  
  同时,省文物局文遗院、规划院可以与西大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开创院所一体的新模式。
  
  更可以联合山西大学人文学院和历史学院,尝试多学科深度交叉研究。
  
  说人话:不管是发掘还是研究,咱们自己的力量就够用,没必要请外援。不然光是一个主导权,就能吵到天昏暗地。
  
  如果非要请,也要请自己人,比如西大。
  
  当时林思成说到这儿的时候,不是没人想过:西大是陕西的西大,怎么就和山西成自己人了?
  
  旁边的同事一解释,他才明白:一天就找到三座窑,领导的脑袋又没被驴踢肿,后续勘查当然还是以“西大文物修复中心运城分中心”为主。
  
  以此为钮带,西大当然算自己人。
  
  关键的是,西大是学术教育机构,不涉及地域和政治因素,哪怕把整个文博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全部请过来帮忙,也不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而且后面还有更绝的,即林思成提的院所一体新模式以及多学科深度交叉研究:即整合了资源,加强了研究力量,更为院校教育、人才培养、选拔提供了新方向。
  
  说直白点:山西重点大学不少,但考古与文博却是空白。所以相对而言,文博学术教育研究及人才培养水平,要稍微差点儿。
  
  完全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实现高校联合,全员互聘,乃至资源共享。
  
  不需要多,三到五年,理科不敢说,但在山大建设文科全科的考古学本科专业没丁点儿的问题。
  
  看,这样以来,考古的人有了,研究的人也有了,探方、刮面(技术含量低)的人是不是也有了?
  
  但这只是其次,关键的是:这事真要成了,不管是西大还是山大,影响力当即就能跃升一个台阶。
  
  当时林思成说完后,局长和几位领导的眼睛当即就亮了。
  
  王齐志更是佩服的想鼓掌。
  
  西大来不来?
  
  有可能涉及到“探源中华文明工业基因,改写全球技术史”的重大发现,主要负责人还是自家学校的学生,傻子才不来。
  
  山大愿不愿意合作?
  
  最多几年,就能新建一门学科,而且是国内排名第二的重点院校指导,脑子有病才不合作。
  
  这叫什么?
  
  一拍即合。
  
  王齐志佩服的是:林思成不但能想到,还能做的到。
  
  看,何志刚前天担心的那个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