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清妖 > 第43章 不是欠钱,是存款!

第43章 不是欠钱,是存款!

  第43章 不是欠钱,是存款! (第1/2页)
  
  新来的暂署藩台大人以黄马褂起誓,更将自己的前程压上,何况还能先拿一半粮款,粮商们把账一算,得出的结果就算藩台大人翻脸不认账,他们最多承担初次运粮款的一半风险。
  
  但要是藩台大人言而有信,那对粮商而言不仅将获得巨大利益,还能与这位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轻藩台大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于他们今后生意拓展同样也是有大利的。
  
  让粮商们没想到的是,赵大人还给他们一个政治上的优惠待遇,即往灾区运粮达到一定数额,即可向朝廷为他们请“顶戴”。
  
  如三十万石可上报请六品顶戴,五十万石则请五品顶戴,运粮过百万石则请一品顶戴。
  
  “一品顶戴?!”
  
  州衙大堂惊呼一片。
  
  目前为止商人获得朝廷特赐一品顶戴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前扬州总商江春,此人生前获封正一品光禄大夫。
  
  其次是同为盐商的黄至筠、张锦文等人获赐二品顶戴。
  
  国初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从民籍转内务府籍的那些晋商后人,大多也有二三品顶戴。
  
  “顶戴”原是官员帽子上的装饰品,给商人赐“顶戴”乃是一种荣誉象征,如同赵安前世的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十大杰出青年之类的称号。
  
  有了这个称号,虽然事实上没有实权,却能享受朝廷和地方礼遇,品级高的还有直接上书皇帝的权力,且有很大的贸易特权。
  
  这种做法也是清朝独创,即所谓“皇商”。
  
  民间称“红顶商人”。
  
  赵安印象中晚清的胡雪岩、盛宣怀,还有张裕葡萄酒的创始人张弼士都是一二品顶戴,而在这些人之前有名的晋商、盐商获得清廷赐予顶戴的也大有人在。
  
  打顺治开始,无论是灾情还是军情,商人士绅只要踊跃向官府捐输的都可以获得顶戴回报,六品以下居多。
  
  赵安给出的却是六品以上顶戴,且不是让粮商捐输,而是让他们踊跃向灾区运粮,且安徽以高价从他们手中购粮。
  
  就是只要你们粮商把粮食给我运进来,钱我给你们赚,待遇我也给你们争取!
  
  另外,表现特别优秀者可动用藩台权力向朝廷保荐当事人的子侄入国子监就读,若有功名的可直接任命为州县属官。
  
  当然,这个州县属官级别就较低了,因为布政使能够直接任命的州县属员为六品以下,超过六品的必须要巡抚联名保荐。
  
  条件赵安开出来了,且是很实在也非常诱人的价码,就看粮商们动不动心。
  
  在他能力范围之内的肯定给办,顶戴他也真给报请,批不批就是老太爷的事了。
  
  老太爷实在不批,赵安也只能以安徽名义授予他们杰出贡献奖了。
  
  给粮商们一柱香时间集体商量,一柱香时间到后赵安再次前来大堂,得到的结果是粮商们一致认同赵大人的方案,并表示从即日起开足马力往灾区运粮。
  
  同样的方案赵安拟了个具体章程命快马发安庆藩台衙门,命藩司相关人员照章程召集粮商予以办理。
  
  即根据安徽地形和灾情实情,赵安将安庆、徽州作为一个点,滁州这里也作为一个点,两个点同时发力往灾区运粮。
  
  双管齐下,而不是先前安徽方面只专注于从安庆省会往各地调粮的“常规操作”。
  
  那样效率太慢。
  
  滁州对接事项完全交给知州严昆,外地运来的粮食经滁州向泗州、凤阳、颍州、宿州等灾区输送,其余灾区则由安庆方面负责输送。
  
  各地如何协调、如何配合,如何赈济等相关事宜,赵安也事无具细的草拟了一份条例,命人抄写立即快马发出。
  
  措词极其严厉,有不遵条例办者就地革职,有重大渎职者则报请有司法办。
  
  同时命粮道衙门派人前往各地督察赈灾粮发放情况。
  
  目前监察这一块,赵安只能倚重自己“老单位”的员工们。
  
  粮食系统这一块,他肯定是要抽调大批人员充斥责安徽官场的。
  
  厅长得道,所有人都要跟着飞升。
  
  贪污浪费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在“度”以内,赵安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要超过了“度”,就别怪他这个新官上任的豆腐青天拿几颗脑袋立威了。
  
  但这个粮食解决方案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粮商们是以六两一石的价格向藩台衙门直接出售粮食,这意味如果粮商运来十万石粮,则藩库就要给他们先结算一半粮款约三十万两银子。
  
  若运一百万石,则首批款就要结算三百万两。
  
  安徽是穷省,藩库每年岁入地丁银加漕粮实物合计260万两,芜湖关税每年40万两,盐税杂税每年约50万两,加起来安徽一省每年入库税银350万两左右。
  
  这350万两银子过往每年只留两成于地方,其余八成都要上交朝廷,也就是安徽藩库每年实际只有70万两左右银子供地方使用。
  
  现在就算安徽受灾严重,朝廷不再从安徽提取赋税,可安徽岁入最大来源就是地丁银,灾情这么严重,安徽今年的地丁银能收三分之一就了不得了。
  
  这账怎么算,赵安这个暂署藩台大人能动用的藩库现银也就一百万两左右,就算户部让江苏、江西二省支援安徽二百多万两,整个藩库能动用的救灾金也就三百多万两。
  
  安徽受灾面积超三分之二,受灾百姓超千万人,大多数地区今年都是绝收的,算下来朝廷要往灾区投放的赈灾粮至少得五百万石才能坚持到明年复耕。
  
  五百万石粮都按六两一石结算,那就是三千万两银子!
  
  这都赶得上国库一大半收入了。
  
  安徽有这个钱结算么?
  
  按往年粮价一两二钱计也就六七百万两,这银子肯定是没问题的,最多拖个一两年。
  
  三千万两拖到什么时候?
  
  朝廷又是否同意赵安这么做?
  
  万一朝廷不同意,户部不肯兜底,钱从哪来?
  
  这个问题不是知州严昆提出来的,而是之前在税课司当过小会计的刘小楼提出来的,其小心翼翼嘀咕道:“大人总不会是想把粮商手中的粮食先骗过来吧?”
  
  赵安轻笑一声:“怎么,我看着像是骗子,又或是欠债不还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