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让晋王监国?这不是胡闹吗! (第2/2页)
薛国观轻咳一声,继续说道:
“诸位,既然圣旨已下,且其中关节太子殿下必有深虑,想必此议亦已得陛下首肯。”
“我等身为臣子当以竭力辅佐为要,依本阁看晋王殿下年幼,监国期间,一应具体政务,仍需我内阁与六部同心协力,谨慎处置,务必使京畿安稳,天下太平。”
“至于其他.便依旨意行事吧。”
他这番话,既点明了圣意难违的现实,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务实方向:
加强内阁和部院的实际运作,确保晋王监国更多是象征意义。
其他几人听罢,虽神色各异,但最终都默然点了点头。
范景文也叹了口气:
“也罢,只要不酿成国本之争,使兄弟失和,便依薛阁老所言。”
“况且.”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
“陛下与太子若真能一同南巡,历时数月,我等办事倒也少了许多掣肘。”
这话虽有些大不敬,却道出了几分实情。
没有皇帝和太子在京中时刻关注,内阁处理政务的自主权确实会大上许多,效率也可能更高。
几位阁臣想到此处,甚至隐隐对南巡生出几分期待来。
就这样,这份关乎帝国未来数月权力安排的圣旨,在内阁层面算是勉强通过了。
接下来只需司礼监按程序盖上皇帝宝玺,便可明发天下。
不过阁臣们都清楚,南巡之事绝非旦夕可成,圣旨中也明确提到了时间,也就是来年开春。
而眼下还是腊月,天寒地冻,运河冰封,陆路亦艰难,至少要等到明年三月以后冰雪消融,春回大地,方可启程。
除此之外,还有几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必须在此之前完成。
首要一件,便是年关将至,宫中要举行一系列繁复的庆典仪式,祭祀天地祖宗,君臣共贺新春。
更重要的是崇祯皇帝的万寿圣节也恰在正月期间,作为人子和人臣,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皇帝在旅途中仓促过寿,此乃礼法所系,不可轻忽。
而最最重要,也是最耗心力的一件大事,便是定于明年二月举行的癸未科会试!
这是三年一度的抡才大典,是国家选拔栋梁之材的根本制度,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任何军事行动或财政改革。
在士大夫心中,甚至更为重要。
因此无论皇帝有何等重要的行程计划,都必须为科举让路。
只有等会试、殿试全部圆满结束,新科进士们金榜题名,跨马游街之后,朝廷上下才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南巡事宜上。
巧合的是今日内阁值房内,几位阁臣聚集商议的核心议题,正是关于明年会试的各项筹备工作,尤其是最为关键也最引人注目的主考官的人选!
明代开国之初,科举考官人数并不固定,视需要而定。
但到了中后期,制度日趋完善,会试主考官通常设正、副各一员,例由内阁大学士或吏、礼二部尚书、侍郎等地位清要、学问渊博的官员担任。
能被选为主考官,对于任何一位文臣而言,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巨大的实际利益所在。
这利益并非指俸禄的增加,而是源于古代官场中极其重要的座主与门生关系网络。
一旦被任命为主考官,所有通过本次会试的进士,便都成了他的“门生”,而主考官则是他们的“座主”。
这种关系在古代被视为一种仅次于君臣、父子的重要伦理纽带,而且终身有效,且得到官场的普遍认可。
门生们会将座主视为仕途上的引路人和靠山,而座主则通过遍布朝野的门生,构建起一个强大无比的政治同盟。
无论是在日常政务中相互呼应,还是在政治风波中同气连枝,这张由“师生”关系编织成的大网都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万历朝权倾一时的首辅张居正,其改革能推行下去,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多次担任考官所积累的庞大门生群体的支持。
此外担任主考官本身,就是对其学术地位、道德文章的最高肯定,能极大地提升个人声望和话语权。
正因为如此巨大的诱惑,在座的几位阁臣尽管表面上依旧保持着文人雅士的矜持,但内心深处谁不对这“癸未科主考官”的位置抱有期望?
只是按照惯例,最终人选需由皇帝钦定,内阁通常只是推荐数名人选供皇帝参考。
当然,作为位极人臣的内阁大学士,他们也可以私下上疏,委婉地表达愿意为国家选拔人才尽力的意愿。
在某些情况下,皇帝也会酌情考虑。
但这种做法终究有些“毛遂自荐”的意味,显得过于急切,有失大臣体面,若非特殊情况或有十足把握,一般人是绝不会轻易尝试的。
至少在座的几人是拉不下这个脸面的。
然而,就在众人一边商议着考务细节,一边各自思量,气氛微妙之际,一直沉默不语的首辅薛国观却突然清了清嗓子。
他的声音比平日略显低沉,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诸位,今日商议科考大事,老夫心中亦是感慨万千,正好有件关乎老夫自身前程的事,想趁此机会,先行告知诸位同僚。”
几位阁臣闻言,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薛国观。
值房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连炭火盆的声音都似乎小了下去。
大家都预感到,薛国观要说的绝非寻常小事。
只见薛国观缓缓捋了捋花白的胡须,脸上露出一丝疲惫而又释然的笑容缓缓说道:
“不瞒诸位,老夫自觉年事已高,近来常感精力不济,处理政务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批阅奏章时不过一两个时辰,便觉目眩头晕,难以持续,自思尸位素餐已久,于国于己,皆非长久之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惊愕的脸庞继续道:
“故而老夫已决意,待到来年三月,科考大典圆满落幕,开海一事也顺利完成之后,便向陛下上表,恳请骸骨,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什么?”
“首辅大人,此事万万不可!”
“阁老,朝廷正值用人之际,您怎能轻言离去?”
值房内顿时响起一片劝阻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