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致知格物最为难 (第2/2页)
梁肃哭笑不得,但听到刘淮所言,也不由得对手中书本好奇起来,手中翻动不停。
且说,如今儒学虽然没有走入如同明清时的死胡同,却也算是越走越窄。
程朱理学最后发展成那种模样,虽说有各式各样的原因,但朱熹所奠定的基础也算是重要因素。
当格物从唯物转到唯心时,许多成果就必然会成为空中楼阁。
而在如今,自从朱熹通过医学找到正确的方法论之后,格物学终于有了长足的发展,朱熹所著的《格物论》也在刘淮的支持下,传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无论宋金都有人研读。
当然,作为官方支持的学说,格物学还是在汉军之中最先获得了广泛接受。
除了升官发财的需求之外,那些儒者也不是傻子,他们本身研读的经典并不支持在学术上更进一步,改变也就成了自然。
可反过来说,格物学的学者有许多人是在刘淮麾下任职,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跟着刘淮打天下之人。
除了朱熹之外,张孝祥、陈亮、石琚、何伯求、辛弃疾等人都算是格物学的拥趸,政权的高歌猛进也带动着他们地位水涨船高,结果就是整个格物学接受范围越来越大。
如此多的聪明人日夜不停的研究,还有刘淮这个穿越者明里暗里提点,那些自然科学自然就是无从遁形了。
《格物报》也是供不应求,此时已经是三日一刊,但许多大儒依旧表示,想要寻自己感兴趣的成果还得寻找之前的报纸,十分不方便,希望科学院能够出面总结一番。
而这本书就是朱熹等人的第一轮成果,将有关力学的知识汇总到一起,以作刊印。
梁肃翻看着书本,渐渐沉入其中,直到半晌之后方才感叹:“科学院的聪明人太多了,就这本书刊发出去,万物之理也算是能披露一二了。大郎君觉得这本书怎样?”
刘淮哂笑:“其余不论,首先这个书名我就要改一下。”
梁肃连忙翻到书册首页:“《格力》,这名字不错啊,格物致知的格,力学的力,一看就是个正经名字。”
刘淮翻了个白眼,心想这名字跟个员工手册一样,哪里好了。
但他也没有明说,也没法明说,只是换了种说法:“这书写出来,不是要给高门大户作藏书的,而是面向所有人,哪里能如此文绉绉的?如今纸张与印刷术都已经得到改良,再惜字如金就不像话了。”
说着,刘淮在纸上笔走龙蛇几个大字:“书名就是这个,《力学初论》。”
“除此之外呢,朱夫子他们还犯了个大错误,那就是没有调整定理的前后顺序,就比如党怀英发现的浮力定理,明显就得在后面排着。
读者如果连力究竟是什么都不能理解,又如何能理解浮力?
而且,其中实验论述也太少了,更加不够深入浅出,百姓也难以复现……”
“唉,等会儿我写一份意见稿,梁先生你亲自帮我整理一下。”
刘淮颇有大儒风范的一挥笔墨,就笑嘻嘻的又在梁肃身上加了一份重担。
梁肃脸色有些发苦,却也明白了这件事的重要性,只能应诺下来。
“这本书完成之后,朱夫子大概也要成为朱子了。”梁肃有些感叹,也有些羡慕,看着放在案几上的一大摞文书,长叹说道:“如今倒是理解了为何有人放弃高官显爵去求道了,我又何尝不想放弃俗务,去随朱夫子寻求天地至理呢?”
刘淮吓了一跳,连忙上前将梁肃摁在椅子上,仿佛生怕自家参谋长跑了:“梁先生,你可不能走啊!你要成了闲云野鹤,我也就该忙到升天了。”
梁肃立即变得有些哭笑不得,却顺势说起了正题:“大郎君,如今新朝初立,国号自然是大汉,但是还有些事情,也只有大郎君能定了。”
“都是什么,捡最重要的说。”
“第一,宗庙该立何人?第二,年号该用哪个?”
“宗庙自然是祭祀太祖高皇帝,光武帝,昭烈帝三人,然后则是我父魏公了。”
“至于年号,我已经想好了,就用‘洪武’,也算是了却我一桩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