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东西两地的死亡 (第1/2页)
当太平道率众起义的消息传到长安后,皇帝王莽自然怒不可遏。
他连发多道旨意,要求调集军队去平定这场叛乱。
“前汉的宗亲官员造反也就算了!”
“怎么这些黎庶也跟着造反?”
“他们怎么就不能多忍耐一下呢!”
长安的公卿们感受着皇帝的怒火,于私下交流道:
“新朝刚刚建立,他们就迫不及待的跳起来做恶,真是不吉利!”
“还不是因为皇帝做的有过失!”有人饮了两杯酒,嘴巴便有些不受控制,“汉家天子,可没有像当今这位那样行事的。”
回想起元成哀平这几位帝王,不论其心中如何想法,反正他们在位时间实际表现起来,是以“宽仁柔和”治国的。
而宽仁柔和细述起来,无非是放纵臣下、任其行事、少有约束。
哪里像王莽这样,什么都想管,什么都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
“中原民情汹汹,无法抑制;西域那边,还同匈奴、乌孙有了矛盾,更贬斥隋秦的使者……这执政真是不知所谓!”
在听说东方更换了皇帝后,诸夏统治的广大范围内,认可“中央天子”地位的势力纷纷派使者过来,前来恭贺朝见,以示归化臣服。
结果匈奴那边,
因为仪式感过重的王莽给其单于改称为“孝单于”,从而一怒进攻起了新朝的边疆——
然后,
没能抵御住匈奴入侵的王莽便转手将“孝单于”派来长安学习并当质子的王子给斩首了。
哼,
打不过你爹,
还不能拿你这个“孙子”撒气吗?!
至于乌孙,
其使者携带礼物跨越西域而来,已然表示出了足够的诚意,结果王莽却觉得乌孙国的共治君主,两位大小昆弥中,大昆弥同匈奴友善而不亲近自己,便有意抬举小昆弥这边的使者,让他坐在大昆弥使者的上位。
负责礼仪的官员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大昆弥是乌孙的君主,小昆弥是他的臣子,哪有臣子之使坐在君主之使上面的呢?”
“陛下推崇周礼,自然要严格尊重周礼的规定,哪能知礼而违礼呢?”
“这样做,不仅让蛮夷不再服从天朝,还会损害陛下的威望!”
王莽不听,还怒气冲冲的下令,送礼官去见了周公。
礼礼礼,
狗脚礼!
王莽现在最恨别人跟自己讲“礼”!
知不知道,
这是他的禁脔!
只有王莽能用礼去指责别人,烘托自己,别人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而且“周礼”,
是王莽得到汉室禅让的主要原因,
被人于朝堂上如此指责,岂不是在动摇他的法理?
怀抱着未熄的怒气,
当秦隋的使者来到长安,恭贺新天子时,
王莽便拿腔作调,将不满发泄在了这两个遥远的同胞之国身上。
秦,
是汉室建立前,统治东方的国家,与汉室,与继承了汉室的新朝,自然存在着法理上的深刻仇恨。
而隋国,
若非宣帝时派人远征,帮助其击败国中的月氏人,维护了诸夏的神圣,想来是要沉沦下去,用夷变夏的。
在法理上,汉室堪称新夏之地的救主,而王莽通过和平演变,得到了汉室的禅让,自然也能理直气壮的鄙夷兴于新夏的隋国。
更重要的是,
这两个国家都距离中原遥远,
王莽都不用像拉拢乌孙那样去拉拢他们,如此得罪起来,也不必多加思索。
而他的态度,也使得秦隋的使者极为愤怒。
隋国作为“诸夏天子”的臣属,其使不能多说什么,
但秦国却是可以想骂就骂,骂得响亮的——
实际上,
这次秦使过来,是有向中原低头臣服之意的。
西秦的藩镇、蛮夷作乱,一直不能得到扼制,即便有庄武帝力挽狂澜,于动荡中维护住了部分地区的稳定,让嬴秦还能像“射中王肩”前的周天子那样,号令一些诸侯藩镇,留存颜面。
但富饶的两河平原失控,被乱臣占据,这着实让秦国失血过重。
通过海路进行商贸,获得利润的能力,也随着秦国迁都玉壁城,以及罗马海军的骚扰拦截,从而迎来极大的下滑。
于是现任秦帝通过多次朝会商议后,最终有了向中原求援的想法。
“如果能让国家安定下来,恢复旧日荣光的话,朕什么都会做的!”
在送别使者的路上,年轻的皇帝这样对他说道。
使者当即落下热泪,感受到了君主的牺牲和隐忍,也知道秦汉相争了这么多年,终于要迎来一个结果。
奈何到了长安,
还没等使者开口表达请求,王莽的一通王八拳,就打得秦使热血沸腾,不仅在朝堂上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还在落脚的使馆中,用秦腔怒斥新天子的无礼。
住在隔壁的隋使听不太懂那些“歘”啊“怂”啊“瓜皮”的……但光听语气,也能知道秦使骂的很脏。
所以最后的结果,
便是震怒的王莽将秦使,连带无辜的隋使,一同赶出了长安。
原本,
王莽是想杀了他们的,但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何况秦隋这种同胞之国的使者?
大臣们苦苦劝谏,才让使者们得以存活。
这也让臣子对已经做了好几年皇帝的王莽,生出了更多的怨气。
先前的改革一天一个样,而且大多流于形式也就罢了,
现在连外交都搞成这样,让国家面临内忧外患……
“他哪有当皇帝的能力?”
“还不如将江山还给刘氏呢!”
话到最后,那酒醉之人嘟囔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当即吓得不少人脸色惊慌起来。
他们连忙关闭了门窗,并左右观望,确定没有其他人听到后,才低声交流道:
“今天的事,不要外传。”
当今皇帝并非君子圣贤,他总有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仇恨刻薄,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若刚刚的话得闻“寡人之耳”,在座诸位只怕都要被迫畅享自己的三族了。
“饮酒误事,还是快些回家吧!”
其他人也纷纷说道,随后便起身离去,步调颇为慌乱。
宫里的王莽对此丝毫不知,仍旧陪伴在姑母王政君身边,等待着对方死亡的到来。
王政君已经老的说不出话了,身体也枯萎的像一株晒瘪了的麦秆,蜷缩在柔软的被褥之间,眼睛无法睁开。
但她知道王莽就在自己身边,嘴唇颤抖着,仍然企图咒骂他。
王莽只面带微笑的俯瞰着她。
掌握权力多年后,他的情绪越来越外放。
要知道,
在他母亲渠氏去世之时,王莽都没有笑得这样开心过。
“到了冥土中,一定要告诉汉室先帝,让他们知道我的功绩。”
王莽笑得愈发肆意,带着些过度的自信,以及不愿意相信事实的扭曲。
他仍觉得自己能够做个圣人,将新朝建设的比汉朝还要强大富饶。
汉皇敢随便杀单于的儿子吗?
汉皇敢那样折辱秦隋的使者吗?
他们不行的!
只有他王莽可以!
哪怕秦隋使者走的时候并不高兴,
哪怕地方上的太平道起义日益加剧,
但王莽只当这是些许风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