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华娱:从怪兽电影开始 > 第623章 剧本通过

第623章 剧本通过

  第623章 剧本通过 (第1/2页)
  
  洛杉矶伯班克,《碟中谍4》Studios
  
  好莱坞的规矩,每个电影项目都会注册一个专用的工作室,这样方便结算,如果电影项目出了什么问题,也更容易撇清关系。
  
  叮咚,叮咚~
  
  门铃声响起,助手安娜走过去打开门,门外是联邦快递的投递员。
  
  “您好,女士,迪拜来的包裹~”
  
  安娜签收,投递员离开,安娜重新关上门。
  
  “是剧本到了吗?”屋内传来阿汤哥的声音。
  
  “是的,克鲁斯先生。”
  
  “太好了,放在我桌上,我马上过去,对了,安娜,再给我来杯水好吗~”
  
  “好的,先生。”
  
  汤姆克鲁斯正在健身,听到是剧本送过来后他停下动作,拿起手边的毛巾擦了擦汗,来到办公桌前。
  
  桌子正中间,放着装有剧本的牛皮纸袋,阿汤哥拿起,指尖却感受到超出预期的重量。
  
  原本以为只是常规厚度的拍摄剧本,入手却像抱着半块实心砖。
  
  拉着绕线转了两圈,翻开封口,第一页白色标题页印着醒目的“MISSION: IMPOSSIBLE– GHOST PROTOCOL”。
  
  将剧本抽出,这才发现,原来氛围两部分,一部分是常规剧本,另一部分则是手绘分镜稿。
  
  汤姆克鲁斯来到沙发旁坐下,开始细细研读。
  
  故事是好莱坞经典的三幕式结构:
  
  第一幕:危机爆发(俄罗斯篇)
  
  通过越狱-重组团队-潜入克里姆林宫的三连击,快速建立“不可能任务”的基调。
  
  接着用失败作为叙事动力,克里姆林宫任务的失败(密码文件被抢、红场爆炸)导致IMF被解散、团队被通缉,更通过“体验式植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反派亨德里克斯的威胁——他能截获通讯、嫁祸特工,甚至预判 IMF的行动路线。
  
  第二幕:全球追击(迪拜篇)
  
  迪拜塔的攀爬戏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垂直战场的隐喻。张辰将伊森的每一步攀爬与团队的实时支援,如班吉破解门禁、简制造干扰等交织,形成多线蒙太奇。
  
  在《007》里最亮眼的高科技装备,在《碟中谍4》却被设置为笑料,这种反常规的操作很容易成为这部电影的记忆点。
  
  第三幕:终极对决(印度篇)
  
  时间倒计时的嵌套,卫星密码获取的 5分钟,核弹发射前的 3分钟,伊森与亨德里克斯肉搏的 1分钟,这种时间嵌套让观众始终处于肾上腺素飙升的状态,而班吉修复服务器的支线则提供了短暂的喘息空间。
  
  整体来看故事并不复杂,但悬念迭起,汤姆克鲁斯闭着眼在脑海中幻想剧本里的情节,只是幻想都觉得很带感。
  
  这时他才想起还有分镜稿,翻开分镜稿,铅笔勾勒的人物动作线条锐利如刀锋,蓝色马克笔标注的镜头角度旁还有着各种说明,用小字标注着光线参数和演员走位提示。
  
  “有点意思~”
  
  他低头查看,不自觉的被分镜图上的内容所吸引。
  
  那是迪拜塔的剖面图——图纸上用红色箭头标出的攀爬路线,不仅标注了从 123层到 138层的精确楼层,还在每个转折点旁画了小小的示意图:
  
  哪里是玻璃幕墙的承重节点,哪里需要提前安装隐形安全扣,甚至连阳光在不同时段的照射角度都用虚线标注出来,避免演员面部出现过强阴影。
  
  阿汤哥眼中露出一抹惊讶,这么细?
  
  好莱坞推崇工业化流程,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但也不那么绝对。
  
  《碟中谍》第一部拍摄的时候,甚至连完整的剧本都没有。
  
  第二部的时候,吴白鸽也很喜欢现场加戏,直到第三部的时候,才稍微正规了那么一些。
  
  可与眼前的分镜相比,又逊色不少。
  
  张辰的分镜做的非常细致,27个关键镜头的时间轴更是细致到极致:
  
  “镜头 12:手部抓握特写(2.3秒)”
  
  “镜头 15:俯瞰城市全景(1.8秒)”
  
  还旁边还特别标注着“此处切换需配合心跳声效渐强”。
  
  继续往下翻,到了沙尘暴追击段落时,他干脆坐直了身体,指尖沿着分镜里的动线慢慢移动:
  
  黄沙漫天的废弃市场被分成了三重层次:
  
  近景是伊森亨特沾满沙尘的袖口特写;
  
  中景是他在货摊间穿梭的侧身剪影;
  
  远景则是滚滚沙尘吞噬街道的壮阔画面。
  
  每个爆破点都用橙色虚线框标出,旁边用红色小字写着“摄影机位距爆破点 15米,采用高速快门 1/1000s”。
  
  甚至连风沙掠过演员面部的特写都做了三种方案:
  
  “方案 A:侧光突出沙尘颗粒”;
  
  “方案 B:逆光勾勒面部轮廓”;
  
  “方案 C:柔光削弱风沙刺眼感”,便利贴上还补充了“可根据当日实际风沙强度调整”。
  
  随着分镜稿的翻阅,一幕幕画面在张辰脑海中呈现,这可比自己刚才的凭空幻想要具体的多。
  
  看到这里,阿汤哥已经惊为天人,张辰怎么可能将分镜细致到这种程度的,他没看勘景,怎么可能做到的?
  
  随即,他像是想到了什么,赶忙看向走廊方向:“安娜,投递员说剧本是从哪寄过来的?”
  
  “迪拜。”安娜这时候正好送水过来。
  
  “难怪,难怪~”
  
  看来张辰是亲自跑去迪拜勘景了,他就说嘛,不现场勘景怎么可能做出分镜剧本的。
  
  “看来这次,我们真的能拍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了。”
  
  接过安娜递来的水杯,阿汤哥一口饮尽。
  
  想了想,他又摸出手机,找到张辰的号码。
  
  电话接通,阿汤哥语气里都多了几分轻快:“张,你的分镜剧本我收到了,非常棒,尤其是迪拜塔的那段,是我见过最好的分镜稿~”
  
  “哈哈,你满意就好,不枉我专门跑一趟~”
  
  “你在哪?迪拜?”
  
  “是的,迪拜塔还在装修,我表明了身份,找了迪拜旅游局,他们才带着我进去参观的,不然你以为那些数据我怎么来的?”
  
  “你可真是个敬业的家伙~”
  
  “和你这么个敬业的家伙合作,我不敬业不行啊~”
  
  “哈哈~”
  
  “好了,伙计,我得登机了,等我回到洛杉矶再详聊,对了,剧本我也一并寄给了华纳和派拉蒙,不过你手里的是手绘的原始版本,一定要保存好,回去后我要收回的~”
  
  “哈哈,不可能,这是我的珍藏了~”
  
  玩笑中,阿汤哥挂断了电话,心里对张辰大为满意,同时又想起一个人——大卫·埃里森。
  
  在半年前的选角会议上,就是大卫·埃里森向他们强烈推荐了张辰,这个富二代别看是个纨绔,但还挺有眼光的。
  
  当时他指着《飓风营救》告诉所有人,这人就是当今最好的动作片导演,《碟中谍4》我们应该找他执导。
  
  像《碟中谍》这样的大IP,一般不会选择大导演,因为很容易造成成本暴涨。
  
  不管是派拉蒙还是阿汤哥当时想的都是从刚冒头的导演中挖掘,至于怎么确认对方的能力,很简单,看他以往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叙事节奏和镜头把控能力就好了。
  
  这两点没问题,这个人就大概率是合格的。
  
  本来张辰并不在备选名单中,但大卫·埃里森强烈推荐,他们就拉片式的分析了《飓风营救》,然后张辰就进入了他们的备选名单。
  
  这家伙对叙事节奏和镜头的把控实在是太强了,这是在场所有人的共识。
  
  《飓风营救》全片几乎没有废镜头,尤其是那个两分半的长镜头,好莱坞在这方面比他强的屈指可数。
  
  节奏方面也很优秀,媒体对《飓风营救》的评价是全程无尿点。
  
  大卫·埃里森说的没错,这个人真的非常合适,唯一不合适的是价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