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瓦学弟和麻袋 (第2/2页)
江弦扫一眼,放下手上筷子,“这会儿京城天气还热,不过再过几天就立秋了,也不知道大伙儿都置备过冬衣服了没有,我看都挺糙的,尤其是小刚,穿件儿秋衣就扛着过冬了.”
“哈哈哈。”听着江弦的话,众人都笑。
朱虹则是把带子打开,露出里面的衣服,临近坐的几个眼睛立马都飞过去。
“啥啊?”
“羊毛衫。”
朱虹道:“雪莲牌羊绒衫,特地上友谊商店买的,摸摸这料子,尼可松那会儿来了身上披的就是这一件儿。”
“雪莲牌羊绒衫”这算是京城生产的时髦商品。
话说解放前,中国并没有自己的羊绒衫厂,只有生产羊绒原料供应给国外的羊绒衫厂。
随着轻工业水平的发展,到了60年代初,京城建起全国第一家羊绒衫厂,很快设计出一套风格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的雪莲牌羊绒衫,款式美观大方、花色文静淡雅、质地轻薄柔软、穿着温暖舒适,成为国际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商品。
哪怕在友谊商店,雪莲牌羊绒衫也是各国友人的抢购品,不管什么时候到货,总是一抢而空。
当时,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新格过来访问,繁忙的会谈中间,特意嘱咐随行的人员去买了几件。
“都自己看尺码试试吧,不知道合不合你们的身。”江弦道。
这下儿给海马的人乐坏了,都赶紧过去扒拉上,有几个不害臊的,当即脱了上身衣服,贴身穿上,一个劲儿的摸着料子。
“舒服!”姜文乐呵呵的。
“有多舒服?”梁左挠着下巴问一句。
“.就跟、就跟.就跟天鹅绒似得!”姜文忽然想到这么个喻体。
发完衣服,这显然还没结束,朱虹那儿就跟进货似得,还有好个几个大包呢。
一包包打开,惊呼声一片。
有吃的,好时巧克力.
有抽的,万宝路香烟.
有戴的,瑞士手表
还有奶酪、黄油、洋酒.总之,都是些国内市场上基本见不着的进口货色。
这会儿呢,就这么摆在“海马”的人面前,一分钱不要。
全发!
给余华这一帮人都乐疯了。
这都友谊商店淘来的,那地方,哪怕有钱都买不着东西。
海岩也看的有些吃惊。
吃惊的同时,浑身难受。
就说在场这些人,江弦、朱虹这是发东西的,王硕、冯晓刚、梁左、余华这是领东西的。
他呢?他是看的。
目睹这种和自己毫无关联的事情,羡慕吧,有点儿掉份,不羡慕吧,又显得自己特装,哎呦,反正这时候就特尴尬。
海岩不禁想到,当初“海马”刚成立的时候,也朝他抛出了橄榄枝,只是那时候的他没有兴趣。
要是那时候真的进了“海马”.
海岩思绪飘摇,嗯,至少现在这些东西自己能领上一份,零零总总的,加一块儿也值个好几千了,关键这东西平时还难买到。
正想着,海岩听到一句朴实无华的“卧槽。”
顺着声音,他看到不知什么时候消失的江弦,不知道从哪儿拎着一大麻袋出来了,然后特豪横的把麻袋往地上一丢,袋口敞开,露出里面的钱。
虽然面额不等,但这确确实实是钞票,而且一眼扫过去,基本没有小的面额。
足足一麻袋钱,这场景已经足够让人心潮澎湃了,然而更让人激动的是江弦接下来说的话。
“《编辑部的故事》写的不错,在座的都有功劳,这钱算是奖金,我就不按数给了,一人抓一把,抓多少算多少,互相监督。”
“.”
整间包厢仿佛所有人不约而同的同时倒吸了一口凉气。
麻袋发钱!
继而每个人的脸上都出现一种神采飞扬的亢奋之色。
王硕“啪”的一拍大腿,“头儿,士为知己者死,我愿意为你去死!”
冯晓刚牙花呲出来了,“这得有多少钱啊?这也太多了!”
余华咯咯咯的笑,“不多说了,来‘海马’真是我这辈子做最正确的事儿!”
冯骥才哗啦一下站起来,一米九的大个儿,往起撸着袖子,跃跃欲试,“老江,那我可不客气了!”
海岩看着这一幕,那就更难受了,这种发钱的场面,他这辈子头一次看见啊。
抓多少拿多少。
这简直不拿钱当钱啊!
他看着这一幕,真想站起来怒吼一声,我们社会主义不允许你这么玩!
下半句是,你们那别玩,让我玩。
在海岩眼巴巴的见证下,热热闹闹一场抓钱游戏很快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毫无疑问,最能抓的就是冯骥才,个儿高胳膊也长,一抱就是一大把,最后一点,小两万多块。
游戏归游戏,其他人江弦也不亏待,抓的少的,都给再补贴一些,这么一来,到手的至少也是两万,谁也没什么话说,看着江弦心里只剩“忠诚”俩字儿。
能不“忠诚”么?
全中国除了“海马”,还有哪个单位这么发钱啊?!
尤其是余华,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老家那个曾经令自己无比艳羡的文化馆工作。
此刻,只想为他效忠的“海马影视创作中心”肝脑涂地了!
而对于余华而言,江弦送上的福利还不止是其他人领到的这些,前段时间他被江弦叫过去,被询问了下愿不愿意去北大和鲁迅文学院联合创办的写作班进修。
余华说这哪有不愿意的事儿?
我做梦都想上大学!
于是当即答应下来,在江弦的推荐下,很快进入到下一批次写作班成员的招纳名单。
而此刻的写作班,一篇本届写作班成员的毕业作品可以说是惊动了整座鲁迅文学院。
《小王子》!
不能说是惊世之作,因为这部的内涵是爱与温馨。
但它确确实实惊到了鲁迅文学院的全部专家和老师!
此刻,被誉为新中国儿童文学奠基人之一的作家金近,刚刚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