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公安表彰...” (第2/2页)
四联理发店上海四家理发名店的联合,这也是京城首屈一指的高端美发场所。
嗯,后世男人理个发大概也就25块钱一个脑袋。
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四联理发店提供的洗发、剪发以及吹风服务就是咱们常说的一套“洗剪吹”,费用就已达到了25元!
“我要有钱了。”一旁的梁左抽着烟,“我顿顿上前门吃肯德基去。”
嗯,咱们肯德基风靡全球,前不久,这阵风也刮到了京城。
前门开设了国内第一家肯德基餐厅,这也是国内第一家西式快餐连锁餐厅。
价格还是不太便宜的。
一个“上校精选鸡柳汉堡”八块五,一个香脆鸡腿堡10块钱。
鸡块儿的话6.5元一块儿,两块儿就13元,菜单最多可点15块鸡块儿,但是要多了也不打折,15块儿还是97.5元。
其他的话,薯条大份6.5元,可乐、美年达、七喜这些饮料4元一杯,鸡翅、圣代、玉米棒这些也都在6.5元这个价格。
东西每天都是一个价儿。
没有疯狂星期四!
总之,相对于几十年后,价格倒是也没涨多少。
而梁左之所以知道的这么清楚,不是因为他吃过,他没吃过,但是看过肯德基的“点膳单”。
要知道,这家肯德基现在是非常流行的旅游观光地,还是非常潮流的结婚场所。
没错,在肯德基结婚!
这属实是这个年代的一大特色。
“我要有钱了”
听梁左说肯德基听得嘴都犯馋,冯晓刚也幻想起来,嘀嘀咕咕,“我要有钱了,我就找一堆儿妞儿,找那些个女明星,天天给咱们哥几个跳舞看。”
“哎呦,真俗。”
王硕忍不住吐槽,“瞧你这点儿追求?”
“就是。”
梁左也忍不住加入批判,“你没看过跳舞啊?”
“嘿嘿。”冯晓刚呲呲牙花子没说话。
江弦那边儿呢,孙寅贵的钱总归是没收下,推脱半天,最后要了孙寅贵这一袋子特产,给《编辑部的故事》剧组发下去了。
而这也不是“海马”的人第一次领发的福利了。
随着《编辑部的故事》一集一集陆续播出,上门来感谢的企业越来越多。
这年头,拍电视剧的人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最难的不是找演员、写剧本,而是筹资。
哪怕电视艺术中心这样的国家单位,也只有一部分上面的拨款,除了这笔钱之外,用于拍摄的大部分费用,都需要到社会上四处筹资。
不过他们筹资,找的都是餐馆和一些做服装生意的小个体户。
还从没有人像江弦这样,直接找上企业。
在电视剧中植入广告这办法,更是堪称大开脑洞,在国内电视剧行业首开先例。
显然,他手底下这帮编剧不是吃素的,那叫一个负责,编台词、编情节,还编的非常合情合理,让甲方看的那叫一个满意。
然后广告在电视上一播出,发挥的效果就更让人惊喜。
随着《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到现在,“带的货”基本上都火了!
可以说,这部剧现在就是老百姓们的消费潮流,吃啥、用啥、穿啥.简单,跟李冬宝和戈玲学!
他们使唤啥,咱也使唤啥。
像百龙矿泉壶,这只是这段时间上门企业的一个缩影。
来拜访的企业快给“海马”门槛儿都踏平了。
除了感谢的,更多的是来“送钱”的。
都知道《编辑部的故事》是边拍边播,甭管还剩几集,能让自家产品在电视剧里露个脸就行!
对此,江弦也不是来者不拒。
赞助多,但咱也不能吃相太难看。
塞一俩广告到剧情里,剧情上方便圆,观众们也回味儿不过来。
但要是处处塞满广告。
那不是自毁长城么?
谁能看下去这种剧?
所以把广告筛下去一堆,亲手拒绝掉了拢共有小几百万的赞助。
江弦也心痛。
但是他明白,这是没办法的事儿,拍电视剧是个长久的计划,“海马”也是个长久运营的地方,总不能捞这么一把就撤。
《编辑部的故事》最后不多不少,拍摄24集,刚好是央视和江弦谈好花钱买断的集数,没亏,也不用再多补钱。
而随着《编辑部的故事》第24集大结局在电视上的播出,社会上对这部剧的反馈也达到了一个极夸张的程度。
嗯,播大结局的当天,wu汉有个区正好停电,《编辑部的故事》第24集看不着了,当天晚上,市领导的电话都被群众打爆了。
另外,电视播送结束以后,基于电视剧播出造成的“万人空巷”现象,公安bu特地做了个统计,发现《编辑部的故事》的播出,社会犯罪率都下降了。
为此,公安bu专门举行了一次庆功会,把《编辑部的故事》全剧组,也就是“海马影视创作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请去进行了表彰。
这么一来,“海马”算是“扬名天下”了。
再有就是,这年头不知怎么的,忽然一夜之间就流行起了一件儿无领无袖的白色T恤。
这件儿白色T恤与一般的T恤有一点点不同,就是这些T恤上写着一些口号。
倒也不是什么政治口号,也不严肃,就是些反叛的、调侃的、消解崇高的发泄型口号。
大伙儿管这个叫文化衫。
几乎是一夜之间,几乎走到哪儿人身上都是白花花的文化衫。
而随着《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一时间文化衫上的口号,都成了电视剧里的名句: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裸体一旦成为艺术,便是最圣洁的。道德一旦沦为虚伪,便是最下流的。”
“饿了吧,没精神头,吃饱了吧,更打不起精神来。”
“翻身是让你自个儿站起来,不是骑到人家身上。”
“哥啊,这人生的路,怎么就这么难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