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一文不值的《平凡的世界》 (第2/2页)
贝托鲁奇的速度很快。
也是因为他身份特殊,各部门对他大开绿灯。
要人给人,要渠道给渠道。
不出一星期的时间,他就给江弦找齐了这三个人。
在三人的帮助下,江弦凭借着脑海里对《末代皇帝》残留的印象,赶在《平凡的世界》研讨会举办前的这天,他整理出一份剧本的提纲,送到贝托鲁奇的手中。
贝托鲁奇看完以后吃了一惊。
电影主要被江弦分为了三个片段。
第一个片段就是溥仪当皇帝的时候,从天真无邪中,培养起绝对的权力和皇帝意识。
第二段,溥仪成为了花花公子,没了皇权,但是还有钱。
第三段,就是溥仪被抓以后接受改造。
仅仅从江弦布置的三段结构上,贝托鲁奇就能看出江弦具有深厚的电影功力和剧本编排能力。
结构好,手法硬,少瑕疵。
这份剧本的提纲,几乎可以用作供新人编剧学习的范本!
贝托鲁奇不得不承认。
江弦这个编剧的确有两把刷子。
之前因为江弦挑战他导演的权威,贝托鲁奇心里还有点小小的不舒服。
但看完这个剧本以后,贝托鲁奇便觉得为一个优秀的剧本做出一些割舍,也是值得的。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部剧本的优劣,可关乎到一部电影的成败,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事情。
“非常好,就按照这个提纲来写,尽快写出来。”贝托鲁奇催促道。
早一天定下剧本,他就能早一天开机。
江弦嘴上答应下来,不过第二天并没留在建国饭店,而是前往朝内大街166号的人文社,参加《花城》给路遥举办的《平凡的世界》研讨会。
今天这个研讨会,办在人文社的一间会议室。
江弦看了眼座谈会的专家名单。
《花城》这次可真是为路遥下了大力气。
出席座谈会的评论家阵容可以用“豪华”两个字来概括。
这次《平凡的世界》座谈会,主要由中作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以及京城多所高校,还有一些陕西专程赴京的评论家这几方面组成。
至于评论家阵容,有鲍昌、谢永旺、朱寨、陈丹晨、缪俊杰、何西来、顾骧、刘锡诚、冯立三、何镇邦、张韧、雷达、蔡葵、曾镇南、李炳银、晓蓉、白烨、朱晖、王富仁、王愚、李星、陈学超、刘建军、蒙万夫、李健民、白描、李国平
这个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名单,外行可能并不了解。
但如果有心查阅一下这些专家的学术水平,就能知道这些专家的分量。
完全可以说,这就是这个年代最顶级的评论家团队。
这个名单,几乎囊括了当下中国最权威也最优秀的文学评论家。
可以说《花城》对《平凡的世界》足够重视。
也可以说,路遥以及主办单位《花城》都对《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有极大信心。
毕竟,文人或者说艺术家都有一种向往,就是能在京城办展览或者开研讨会。
京城毕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专家评论家艺术家云集,在这里受到肯定,就代表在国内获得了最高评价。
当然,是必须在对作品有了十足把握之后,才会决定在京城开研讨会,否则弄个灰头土脸,就得不偿失了。
“江弦,你来了。”
江弦一到场,《花城》的苏晨便凑了上来。
很多人的目光也随他看了过来。
如果说在场的这些专家灿若繁星,那江弦可真就是一轮皓月了。
谁不认识江弦啊?
如今文学界的大明星!
“今天来的人可真不少啊。”
“快坐快坐。”
苏晨带着江弦在一个极靠前的座位上落座,这也代表着他们主办方对江弦身份的看重。
坐在江弦身旁的,是《延河》的主编白描,江弦正想和他搭几句话,结果听到身后有人窃窃私语。
“怎么会写出这种作品。”
“是啊,有失水准、有失水准。”
研讨会并不墨迹,人员到齐以后很快开始。
《花城》的副主编谢望新,以及《评论》的主编王愚主持了这场研讨会。
作为作者,路遥先是谈了谈自己创作这篇的初衷,然后便像个小学生一样,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像小学生一样毕恭毕敬地接受中国文学评论界考官严苛的审视。
“哪位先说说?”
谢望新看了看四周,评论家们互相推脱了两句,最后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神色严肃的评论家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率先发言:
“那就让我先说说吧。”
“路遥同志这部《平凡的世界》,恕我直言”
“实在难以达到优秀长篇的标准。”
这么一句话,立刻惹得路遥以及主办方全都吸了一口凉气。
然而更难听的还在后面。
“故事节奏拖沓得让人难以忍受,就像是一辆老旧的牛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爬行,半天都挪不了几步。”
“全书这么多字,情节却进展缓慢,我如果是读者,很容易就会在这冗长的叙述中失去耐心”
这位评论家抒发完自己的观点,空气顿时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似乎每一丝空气都被凝重的氛围所凝滞。
谢望新勉强的笑笑,“感谢何西来同志的批评,咱们畅所欲言嘛,还有哪位有什么想说的观点?”
谢望新原本指望的是,有人能带来不同的观点,对何西来进行反驳。
没想到另一位头发花白的评论家站起来,紧接着批评道:
“我也赞同老何的说法,从叙事结构来看,整部作品显得毫无新意,完全是传统写法的刻板延续,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部《平凡的世界》就显得太平凡了,在思想深度上明显不足!”
紧随其后,又是一位位评论家站起。
甚至有人愤慨的表示:
“我真不敢相信,这部《平凡的世界》竟然出自《人生》作者之手。”
在发表作品前举办研讨,会往往是为了给作品造势,虽然不跟后世似得,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但一般也都会说些好听的,这也是文学界的老惯例。
可任谁都没想到,今天这场《平凡的世界》研讨会,竟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专家们不仅没有给予很高评价,甚至认为《平凡的世界》艺术价值较低。
一句句话如同秋风扫落叶,将《平凡的世界》贬得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