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过山峰事件 (第1/2页)
两位掌门人行将入狱,五位总裁正接受司法调查,数十位副总裁、副社长等高管被纳入协查范围,全球柴油乘用车业务急剧萎缩,若干部门和团队迎来大规模调整,汽车产业长期依赖的供应体系遭遇信任冲击,行业合规标准面临全面的重构。
起初,人们只以为这是过山峰对三菱的一场做空……
最后,大家惊愕的发现这是汽车产业出现的系统性危机。
七月份的最后一天,高田公司仍在坠落,日本产业继续零星出现的造假苗头与它的惨烈相比便显得没有什么存在感。
过山峰没有新的动静,也没有新的重磅企业敢于再出面自首——许多人都相信不是没有,只是畏惧高田剖腹的惨状。
现在自首可能就真的需要大无畏精神了。
只是一周时间,日本商界和产业界就掀起了针对工匠精神和日本制造的大反思,已经被欧美媒体命名为“死亡气囊”的高田造假出现了远超意料的舆论热浪。
像之前还为企业造假开脱的村尾信尚也不敢在这种形势下鼓吹挫败论。
过山峰似乎沉寂了。
但如此席卷全球的做空又让人觉得它可能随时会再出现。
美国业界赞之为“空头之王”,日本媒体恨之为“空売り魔王”,欧洲组建跨国联合调查团队,坚持要揪出幕后黑手。
如此汽车产业所引发的动荡注定是今年的年度新闻,除了更多的内幕挖掘,许多权威媒体在一件事情上也犯了难,应该如何来称呼这次的黑天鹅事件?
如果是大众、雷诺等车企的柴油排放问题,那可以说是“排放门”,如果是BBA联手的垄断市场行径,那可以说是“垄断门”,如果是日本供应链的系统性造假,那可以说是“材料门”。
偏偏,这是一场从欧到日,从车企到上游的连续性事件,那就不太好简单的体现了。
最终,还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彭博社的一致称呼让全球大部分媒体都同意了对于这次产业黑天鹅的命名。
由过山峰做空而撕开序幕,惧过山峰持续行动而连锁曝光,忧过山峰隐而不发而仓促整改,恨过山峰藏于暗处而焦虑不安,故把这场横跨欧亚又席卷全球汽车产业的危机称之为“过山峰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当媒体津津有味的回顾过山峰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和作用时,哈佛商学院还公开对过山峰发出了邀请,期望它的创始人或成员莅临波士顿交流。
院长尼汀·诺里亚公开承诺,会严格保密对方的身份,愿意进行秘密的会见。
这种来自哈佛商学院的声音让不少人都充满了期待,认为这种听起来更学术的交流或许能让过山峰现身,但连续数天都没有丝毫动静。
无独有偶,仿佛是受到启发,华尔街的多家对冲基金也发出对过山峰的喊话,愿意与之进行在法律范畴内的商业合作。
更有偶的是,法国AMF追查过山峰的副组长卡洛斯瞧见这样的情况,郑重在推特上发起邀请:我们邀请过山峰的全体成员来巴黎接受我们的调查,我们会给他们每人准备一杯热咖啡。
既没回应哈佛,也没有搭理对冲基金,更不可能去巴黎自投罗网,过山峰这次大抵是真的沉寂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