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章 全族伏诛 (第2/2页)
当初推行方田均税法时,赵孝骞便预料到天下的豪强地主必然会疯狂反扑,触碰到利益的地主们不会甘心数代积攒拱手让给朝廷。
他们一定会用各种法子来阻挠抗拒朝廷的新政,会在大宋各地掀起各种反抗行动。
这些赵孝骞都想到了,也做好了准备。
只是他没想到豪强地主们的反抗动作激烈到这个程度,居然连同归于尽的招数都敢使出来。
地主们舍得一身剐,赵孝骞舍得吗?
他当然也舍得,而且,他也坚信最后被剐的一定不是自己。
新政已经推行到这个程度了,赵孝骞根本没有退让妥协的余地,而他也根本不打算对豪强地主妥协。
韩林彦这个家族,正好拿来开刀,用来震慑天下的豪强地主,向天下人传递大宋皇帝的决心。
提起朱笔,赵孝骞在奏疏上批阅了一行字。
“韩林彦及族人明正典刑,可南京城外行斩,九族尽诛,勿复奏也。”
赵孝骞登基以来,第一次下旨诛九族。
这一家人必须要杀,公开地杀,明正典刑地杀,杀给南京的豪强地主们看,也给天下的百姓看。
不说韩家勾结官员乡绅侵占土地的事实,单只说韩林彦收买指使刺客,对大宋皇帝行刺,这条罪就足够整个韩家死一百次了。
赵孝骞沉思片刻,又取来一张纸,给郑朝宗写下了一道旨意。
韩家伏诛后,南京留守府须加速推行方田均税法,借诛杀韩家之余威,尽速清查辖下田亩,丈量各地田亩的官员差役下到乡村,由禁军护送跟随,地主但有反抗阻挠者,皆拿问治罪。
旨意下达后,赵孝骞背靠在椅子上,发出长长的叹息声。
《道德经》上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究的是火候和手段,而不是大开大合的激进套路。
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但做起来实在太难了。
尤其是对国家的变法改革,打破旧规则,建立新规则,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就连皇帝都要从鬼门关前转一圈,付出这样的代价,无非是为了延续国祚,让天下的百姓吃饱穿暖,江山皇权永固。
赵孝骞登基以来,基本没有空闲享乐,大半年了,就连后宫也没有宠幸过新的女子,如今的生活除了地位不一样以外,其他的都维持在当年还是楚王世子的水平。
他不知道自己在后世史书上会留下怎样的名声,当他坐到了这个位置上,手中的权力已到了巅峰,基本已无人能制约他的权力了,唯一能制约他的东西,名叫“良心”。
对天下人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良心之外,心底里还有一个东西,名叫“野心”。
皇帝若没有野心,这个皇帝必然很失败,说是“守成之君”已经算是很委婉了,直白点说,就是没出息。
赵孝骞的野心不小,比历代大宋帝王的野心都大,对统一的渴望,对开疆拓土的渴望,对东半球话事人名号的渴望……
这种野心,或许是历代大宋帝王想都不敢想的。
韩家的事解决了,他们从这个世界被抹去,解决得可谓十分彻底。
赵孝骞伸了个懒腰,浑然忘了刚才亲笔写下诛九族的旨意,他的心情很轻松。
“老郑,咱换个便服,出宫走走。”赵孝骞突然招呼道。
郑春和小碎步进殿,一脸的为难。
前些日官家才在汴京大街上被刺,今日官家又要出宫,真是一点教训都没吸取吗?
赵孝骞却轻松一笑:“担心啥?敢刺杀朕的只是极少数,难不成朕昏庸到这个程度,天下人人得而诛之?”
郑春和急忙惶恐地连道不敢,迟疑半晌后,还是转身安排禁军班直去了。
半个时辰后,赵孝骞一身便服,走出福宁殿。
刚走出殿门,转过回廊,竟赫然见到薛梅云怯生生地站在廊柱下,小心翼翼地垂头盈盈行礼,不敢抬眼看他。
赵孝骞颇为意外:“你为何在此?”
今日薛梅云穿着一身得体的宫裙,开春时节天气仍有些寒冷,她的肩上还披了一件棉花制成的短披风,雪白的棉花露在外面,毛茸茸的颇有几分俏丽的味道。
再看薛梅云的容貌,今日的她显然也是化了淡妆的,黛眉轻描,胭脂薄施,衬映着她原本雪白的肌肤,显得愈发绝色倾城,光彩照人。
赵孝骞眼中情不自禁闪过一抹惊艳,那是纯粹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于是赵孝骞忍不住扭头四顾,然后好奇地问道:“今日你为何没唱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