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一章 加封边帅 (第2/2页)
这人情得还。
沉吟半晌,赵孝骞缓缓道:“子厚先生,政事堂拟一道封赏旨意,加封章楶为资政殿大学士,同知枢密院事,赐‘朔方县侯’,仍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州府。”
章惇不由震惊地看着赵孝骞。
这道封赏旨意可谓是皇恩浩荡,章惇都没想到,官家对这位同宗的西北边帅如此看重,不仅赐勋封爵,就连枢密院也给他挂了官衔。
纵观登基之后,赵孝骞对群臣的封赏,其中很大比例都是封赏武将,而且不吝赐爵,种建中,宗泽,折可适等将领,皆被封了爵位,如今又轮到章楶,仍然赐爵。
由此可见,官家即位后,对武将甚为看重,武夫将士的地位肉眼可见地提高了许多,大宋的朝堂已渐渐减弱了重文轻武的习气。
尽管封的是同宗兄弟,章惇还是感激地躬身长揖:“臣代同宗族兄章楶,叩谢官家天恩。”
赵孝骞摆手:“不必谢朕,这是章帅应得的,章帅戍守西北国门,常年餐风露宿,皆是一片报国之心,朕不能寒了章帅和西北将士的心。”
“后勤方面,政事堂不妨酌情安排,对大宋各地的戍边驻军多给些福利,粮食和肉类尽量增补一些,兵饷也不可拖欠,同时各地的厢军也应酌情多增补粮草甲胄兵器等。”
“厢军的战力虽说差了一点,终归是大宋的国防力量,也莫寒了他们的心。”
章惇苦笑道:“官家一句话,国库可就多了不小的压力……”
“慢慢来,开源节流,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咱们不妨定个三年五年的计划,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必须完成的短期目标,如此君臣的压力都不会太重。”
“京官下放的事,政事堂处理得怎样了?”赵孝骞接着问道。
章惇神情闪过一丝复杂,平静地道:“元祐党官员打算借此事对新党开战,他们纷纷主动上疏,要求参与下放,估摸要对地方上落实新政的事作文章。”
赵孝骞却敏锐地道:“你只说元祐党,新党呢?他们难道没有别的心思?”
章惇露出难堪之色,低声道:“新党官员……心思大多与元祐党一致,都存了打击政敌的意思。”
赵孝骞淡淡地道:“那么就不必考虑那些主张上疏要求参与的人,政事堂和吏部从在京官员里挑选,此次下放的百名官员,以多年来的吏部考评和德行为优先。”
“朕要的是敢作敢为敢说的正直官员,将民间的新政落实情况实实在在地上奏,而不是拿这件事当作对付政敌的武器,新党旧党皆如是。”
章惇浑身一凛,他听出来了,赵孝骞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是在敲打他和新党。
毕竟如今朝堂的格局上,新党阵营是占优势,赵孝骞这是警告他不要拿官员下放一事作文章,行打击政敌之举,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臣谨遵官家旨意。”章惇垂头道。
赵孝骞语气不觉重了许多,道:“官员下放,关乎社稷兴衰,君臣对待此事宜当谨慎躬行,朕的皇城司会有密探眼线盯着这些下放的官员,若发现官员在民间有不法事,当即严惩治罪。”
说着赵孝骞唇角一勾,淡淡地道:“也该让满朝文武知道,在大宋当官儿其实没有那么轻松,他们也该有点压力了,不然真以为当了官儿便一生富贵,无忧无虑了么?呵呵,天真了。”
章惇感受到赵孝骞此刻的锋芒毕露,想想当初在面对哲宗先帝时,章惇甚至有底气跟赵煦当面争吵,互生闷气。
可如今这位新即位的天子气场实在太强了,在他面前,章惇根本不敢有丝毫反抗顶撞之心。
“臣……定谨遵官家旨意,将此事办妥。”章惇老实地道。
一朝天子一朝臣,章惇在赵煦面前是一个模样,在赵孝骞面前又是另一个模样,历经三朝的老狐狸,这点适应能力还是有的。
正事说完,赵孝骞扭头看了看殿外的天色,叹了口气,道:“说好的不蹭饭的,你磨磨蹭蹭混到现在,不还是打算蹭饭么……”
章惇顿时轻松地笑了,毫不客气地道:“如此,臣便多谢官家赐宴之恩了。”
赵孝骞一怔,上下打量着他:“子厚先生还真是……一点都不跟朕见外啊。”
章惇笑吟吟地道:“臣的官职做到今日的地步,有个最大的优点便是脸皮厚,顺杆子往上爬的事儿没少干。”
赵孝骞摸了摸下巴,喃喃道:“如此说来,朕能当上皇帝,恐怕脸皮比你更厚……”
“宫里节约开支,想蹭饭必须自己掏钱,子厚先生多少贡献一点吧。不然这顿饭被你白蹭到了,朕晚上会睡不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