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马兰开花二十一 (第1/2页)
预报和实际感受不符。
“气象局误报”,“气象局又不准了”的声音不绝于耳。
气象局也冤枉啊,卫星云图上明明就是这样的,入境的时候测的也是一样。
但它偏偏入境之后就降下来了。
也不是偏偏。
就是因为边境线那里画的那道屏障。
谁也没想到,一条没有中断的,完整的两千两百公里长,平均宽度两公里,总面积超过四千五百平方公里的草原。
竟然能产生如此明显的效果。
之前也没这样的技术,能一把全给种满了,中间不留空。
就像科幻片里的防护罩。
把入境的风沙挡在了外面。
即便进来,也降下来一个档次,域外天魔变小妖。
真就像第一次阿拉善盟扬沙时候报道的。
这条草原,是一座天然屏障,一面草盾。
沿着国境线划下的绿色长城……
气象局可不能受这“冤枉”。
每次极端天气过后,都要跑出来把原因讲上一遍。
当地新闻媒体也特别关注天气的事情,同样连篇累牍的报道。
并附上了有可能会遭受到的损失,基础设施破坏、农田破坏、牲畜破坏、鸡鸭不下蛋、鱼缺氧死亡、老年幼儿发病率等等。
万幸啊万幸,都没有发生,损失极小,一切平安。
虽然报道的多是地方媒体,但架不住量大啊,沿着蒙古国边境多少市县呢,还有因为拦下风沙而获益的山西、河北等地市县。
甚至帝都都受到了影响,蓝天比往年多多了。
一圈一圈的,宛如波浪,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春天即将过去,今年风沙季节尘埃落定之后。
终于引来了央视报道。
——
镜头从航拍的绿色草原缓缓推进,郭站长戴着草帽站在齐膝的马兰草中,身后是绵延至天际的绿色植被……
“饱饱好。”
“今天咱们不看田垄看沙垄——您瞧这脚下,我现在站在中蒙边境的戈壁滩上。一个月前这里还是沙进人退的‘风沙走廊’,如今却被一条平均宽度2.3公里的绿带牢牢锁住。”
“这可不是普通的草,是能在沙漠里跟扬沙'掰手腕'的硬角色!”
“不过在聊之前,先让我介绍一位朋友。一位在这戈壁沙漠中,治沙四十多年的好朋友。”
郭站长说完,镜头拉开,显露出旁边脸上乐开了花的巴图朝鲁。
“巴图大哥,您跟这沙子打交道四十多年了,以前见过这么能长的草不?”
“哪见过哟!“老支书黝黑的脸上笑出褶子,“往年这时候,窗户得钉三层木板,现在您瞅……”
老支书说着,伸手指向远处,“羊群都敢往边儿上放了。前儿个还瞅见野骆驼来吃草,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草原还能放羊?”郭站长好奇问道。
“能放。”巴图朝鲁大手一挥,“问过了,说少放点没事,这草长得也快。就是这马兰草没啥营养,比不得专用的牧草,羊吃了也就是换换口味,它主要还是挡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