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天翻地覆的变动 (第1/2页)
就在欧洲打成一团的时候,大虞的政治格局也在经历极大的变动。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贵族体系的变化。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立国之初设立的内勋、华人亲藩和外方镇藩的体系,已经不适用了。
当初非要搞出一个有些奇怪的镇藩体系,其实是为了平息国内从龙贵族们的不满。
因为大虞王朝整体来说,吸收了明代的教训,爵位是相当收紧的。
在宗室上面,很少封王,莫子布的两个哥哥莫子潢和莫子淌活着的时候都只是国公,死了才追封为郡王。
莫子布自己的儿子,大部分都是公爵甚至侯爵,只有要用的时候才开始封王爵,而且是嘴上一直在说要封,但实际上还没有执行,孙子辈的更惨,侯爵都算是不错的了。
在内勋臣方面,只有国公、郡公、侯、伯四等爵位,没有子爵和男爵,再下面就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勋位(荣誉称号)了。
且这其中,世袭罔替的只占五分之一,三代以后每一代代降的占五分之二。
其余五分之二是直接代降的,也就是说父亲是伯爵,儿子没有大功可以维持的话,直接就是镇国将军了。
这内勋的爵位如此珍贵,好多人奋斗半生都得不到一个,要是收个东洋,就一堆公侯伯封出去,那是肯定没法服众的,于是莫公子就设立了镇藩体系。
而华人亲藩,则是为了拓殖,是搭配着殖民体系来用的。
因此华人亲藩和东洋、漠南漠北漠西的镇藩虽然是世袭罔替的,但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完全没法跟内勋臣比。
而且,前者是需要出去拓殖的,且越到后面难度越大.
这些年南都承天广州府的开拓番贸交易市场上,每年都会出现几个男爵亲藩混不下去,直接把爵位拿出来交易,只求回点本后滚回家吃老米的。
其中甚至还会偶尔出现子爵大亏本提桶跑路的。
比如光中二十三年(1798)南宾君子谭兴因为香蕉园大规模虫病和疟疾横扫全岛,十几年投入全部打了水漂,以至于被债主堵住家门,连门都出不了。
情急之下,这家伙跑回家乡柳州府来宾县,利用君子身份高息吸储,凑了五十几万银元,结果还是不能翻身。
直到被人告发时,除开许诺的利息,还有超过三十万银元的本金无法偿还给出借人。
最后被大怒的莫子布下令废黜爵位、没收封地,全家发配远疆府(堪察加半岛)看海豹去了。
要知道这南宾岛位置并不算非常偏僻,位于南暨岛(爪哇岛)以东,紧邻柏林岛(巴厘岛),实际上就是后世的龙目岛。
岛上华人两千多,庄园白奴工一千多人,土奴工(南洋土著)三千五百,未在册野人六万多,在南洋的子爵中并不算小了,抗风险能力是很强的,结果还是血本无归,可见拓殖的风险之大。
至于东洋和漠南漠北漠西的镇藩,虽然没有拓殖风险,但他们有另一个指标。
漠南、漠北和漠西的蒙古部落必须要配合朝廷的西进政策,不但要为大军提供骑兵,还要提供后勤保障,更要执行推恩令,不断把人口分给儿子们,让他们跟随大军去西边就封。
东洋的镇藩一方面要为南洋提供大量人口,还要为开拓北美提供人口、粮食和镇压贺洲女真的武士军团,还要打造船只去往北美等,任务也不轻松。
以至于东洋使司的新罗和日本四省人口,这二十几年来增长率都在低位徘徊,甚至某些年出生率远低于流失率。
可以说,在没有白奴,土人不能被信任的时代,整个南洋就是靠朝日两族群的农夫出海,充当了最底层的佃户这种角色,稳定了南洋的基本盘。
他们过番到南洋的人口,中前期几乎与华人庄园工的数量相当,考虑到人口总数的差距,这是十分惊人的。
这样高强度的支出坚持了二十年左右,到了现在,南洋的开拓趋于稳定,华人从最开始的一百万左右,三十年内猛涨到了七千多万.
最疯狂的时候,光是从广州一个地方,每天就要发送两三万人下南洋。
而土人的人口,却只从九百多万涨到了两千万左右,在人口占比上,已经完全翻不起来浪了。
现在的南洋,早已不需要连哄带骗找人过番,多的是人愿意去。
是以,当不需要朝日两地大规模输出人口到南洋后,他们所用的镇藩体系,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这个问题,不是他们要闹事或者正在闹事,而是镇藩已经成了他们彻底成为华人的最后障碍.
这些镇藩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这些人,他们不是华人,而是东洋人。
所以这些年,不但东洋籍贯出身的官员在上书,其余华人官员也上书,要求尽快废除镇藩制度。
于是就在拿破仑被法兰西元老院宣布为法兰西皇帝的去年五月(1805),莫子布下诏:
废除通行于东洋五省和漠南、漠北以及漠西的老镇藩体系,原本镇藩中的顺义王到忠顺伯的爵位全部取消,置换成了新镇藩体系的公侯伯子男。
自此以后,大虞朝的爵位只分勋臣与镇藩.
勋臣就是神州赤县内的贵族爵位,分为国公、郡公、侯、伯四等。
有世袭罔替、代降和名号三等,代降是三代以后开始代降,名号则是第二代就降。
镇藩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公爵冠以大公头衔,侯伯子男前面前部加君,以示与勋臣的五等爵有区别。
至于王爵中亲王和郡王,那是属于皇亲宗藩,不在这两类之中。
而且也不是简单把原本的镇藩调整成为现在镇藩,而是不出去拓殖的,就是勋臣,出去拓殖的,便是镇藩。
当然,在这个转换中,许多镇藩明面上的爵位是下降了的,不然还是太高了。
比如会津藩,他们是莫子布钦定的老镇藩最高爵位顺义王,但换成勋臣之后,就是会津伯。
全东洋最高的爵位,不过是原岛津氏的萨摩藩封了新原侯,一直在南京的原征夷大将军德川家治之子被加封为了江户郡公而已。
其余老镇藩中忠顺伯这种最低级爵位,甚至变成了辅国将军这种勋位。
而与封爵体系一起调整的,还有政治格局,从五年前开始,莫子布就在北京顺天府呆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因为目前大虞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寰球争霸,这方面没有多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南北的差距,甚至文化上的差异,都在迅速的拉大。
此时的大虞是有整个南洋的,甚至瞻洲(大洋洲)都有了两百多万人。
这使得帝国的领土,被急剧拉长,哪怕只从外东北的伯力算,一条直线拉到瞻洲也有一万多公里了,实际走起来,恐怕要接近三万公里。
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南方占据了如此多财富的情况下,整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猛烈地朝南方倾斜。
广州代替了原本南京的地位,南京直接成了北京,南洋变成了沃野千里的江南。
而包括整个中原在内的北方,地位跟以前的塞外差不多了,单从经济上来说,传统的南方跟北方,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了。
。。。。
北京顺天府,玉泉山,静明园。
五十八岁的皇帝莫子布穿着短裤和新式半臂(T恤衫),看起来跟四十岁的人差不多。
大虞朝的新式服装在莫子布的影响下,飞速跟后世雷同,在欧洲还没进化到这的时候,大虞抢先把这些东西给弄出来了。
以至于短发、短裤、T恤衫等东西,一致被西方人认为是东方赛里斯文明的创新。
不过莫子布能这么潇洒,前来议事的大臣们可不能这样,他们照样穿着宽袍大袖的夏装,在燥热的北京城中,汗水滴答而下。
特别是老臣丞相林乔荫,他基本跟莫子布同岁,实在有些吃不住炎热了。
“樾亭啊,你我君臣,还这么拘束干什么,穿上短衣短裤并不失礼,何苦为难身体。”莫子布笑呵呵的说道。
林乔荫拱了拱手,“陛下是君,真龙在世自然百无禁忌,老臣是陛下爪牙,岂能不尊礼法,行事无状。
且这些年,财帛动人心,百姓多逐利而忘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臣作为百官之首,更要注重礼仪,不然何以协助陛下教化天下人。”
此时的大虞,颇有几分后世改革开放初期的样子,生产力和财富以几何方式增长,将原本依托于农耕的道德体系冲的七零八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