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托孤?(4K) (第1/2页)
起亚工厂。
望着眼前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陈养喆忽的有些感慨。
越是蓬勃,越显得他老朽。
尤其是那些员工脸上的表情,那些人的目光。
面容带笑,眼里有光。
华夏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和韩国年轻人的死气沉沉,形成了鲜明对比。
想当年。
他们那一辈人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一切都在告诉发展。
彼时,也有军政府的困扰,但他们相信一切都会好。
年轻,真好。
时至今日,顺洋虽然渡过了危机,也是国内最大的几家企业之一,但陈养喆心中的隐忧远比危机那几年更高。
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
联系越紧密的同时,彼此的影响也越重。
他老了。
后辈却又不成器。
“润基啊。”
半晌,陈养喆目光一转,看向旁边的小儿子。
“你选了一个好地方,只要未来政策不转向,华夏绝对是一块藏着钻石的宝地。”
“我相信不会再转向了。”
李杰微笑道:“这片土地会成为一块热土的。”
“话不要说得那么满。”
陈养喆微微摇头。
“华夏有一句古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眼光要放的长远一点,要往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的尺度来看。”
“我认同您的观点。”
李杰附和了一句,而后话锋一转。
“但,门一旦开了,想要再关,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我相信,即使期间会发生一些变故,这个古老的国度还是会走上正确的道路。”
“很好。”
陈养喆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润基,做大事的人,首要一点便是自信,只有确信自己走的路是百分百,百分之一万正确,你才能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帮手。”
“如果连自己都不信的话,没有人会真心跟着你。”
一旁,李恒才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
会长今天的状态,不对劲。
不是身体状态。
而是行事作风,说话的方式,变了。
难道会长已经决定将继承权给道俊了?
把自己留在谈话现场是为了提醒他?
让他主动帮道俊?
这种风格倒是符合会长一贯的御下之道,会长特别喜欢华夏的史书。
不夸张的说,顺洋集团就是一个小小的王国。
古代帝王的御下之道,同样可以运用在顺洋集团中。
集团越大,部门越多,自然而然会形成各种利益相合的山头。
如何平衡各方,那是一门大学问。
会长这次放手支持星俊少爷打压道俊少爷,其实已经违规了。
大抵是因为这是最后一次考试吧?
道俊少爷可以失败两次,三次,甚至五六次,而星俊少爷只能成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外一个成功。
失败一次,会长就会毫不犹豫地剥夺他的继承权。
当然。
这些都是李恒才自己领会的东西,跟了会长那么多年,他自信,即使有差别,应该也不大。
“润基,你还怪我吗?”
“怪?”
听到这话,李杰确信,陈养喆是查出了病,不然,以他的性格,不可能‘服软’。
“怎么会,我留在华夏其实只是想避开集团的漩涡而已。”
“这倒像是你的风格。”
陈养喆呵呵一笑,背负双手道。
“但,有些事,你想避,也是避不开的,道俊在国内做的那些事,你应该有所耳闻吧?”
“听说过一点。”
“你是怎么看的?”
“手段激进了一点,还不太成熟。”
“不成熟。”
陈养喆哑然道:“你可真是好大的口气,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当然是另起炉灶,创办一家比顺洋更成功的企业。”
“就凭这些?”
陈养喆又好气,又好笑,伸手指着面前正在建设的工厂。
“就凭这些,即使有十座这样的工厂,也不可能比顺洋更加成功。”
“润基,知道我为什么不带领顺洋大举进军华夏市场吗?”
“风险规避。”
“看来你懂这个道理。”
陈养喆笑着道:“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无论如何,依靠单一市场,风险性太高。”
“就像是桌子,只有一条腿是不稳的,两条也不够,只有三条、四条,甚至更多条,才越来越稳。”
“您说的是。”
陈养喆说的道理,李杰当然懂。
不过。
那都是未来的事。
起亚现在还太小,底蕴太浅,走传统燃油车路线,除非李杰亲自参与研发,不然,很难赶上日系、德系、美系老牌企业。
想走。
只能开辟一条新赛道。
走新能源。
小日子的氢能源是一条死路。
电动车的前景虽然广阔,但前置的技术太高,想要真正击败燃油车,仅靠传统的锂电池是不行的。
走这条路,需要投入巨额的开发费用。
投入那么多,东风、悦达两家国资恐怕不会愿意。
毕竟。
站在他们的视角,李杰是一个韩国人,投入那么多钱,最后即使有成果,到时候算谁的?
所以。
只能走自研路线。
李杰准备单独成立一个产业研究室。
砸钱呗。
饭一口一口吃。
未来的工厂,他也定好了,就放在华夏。
他可没有陈养喆那么多顾忌。
接着。
李杰又带着陈养喆去车间逛了一圈。
历经大半年的建设,工厂的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大半,建造最早的一车间已经全部建设完毕。
部份产线也安装完成。
如今,从现代集团调集来的工程师、产业工人正在帮忙培训新招的员工。
“会长。”
“会长。”
每过一地,那些韩籍员工不论是在做什么,都会停下手上的事情,鞠躬问好。
那些华夏员工虽然好奇,但韩籍员工并没有给他们解释的意思。
解释什么?
顺洋的会长又不是天天来。
何况。
起亚汽车严格来说跟顺洋也没有关系。
前前后后逛了一圈,回到办公室的陈养喆,突然提出一个建议。
“润基,如果顺洋汽车和起亚汽车合并,你会怎么做?”
“顺洋汽车不是再跟雷诺协商吗?”
李杰明知故问道。
“雷诺不是一个好选择,或许他们的出嫁会更高,但顺洋汽车会消亡在汽车工业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