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8黄台吉的愤怒 (第1/2页)
魏广德还在滔滔不绝说着他的“奇思妙想”,毫无疑问,如果京城的计划成功,他势必将这样的魏家酒楼开遍大明各省首府。
这种,其实已经是最初级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了,占据城中商业最繁华的地段,建造这样一个地标性建筑。
可以说,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魏家凭借这些遍布大明的洋楼,就能维持三代,甚至更长久的富贵荣华。
魏广德就在首辅值房里和张居正谈论,直到书吏送来一碗汤药,魏广德才惊讶问道:“叔大兄这是身体有恙?”
“无碍无碍。”
张居正手里端着汤药,笑着答道,“只是太医说我年岁大了,需要调理,这是调理的汤药。”
听到是滋补调理身体的汤药,魏广德先是心下一松,随即就想到之前的咳嗽。
脸上毫无波澜,魏广德只是接话道:“确实,别说是叔大兄你了,我最近也多少感觉需要调理一下了。”
“哦?你不会是最近有些虚了吧,呵呵.”
张居正已经一口喝掉碗中汤药,递还给书吏,摆摆手让他下去,这才笑着对魏广德说道:“须知虚不受补,还是要节制才是上策。”
魏广德除了府邸里一妻二妾外,在内城和外城还各有一处外宅,里面可是金屋藏娇。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当然是秘密,但是对于张居正来说,却是知之甚详。
对外,魏广德只有二子一女,但张居正却是还知道,他有两子两女,其中一子还是俞大猷从西域带回的夷女所生,据说头发有点偏棕色,眼瞳略微带蓝,不过脸型却和汉人无异。
虽然年幼,却已经长得很是乖巧,深得魏广德喜欢。
当然,这些都是官场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秘密,没人会拿出来说。
比如想以此弹劾,那就是扯淡,只会成为全民公敌。
做官的,有哪个没在外面收几房小妾,严格说起来大部分都是逾制的。
“呵呵,怎么会,我身体还是不错的。”
魏广德乐和和笑着,不过眼睛却不是偷瞄张居正。
“除此以外,还有就是据说他们从欧罗巴还带回来一些火器.”
魏广德马上就选择岔开话题,别老是纠缠这些事儿,这可不是在内阁该谈论的话题。
不过,他刚说到这里,外面就有脚步声快步向这里走来,有些急促,近乎小跑。
魏广德诧异,闭上嘴巴看向房门。
下一刻,那书吏又带着一个青袍官员进来。
这人不是内阁的中书,看补子应该是某部六品主事。
“张阁老、魏阁老,下官兵部职方司主事颜良,侍郎大人有紧急公务上奏。”
颜良从袖中摸出一份奏疏,弯着腰恭敬的送到张居正面前。
“兵部,发生什么事儿了。”
张居正接过奏本,开口直接问道。
“宣府送来急报,两日前俺答顺义王阿勒坦死了,归化城快马把消息送回。”
颜良正色答道。
“死了?”
魏广德面无表情,只是淡淡问道。
其实对这个结果,他们都已经有心理准备,所以丝毫没有感到惊讶。
不过这个消息对于下面的官吏来说,影响就很大了。
特别是京城各部衙门里的吏员,他们大多都经历过庚戌之变,对当时京城的惊慌失措还记忆犹新。
如今,此事件始作俑者身死,不少人心里其实都是欣喜的。
至于朝廷封的那个什么王位,听听就好,人家没当一回事儿,大明其实也一样。
“回魏阁老,是死了。”
颜良答道。
“那兵部是什么态度?”
魏广德开口问道。
平时有大事儿,都是张科亲自过来。
今天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其实这已经是一件非常紧急的军务了。
无论如何,俺答汗都是皇帝钦封的王爷。
好吧,也只有异族才有资格活着封王。
“兵部还在讨论,不过已经向各边镇镇守将军发去公文。”
颜良抱拳答道。
“知道了,你先回兵部吧,此事内阁会商议,还要等兵部形成奏疏递上来。”
魏广德对他说道。
“是,下官告退。”
颜良再次向两人跟行礼,这才退出值房。
张居正已经看过宣府送来的公文,随手递给魏广德道:“意料之中,现在就等草原向朝廷上奏此事了。”
“怕是没那么简单,黄台吉不接掌汗位,这个奏疏怕是上不来。”
魏广德笑道。
“哦,对对对。”
张居正随即笑起来。
大明朝廷封谁做顺义王,其实就是认定他成为草原之主,新的大汗。
黄台吉十有八九是不会冒险,现在就向朝廷请封的。
须得把该做的,该抓的都抓在手上,这才会向朝廷禀报此事。
他肯定是要防备明廷来个二桃杀三士,若是把顺义王封给他的兄弟们,到时候怎么办?
虽然蒙古人不会听命明国皇帝,但终究是个隐患。
“看此事两个月内是否可以安定下来。”
魏广德看完宣府公文,直接放到案几上,只说了句。
明廷知道此事,唯一发出的命令就是让边镇各堡加强戒备,除此外好像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
官场没有太多议论,有,也是在私底下。
倒是民间对此议论纷纷,许多上了岁数的京城百姓似乎很欢喜,或是三五成群呼朋唤友跑进酒肆畅饮庆贺,或是在家里摆上一桌风声酒水。
一时间,京城的鸡鸭酒水价格水涨船高,短时间内出现了供应紧张的局面。
进而就是从周围府县调运物资,倒是让户部在崇文门等地的钞关狠狠的增收了一把。
魏广德从未发布过什么鼓励喂养鸡鸭鹅的政策,实际上大明一向都是放权,百姓该种什么,该养什么,都是悉听尊便。
就算是魏广德亲自管理的劝农司,也只是把挑选出来的农产品推销给各地士绅和农户,并没有强制推广的政策。
但是,大明的市场,就算没有政策支持和鼓励,依旧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难道人家种了一辈子地,还不知道该怎么生产。
鸡鸭鹅这些家禽,什么时候该养,什么时候不该养,人家难道会不知道?
大明,没有后世人想的那么愚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