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八百八十章 来龙去脉 (第1/2页)
言谈之间,周至再经过一阵研究,已经发现了端倪,这套书虽然看上去非常新非常完好,但其实还是修过的,只不过修的人手法太高明,刚刚一眼没有看出来而已:“这位是绝对的高手,这做旧都做得完全到代了,而且十分有创意,修复痕迹做成了元、明两朝的手法,做出了和原版的区别,利害厉害,这位是谁呀?”
“先别问是谁。”蒋天晞先看了袁冬珏一眼,制止了他说话,然后意味深长地笑道:“肘子你先说说,相比你的手艺来,这个修缮手法如何?”
“单论修缮手法,我觉得自己没有输给他,不过他这做旧的方法太精道了,还做旧成了两种,完美地表现出了宋本,元修,明修三个层次,这陈化痕迹做得堪称天工,了不起,当真了不起。”周至痴迷地看着柜台里的古籍:“蒋院,袁所,这人在哪里,我想见见。”
“哈哈哈哈哈……”蒋天晞和袁冬珏终于忍不住了,爆发出一阵大笑。
“怎么了?”周至给两人笑得从痴迷中醒了过来,一脸懵地看着他们。
“都说你这孩子天纵聪明,现在看来啊,不管多聪明的人,陷入到自己的喜好当中,都会变成痴儿。”蒋天晞都乐坏了,捧着肚子:“哈哈哈哈……肘子你还没明白?这部《通鉴纪事本末》,本来就是在元代和明代都进行过修补,不过最重要的是,在明代那次修补完成后,其保存条件一直就很完美,知道进入川师大图书馆后,就更好地被保存起来了。”
“所以你所谓的元修,明修,是真正的元修和明修,并非现代修复后的做旧。”袁冬珏也笑得不行了:“这么聪明的人怎么想不到这一点?你也不想想自己是什么水平,你都做不到的事情,全世界怕也没啥人可以做到了吧?”
“也不能这么说,”周至重新趴到了橱窗上:“要是我能把古本修成这样就好了,这上面记载的岁月痕迹……太漂亮了。”
蒋天晞和袁冬珏面面相觑,两人虽然一个是考古学家,一个是修复专家,但是离周至现在的层次还差着一档,体会不出这书卷上两层高手的修复痕迹,再经过近千年陈化后,给周至带来的震撼。
这是一种艺术,这一刻周至对自己的古籍修复要求又拔高了一层,看到这部书之前,周至以为自己再够一够,基本就可以摸得到天花板了,不过见到这部书以后,又一脚踢开了一个广阔空间,自己这手艺啊,还有得探索。
《通鉴纪事本末》可以理解为一本“参考书”,算是《资治通鉴》的“科普版”,《资治通鉴》一书过于浩繁,篇目巨大,一个人要从头到尾读完,是需要耗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的。在古代就更是夸张,除了精力和时间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制约条件,那就是经济实力。
明代一本书平均约需四分银,《资治通鉴》一共294卷,换算下来得是117两银子,再打个对折的批发价,那也是六十两,不是一般家庭负担得起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就出了个“删减版”,将《资治通鉴》中记录的历史大事件来了个简编,再串联到一起,就成了《通鉴纪事本末》。
然后周至又想到了一个问题:“那这部书我们压根没有修过?那川师大怎么也送到这儿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