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八百五十六章 五疏《集韵》 (第2/2页)
这些论文周至不可能全部都做,所以只能开辟出一个学术研究小组出来,交给蜀大别的研究成员来执行。
最开心的是谁?当然是辜开来了,他也没想到,带一个周至的博士可以带出一个博士点来。
虽然声韵学冷门,但架不住信息工程学热门啊!这个博士点就是奔着培养文理复合型人才来的,复合型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管从文理哪头论,都属于新的研究方法,特别容易出成果的那种。
别说文科了,现在就是在计算机学院,一个精通数据库,高级语言编程的都可以称之为人才。
甚至一个懂得将需求书转化成技术方案书的系统设计人才,都是各方争抢的对象。
一时间蜀大中文系有点应接不暇之势,之前不得不把声韵学视为冷灶,不得不将自己学业往文字学,史学,古典文学上代课的学者们,突然发现,好像自己本门的冷灶上,突然冒出来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大窝头。
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假期里本来应该是学校比较清闲的阶段,结果蜀大中文系却忙了个不可开交,主要就是进行各种课题的申报和审批工作。
一些课题甚至让周至都觉得啼笑皆非,在文科研究中引入现代信息科技作为工具本身是一件好事儿,但是什么课题都硬往这里边挤就有些无厘头了。
为了让老师哥做人,周至只好自己唱起了红脸儿,将送来的课题剔除掉了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那部分,剩下的将之纳入到中古声韵推拟这个项目里边来,定出了几个大课题:近代声韵学成果校勘;清代小学古籍校勘;宋辽金元明清官话正韵演化;第五次《集韵》疏证;唐宋中古音拟构。
其中《集韵》疏证是老师叔的项目,这个项目说起来实在是好玩,辜家人玩了几辈子了,结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正式的成果推出来。
第一次《集韵》的疏证工作还是师祖祖在建国就开始了,结果稿子在动乱当中遗失了,直到前几年才被江舒意在旧书摊上意外找到,那是第一次疏证。
拿到师祖祖遗作后,辜老和周至对遗稿进行了非常严谨的校对,这是第二次工作。
之后国家让已经退休的老师叔去了首都,成立了《集韵校本》疏证工作小组,在那里进行第三次疏证工作。
就在工作即将完成的时候,周至又在海外搞到了翁氏旧藏,其中包含了《集韵》现存最早的版本,南宋明州本原版,为了谨慎起见,老师叔决定根据明州版本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重校,这是第四次疏证,也让《集韵校本》成果再次推迟。
然后就是现在,方言声韵标本库和古籍声韵管理关系整理出来后,声韵学研究多了两项“神器”,老师叔决心也将之引入到研究之中,电话打到周至这里来,自家人的要求周至当然点头如捣蒜,于是关于《集韵》的疏证进入了第五轮。
要是细论起来,辜氏一门对《集韵》的研究,算上周至已经搞了四代,时间跨度得有六十年,其治学态度之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以前周至还对《集韵》的成果挺上心的,觉得应该尽快推出成果才对,不过现在也已经没有那份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