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内外 (第1/2页)
与此同时,本官已是大理寺卿,朝散大夫,兼知尚书右丞的狄怀英,正埋首在堆积如山的公文中奋笔疾书;在天子病重而拒绝内外探视、觐见,当下外朝人心惶惶的情况下,也惟有加倍的效率处理公务,才能暂时让他忘却烦扰一二。
作为当今天子一手提拔和看重,心腹中的心腹,也是调露元年以来,一系列新政的领头人物;他自然是风头无两、众所瞩目的存在;既主持大理寺的日常要务,又以右丞分管兵、刑、工三部;堪称是东宫元从部旧的一时典范和榜样。
虽然还未能正式登阁宣麻拜相,或是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的议政、辅政头衔,参与政事堂的日常议事;但是在他所监管的兵、刑、工三部职分内,已足以列席常朝、大朝之外,真正决策军国大事的小内朝,以供咨议。
而他今年还不过三十出头,狄氏也不是什么郡望大族,甚至连乡土大姓都算不上,勉强位列世代为宦的低品寒素门第。更早在数年前,他还只是一个被当时太子亲自点名,选入东宫储才的河东并州法曹参军;堪称君恩如海、扶摇乘风了。
因此,无论是他身后的狄氏一门,还是妻家的河东柳氏别支,都在他身上全力倾注了,巨大的资源,乃至令亲族子弟争相追随他出仕,成为了当今天子最为得力的干将之一。故而,谁都可以改弦更张、变幻门庭,但唯独他狄怀英不可。
哪怕在如今,天子病重不起,而内外谣言纷纷之际;作为天子门下的新锐干臣,他更要充当主心骨,竭力稳住局面,身体力行的安定人心。当初他被人视为幸进之途,用了这些年的努力,才逐步扭转过来,获得朝野内外的认可和敬重。
岂又能因为一时的立场和意志动摇,成为那遗臭万年、骂名千古的功利之辈呢?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谨守本分、勤务如初;既不为朝中的纷扰乱象所动,也从不私下串联、攀结;对各方的示好和试探,也游刃有余的保持分寸。
唯有上阳宫二圣名义,所发下的嘉勉和赏赐,才敬谢再三后尽数承受之;却随即以分享功劳、嘉奖劳苦之故,大都分给了部属和手下;毫不与他人更多的口实和是非。另一方面,他则是身系调露元年以来,新君颁下一系列新政之要任。
身为承上启下,调和内外的尚书省右丞;他既是协助天子治平天下,推动诸多新政普及的坚定执行者表率,也是各方利益诉求居中协调的润滑剂;但有时,他也会准备充足的凭据和素材,直言面谏于君上,甚至劝阻其苛急、过火之处。
但出于同样的道理。在天子所全力推行的诸多新政之下,固然是罢除二圣所需宫室、山陵,以及河道水利之外,国朝在兴的大部分工程;大大减轻了徭役和赋税,又整顿关中的府兵籍田,令军备驰废、兵役枯竭之势,得以遏制和好转。
更设法以皇庄、宫田,安置了诸多历次对外征战,所退役、遣散的老卒/伤残将士;在军中大大收拢了人心,也振奋了士气。又抽取西域通商的沿途税利,大开边境的矿产、山林,以俘获、罪人役使之,以其产出作价充实巩固边境军备。
又在正科之外两度别设,博取专业人才的恩科、特选;相继取士数以百计;充实省台部寺、两京各道地方的低品职缺;以备战吐蕃、安东所需之故,首创了选拔将校的武举试,并成为两年一选的常例。正式开设教习考核兵法的讲习院。
乃至赈济延边突厥、契丹各族绛户的灾荒,籍此选拔各部精壮健儿入朝,自备弓马充实官健、旷骑(常备募军)……在传统的台谏、朝议之外广开言路,以邸文、官抄,宣达王令与天下的名城大邑,令士人、百姓得以讨论官府得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