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三百八十一章 向人类探索太空的“先行者”致敬! (第2/2页)
指挥大厅的灯光依旧明亮,屏幕上的数据平稳跳动,38万公里外的科考站里,两只猕猴的“太空生活”仍在继续,而地球上的这群航天人,正以每一个精准的决策、每一次细致的优化,为人类踏上月球的那一天,做好万全准备。
猕猴驻留知海科考站第65天,指挥大厅的主屏幕被“水循环系统效率监测”界面占据。吴浩俯身盯着屏幕上的蓝色曲线——过去三天,水回收率从96%缓慢降至92%,虽仍高于90%的合格线,但持续下降的趋势让他眉头紧锁。这是任务后期的关键指标,若回收率进一步降低,可能影响返回舱的水资源储备,进而威胁猕猴归途安全。
“周总,反渗透膜的污染指数检测了吗?”吴浩指尖在触控屏上轻点,调出膜组件的实时监测数据。水循环系统的核心是反渗透膜,它能将猕猴的生活废水(洗漱水、尿液等)净化为可饮用的纯净水,膜表面若附着有机物或微生物,会直接导致效率下降。
周向明立刻递过一份检测报告,页面上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膜表面有淡淡的褐色附着物:“初步检测是微生物滋生,可能是猕猴食物中的蛋白质残渣随废水进入系统,在膜表面形成了生物膜。我们已通过遥感指令启动了低压冲洗程序,但效果有限,污染指数仅下降了1%。”
吴浩走到水质分析岗位,看着工程师操作的水样模拟实验——净化后的水样中,总有机碳含量从0.3mg/L升至0.5mg/L,虽未超标,但已接近安全阈值。“不能用高压冲洗,会损伤膜结构。”他否定了技术组提出的备选方案,转而指向屏幕上的化学清洗模块,“用0.1%的柠檬酸溶液循环清洗,pH值控制在2.5-3.0,既能溶解生物膜,又不会腐蚀膜材料。清洗时间定在今晚,避开猕猴的饮水高峰。”
当晚22点,清洗程序准时启动。主屏幕上,淡绿色的柠檬酸溶液在管路中循环流动,污染指数曲线以每10分钟1%的速率下降。吴浩守在指挥席,每隔半小时查看一次数据,直到凌晨1点,水回收率回升至95%,才松了口气。“记录清洗参数,下次水回收率下降5%时,提前启动预防性清洗。”他对着对讲机叮嘱,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
解决完水循环保障,任务立刻转入返回舱准备阶段——距离猕猴返回地球仅剩15天,返回舱的热防护系统检查成为重中之重。返回舱进入地球大气层时,表面温度会飙升至1600℃,若热防护层出现破损,后果不堪设想。
驻留第70天,科考站机械臂携带高清摄像头,对返回舱的热防护层进行360度扫描。主屏幕上,返回舱的银白色表面清晰可见,热防护层由数千块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瓦拼接而成,每一块都标注着编号。“A3区域的第12块防热瓦,边缘有0.5毫米的裂纹!”机械臂操作岗位突然喊道,屏幕立刻放大该区域——一道细微的黑色纹路在防热瓦边缘延伸,虽不明显,却足以在返回时引发热流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