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通灵的恐惧 (第2/2页)
这个推测,完美解释了密室的形成、死者体表无外伤却充满恐惧的原因,以及秦晓晓通灵感知到的“背后冰冷触感”和“扭曲脸孔”的幻觉。
现在,关键问题是:凶手是谁?动机是什么?那个吹射的“武器”和使用的“药物”究竟是什么?
秦放立刻下令:“彻底搜查这个隐藏空间和整个柜子,寻找任何可能的生物痕迹、纤维、或者药物残留!同时,扩大对画室周边区域的搜查,寻找凶手可能站立操控细线的位置,以及丢弃作案工具的地点!”
技术队对隐藏空间进行了地毯式勘查。在那个小孔附近,用特殊光源照射后,发现了几枚模糊的、不属于死者的指纹!并且在支架下方,提取到了几根极短的、深蓝色的化学纤维。
同时,在画室后院靠近那扇窗户的灌木丛中,发现了一片被踩踏的痕迹,并在泥土里找到了一个微小的、中空的金属针头,针头内壁检测到了微量的、未知的化学残留物!
案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秦晓晓那边,毒理筛查的初步结果也出来了。在墨言的血液和脑脊液中,检测到了微量的一种名为***二乙酰胺(LSD) 的强效致幻剂成分!但剂量远低于通常的致死量。
“LSD……强致幻剂,但剂量不足以致死。”秦晓晓在电话里对秦放说,“结合解剖发现的枕部皮下点状出血,我怀疑死者的直接死因可能是外力导致的颅脑损伤,但非常轻微和隐蔽。”
“外力?”秦放疑惑,“现场没有搏斗痕迹,死者体表也没有明显击打伤。”
“不一定需要很大的力量。”秦晓晓解释,“如果是在极度惊恐、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一个突然的、来自特定角度的轻微头部撞击,也可能导致脑干或延髓的轻微出血或神经抑制,引发瞬间死亡。这就是所谓的‘惊吓致死’或轻微外伤诱发的心律失常。枕部的点状出血,可能就是那次撞击的痕迹。”
致幻剂放大恐惧,轻微的头部撞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凶手不仅精心策划了谋杀,还巧妙地利用了生理和心理的弱点,制造了一场看似自然又充满超自然恐怖色彩的死亡!
凶手对墨言的习惯、画室结构非常熟悉,并且懂得心理学和药理(或化学)知识。
嫌疑人的范围,可以缩小到与墨言关系密切,并且有能力设计并实施这套复杂诡计的人身上。
模特林晚?学生,关系密切,有机会了解画室结构。
画中模特白小芸?她是否知道这个隐藏空间?
还有谁?艺术评论家?与墨言有竞争关系的画家?
秦放看着白板上新增的线索——深蓝色化学纤维、金属针头、LSD、隐藏空间的指纹……凶手的轮廓,正在一点点变得清晰。
通灵感受到的恐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揭示了凶手冷酷而精密的杀人手法。这场隐藏在艺术面具下的谋杀,其残酷程度,丝毫不逊于任何血腥的暴力。